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书法教学的现状与思考(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书法教学的现状与思考(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四、读帖

书法最忌一味地埋头苦干,强调书无百日工、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等老调重谈的话。我无意反对勤奋的重要性,只是想说在知识爆炸的快节奏的今天,勤奋在正确方法引导下会更有效。学书法离不开临帖,如果分解临帖的过程,应是:用眼睛观察范本把图像信息反馈给大脑,大脑通过分析后指令手按要求书写在纸面上。应该说,用眼睛观察和用大脑分析是用手书写的前提和保证。但恰恰是这一环节在我们的书法教学中被忽略,导致了书写的盲目性。这种无目的的书写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表现,对书写技法的提高没有帮助。更重要的是这种无谓的劳动打击了很多学生的积极性。因为书写效果不理想,极易造成学生的心理疲劳,从而产生厌烦情绪。其实,用眼睛看和用大脑分析的过程就是读帖的过程,读帖对练字的效果影响极大。它能提高学生在一瞬间对范字笔画、形态的捕捉能力(观察能力)和对范本的分析能力,从而真正提高手与眼的协调性和书写的准确性。如果要分配一堂课的时间,我想读帖不应少于三分之一。

五、自解(勤思)

自解即自己解剖自己。主动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解放。人类自身的每一次改变首先是思想的改变。就书艺而言我们可以说,书写技法的每一次提高首先是思想认识的提高。书法界名家陈振濂提出理论先行是有道理的。目前,书法教学中多数书法老师只要求学生多写多练,担心学生偷懒,便硬性规定每天必须写多少字,写不完就不下课,甚至课后训练多得影响到孩子们休息。我们的传统从不缺少勤奋和坚忍,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水滴石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等举不胜举,但缺少的是思辨!我们教出的孩子没有思想,他们只会逆来顺受,他们不会主动学习,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学习。很多学生在临写中对某个范字一连写数遍,看上去是在反复练习,其实,这只是在重复错误而已,无益于提高。临写时应该是:临写完某个范字以后要依照范字对照检查出问题和不足,吸取经验教训,然后再写第二遍。这时,所临的第二遍范字才有提高,也才有意义。依此类推临写第三、第四遍。总之,后临的一定要比先临的强,这一过程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又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实实在在的提高过程。虽然书写的数量不多,但步步为营,稳打稳扎,这是进步的体现,比信手涂鸦强多了。书写行为涉及记忆、思考与认知。记忆包括对字以及字的各种特征(笔画、大小、长短、组合、字形、笔顺等)的视觉知觉记忆,这一点通过读帖可以做到。如何让学生从被动的记忆书写过渡到理性的认知呢?思考起着关键作用。学生只有通过思考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掌握规律,才能指导书写。看来勤思是学生进步的加速器和指南针。其实,古训早已有“思而不学则怠,学而不思则罔”的古训,只是我们充耳不闻罢了。在此,我想强调的是:思与学是密不可分的。自解应始终伴随在学生的训练过程中。如果有条件最好每天把所想记录下来,内容不在多,只要是有感而发的肺腑之言即可。

目前,我国新的一轮教学改革中“研究性学习”教学法是较具特色的课程领域,“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构建一种积极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书法教学而言,就是要改变教师传授、学生模仿的被动训练的模式,从而使学生转变学习态度,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它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施瓦布的“探究学习”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教学观的若干理论。老外的这些“创举”我们并不惊讶,因为几千年前中国就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论。我想:作为老师,特别是艺术教育类的一线老师,“授渔”应该是我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