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湖北省荆州市九店楚墓透雕铜镜之楚凤鸟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从荆州楚墓出土的透雕铜镜的装饰纹样论述楚之凤鸟纹,由此浅说凤鸟纹的审美内涵与意义。
关键词:凤鸟纹;运动美;意象美;意象造型
中图分类号:K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3-0126-01
铜镜是中国古代贵族最常用的生活器具,对其装饰也充分体现了古代艺人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很多经典的图案样式。1981年湖北省荆州市九店5号墓出土了大量让世人惊艳的战国时期的文物,其中以保存最为完好的凤纹透雕铜镜为世人所关注,使其成为让人百看不厌,一论再论的热点文物,成为楚国的青铜艺术的又一大瑰宝。
一、透雕凤纹概述
该面铜镜直径11.5cm,现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之藏品。铜镜的背面采用少见的透雕手法。巧妙的把八只凤鸟,两两相对分成四组,以铜钮座为中心的对称图形,且两只相对的“S”形凤鸟,又组成“心”形图案,同组的凤鸟头部相背,颈部相切,身子相离,尾羽相接,翅羽相沟连,本组凤鸟又与左右凤鸟通过“内以凤冠相牵连,外以云雷纹相通连,中以凤翅相缠绕。”凤足微曲,作稍息状,与镜之边缘相接应,屈颈勾喙,长颈勾转至胸前,呈梳理羽毛状,羽翅丰满,饰以羽状纹,凤眼为圆环形,与之相呼应,两凤鸟相连之处都饰以圆环。从而使云雷纹的环线与此环形相谐调,使纹饰的整体流畅、严谨,洋溢出一种生机勃勃的韵律美。
二、凤鸟形态的特征和装饰的抽离性
楚人以凤为图腾崇拜,故凤鸟为器物的主要装饰元素,也使凤鸟纹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纹样之经典。凤鸟纹图案构成生动、造型灵巧、虚实相生充分显示了楚人处理图案的整合能力,为便于对称布局,和相互穿插。从该出土的铜镜可以明显看出:楚人往往将单个凤鸟的头部、颈、翅、尾部概括为几个拉长的不同方向的几何形,而为避免凤鸟纹造型过于简单,楚人往往又将局部的末端和交接处变形成螺旋形状,以求变化与丰富,通过局部和形体末端的弯曲回旋,来点缀凤鸟的冠、眼、喙,加上似有似无的凤翅和尾羽,构成一个似是而非的凤鸟形象,特别是将凤冠处理成螺旋形,缩小后可以点缀在凤鸟之身,以示凤鸟的羽饰花纹,扩大后又可以与凤身组合变成凤翅和凤尾。这种灵活机动的处理方法,是图案变化多端,富有装饰趣味,为强调图案的律动感,楚人非常重视曲线的运用,凤翅、爪、喙、尾、颈、羽毛等多成卷涡式的弯曲倾向,这些卷涡与凤鸟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形成极富特色的主题图案,或成为富有节奏的装饰带,呈现浓郁的楚风。
从该铜镜的凤鸟形象同样也可以看到:楚人擅于打散重组,意象造型,创造超越模拟的变形凤鸟,且不完全写实,具象中有抽象,抽象中又有具象,有意将凤鸟的一些部位省略或夸张,或将凤鸟的两翼减化为一个,或将凤的两爪有意收缩,这种局部的抽象与抽离并不损害凤鸟形象的完整性,反而增添了许多神秘感。
三、凤鸟纹的内涵与审美意义
风鸟纹是楚人在生活中体味万象,借以表达内心丰富情感和生命律动的符号,其中不仅洋溢着楚人热爱生命和自由的激情,而且充分表征了楚人囊括无穷宇宙的宏大气魄。
凤鸟这个源自神话传说时代的神灵,作为装饰主题,曾一度在中原器物上式微,但在楚国却越来越多,且凤鸟纹的流行,几乎成了楚文化鼎盛时期装饰艺术的一个显著标志。因楚人直接从原始社会脱胎而来,尚保持着人类的本真状态,绚丽多彩的远古传说,依然顽固地滞留在社会之中,故楚人即便是迈进了文明社会的门槛,也不会象中原人的审美心理那样:注重社会政治功利性,而是沉醉在奇异的想象和狂放不羁的浪漫之中,他们依然视凤鸟为自己的祖先。楚国早期仅为偏居一隅的荆山小国,被中原诸国视为非我族类的蛮夷。倍受歧视,正是这种自尊自强的精神,走出了窘境,并渐趋强盛,春秋以后,礼崩乐坏,楚人终于争取到与中原人平等的地位,在与中原文化的不断碰撞与融合中,楚人的民族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与发挥。
从该铜镜上凤鸟纹饰和楚大量出土的器物上的凤鸟纹饰,无不给我们一种周流有变、大气盘旋的运动美,凤鸟纹饰,不管是写实的还是抽象的,其造型都是由经过精心提炼概括而成的流动曲线组成,追求一种飞扬流动的美感,强调的是主观意念的表达,是率真和不受客观真实约束的精神和一切为我所用的气度,更讲究神韵、气势,是那种以有限的形象驾驭无限的“神”和“意”的得意忘形的浪漫情怀。因此,楚人之凤鸟纹饰有一种超越模拟、大象无形的意象美,表现一种抽象构成的意识。铜镜上的凤鸟纹饰造型整体上追求抽象几何形,而局部用写实的方式对视觉表象以加工,而局部的写实也不是忠实的模拟,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抽象化了、形式化了。凤鸟整体造型明确,形态也还写实,但局部的结构进行了大胆而有匠心的形式化处理,而凤鸟的基本特征总是被巧妙的表达出来,实为幻象与真象的交织,抽象与具象的并用,营造一种楚文化特有的神秘性与灵动性。
参考文献:
[1]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M].文物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