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激荡内心,携手成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激荡内心,携手成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幼儿园的环境布置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一门“隐性课程”。本文试图立足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幼儿充分感知,自主参与布置,共同创造优美的班级环境。通过丰富的教育策略促使幼儿主动与环境互动,身心自然受到熏陶,有助于开发智力、促进成长、塑造个性,实现环境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 环境创建 幼儿园教学 创建策略

幼儿园班级环境的创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是指教育者根据幼儿园教育要求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儿生活环境中的教育因素,使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旨在利用班级环境进行适当的教育活动,将环境因素转化为教育因素,以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但长期以来,班级环境创建往往只从教师意愿出发,忽视幼儿的主体性和互动性。教师自己考虑得多、做得多,只重视环境创建得多、全,或一味追求艺术性,展现教师技能,而为幼儿考虑得少,提供的机会少,忽视幼儿的参与性,导致环境创建内容固定、单一,变化、互动很少,从而失去环境的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

我们知道对幼儿的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环境创建也应有所变化和发展,而不是一成不变。选择环境中的可变因素和发展潜能,不断互动和调整,增强活动性和多元性。教育者必须重视班级幼儿成长和学习过程,积极开发和利用主体因素,创建符合本班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体现课程实施轨迹,促进能力发展的环境。

一、适宜环境,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幼儿是班级环境创建的主体,既是参与者,又是欣赏者。因此,环境创建必须符合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求,这是促进幼儿和环境互动、师幼互动的前提和基础。

1.适当位置,贴近幼儿。

班级的环境主要是给幼儿观赏的,提供幼儿活动的场所和内容,所以班级环境布置(如主题墙、美术展示墙、区域活动等)的高度、外观一定要根据幼儿的生理需求做到高低适中、外观贴切。如小中大班教室的主题墙应该是不同高度的,形状也应该有年龄的梯度性。而在很多幼儿园,我们发现每个教室的主题墙无论是外观还是高度都是一样的。这样,小班幼儿如果要看清并理解主题墙的内容,不仅要踮起脚,甚至要大人抱起来才能看清楚,那他怎么进行操作、互动呢?久而久之,幼儿对于墙饰不再关注,失去兴趣,墙饰的教育观赏性和教育价值就无法实现。班级环境的布置还应该在明显的地方,让幼儿容易发现并乐意摆弄,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在自由活动时主动与环境互动。

2.适宜内容,符合幼儿发展需求。

如小班教室和活动区宜采用形象活泼、造型简单明了且容易操弄的材料,内容和材料是幼儿非常熟悉且经常看到或使用的。如小班科学活动“认识四条腿的动物”,引导幼儿收集家中图片或图书中的四条腿的动物,开展集体教学活动辨认四条腿动物,然后将幼儿自带的动物图片合理布置在墙面中。

大班幼儿知识不断丰富,思维更为活跃,审美能力有了提高,知识面也有所拓宽,班级环境创建就可以渗透知识性内容。如大班上学期可以引导幼儿自带地球仪、地图等布置在指定区域,引导幼儿自主观察,并交流讨论。大班的墙面布置也应该更注重内容的丰富性,下学期可以在主题墙的一个角落设计“上小学”的相关内容,挂上小学生的红领巾、袖章、校服等有象征性的物品,激发幼儿上小学的兴趣,并为此做好准备。

又如某个班级的幼儿特别喜欢剪纸,且该方面的技能非常好,那么就可以在教室选择一个区域让幼儿展示作品,并有不断参与的机会,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兴趣,发挥班级优势。

二、优美环境,欣赏教育并存

班级环境创建可能涉及班级的各个角落,但要注意“形散而神不散”。幼儿思维发展水平有限,操作技能和欣赏水平有差异,对于环境的造型和布局,应渗透在长期教育活动中。随着连续的教学活动,幼儿循序渐进地开阔思维,创作作品,丰富环境创建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不能简单地、排列式地将幼儿作品一一展现于墙面或区域。可以选用不同表现形式和内容,如绘画表现、手工制作、收集图片、观察记录等,但是每一期环境创建体现的主题内容肯定是唯一且明确的。如大班主题墙“长大要做”,利用各种纸张、布料等易于加工的材料,经教师或幼儿或师幼合作画、剪、刻、折、粘等制作的形象、多种武器,收集训练、生活的图片,学唱的歌曲,或平面图片或半立体、立体式造型,不仅丰富视觉效果,还能体现幼儿的技能技巧和能力发展轨迹。

同时,班级的区域环境、悬挂物等应该和主题墙布置或者班级近期主题目标呼应,营造整体效果,实现“形散而神不散”。如设计环境和小鱼一起洗手,和海豚一起如厕,和长颈鹿比身高,这些不仅创建了优美的环境,更是渗透于环境中的潜移默化的社会教育。

三、心灵互动,能力发展

新《纲要》明确把“创建与教育相连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高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之一。环境是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有时是活动起始,有时是活动过程,有时是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环境创建,不断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

在班级环境的创建中,教师要放开幼儿的手脚,给予他们大胆尝试的机会,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精神。通过幼儿的探索、交流,或师幼协商创作的作品,有效激发幼儿的成功感、责任感和自信心,真实反映课程实施轨迹。同时,观察和收集幼儿活动中的启示和反思,教师可以更好地明确主题,帮助幼儿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能力的锻炼,并提供展示和操作的平台。

如大班主题墙“我爱你中国”,结合教学活动,指导幼儿制作五角星,收集旅游照片(讲述自己的旅游经历和所见美景),绘画天安门、长城,学习热爱祖国的儿歌、故事,了解中国的国庆节等,墙饰布置渗透于语言、艺术、社会等多领域教育活动中,是幼儿心灵与教学内容的碰撞、与材料的互动过程。随着幼儿不断地参与、持续地学习,教学目标一一实现,一幅幅美丽的墙饰呈现于眼前。

2.追随幼儿的活动,创建动态化班级环境。

环境创建后并不意味着一段时间内都一成不变,需要很多活动的延续和补充。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深化班级环境的内涵,挖掘其隐藏的教育价值,发现问题,捕捉信息,不断丰富和完善内容,并呈现动态发展形式。如随着课程的实施,当前环境布置已经不能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就要根据当前教育目标和幼儿已经达到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及时更换或补充。

如小班“春天”环境中,初春时,观察认识了迎春花后,幼儿利用皱纸揉团粘贴了迎春花,并装饰于主题墙上。散步和春游中,幼儿对春天的观察更仔细了,知识经验更丰富了。随着幼儿对春天事物和变化的兴趣不断提高,丰富了班级的主题墙(增添小草、油菜花、桃花等),不仅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还动手参与制作,同时补充手工区域制作柳枝,墙面上装饰柳树的内容。随着观察的深入,师生及时取下迎春花贴上叶子,摘下桃子画上树叶等。

由此,班级环境创建不是教师或者幼儿单独完成的,而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与课程、环境、教师互动的成果。环境不仅反应幼儿的学习生活,更要服务幼儿,服务教育教学。优美、动态的环境既给予幼儿美的享受,陶冶情操,又给予幼儿自主操作、主动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实现心灵互动、丰富知识和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