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纸和毛笔的发展对文人画审美思想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纸和毛笔的发展对文人画审美思想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与绘画材质的发展和改进是分不开的,绘画材质的发展改进促进了绘画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促生了绘画审美的发展和变化。中国传统绘画审美的变化从早期对形的追求到魏晋以后对“形”、“神”关系的反复讨论,并最终确立了“以形写神”“得意忘形”的审美标准。这样的变化都与同时期绘画材质的发展改进有密切的关系。

一、 纸的发展

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主要依靠结绳记事,以后渐渐发明了文字,并开始用甲骨作为书写材料,后来又发现竹片和木片以及帛等书写材料,但是竹片过于笨重并且携带和储藏很不方便,而帛又过于昂贵,这样的书写材料不能普及,这就促使我们的祖先们去寻找更为便捷和廉价的材料来代替。于是纸的发明和运用就顺理成章了。

我们从西汉墓葬中发掘出的早期的纸张看,这时的纸多是用动、植物纤维制作而成。到东汉时期造纸技术经过改良,单利用植物纤维我们就可以制成薄纸,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造纸术做了改良,使纸的制作更加廉价而有利于推广。而这种麻纸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被用于书写之中,绘画的主要载体依然是帛这样的丝织品。魏晋以后大麻被用于造纸,这种材料造出的纸质地坚韧洁白、耐水浸,这应该是宣纸的雏形。而真正意义上的宣纸应该是在南朝时安徽歙县等地出产的一种银光纸,当时梁武帝的咏纸诗“皎白如霜雪,方正若布棋,宣情且记事,宁同鱼网时。”足以说明当时的造纸水平。隋唐是造纸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时的纸品种和式样都基本形成,且出现了对纸的染色工艺。唐代较有名气的纸有扬州麻纸和以青檀树皮为原料制成的宣纸,还出现了一些新品种,如鄱阳白、澄心堂纸等。笺纸染以颜色,是当时的一大特色,仅四川的蜀笺,就有深红、粉红、明黄等10种色纸。到了宋代,竹、褚皮取代麻而成为主要的造纸原料。此外,纸的加工技术也得到了不断提高,除细琢外,加工中还配以蜡糨、黄檗、胶、矾、颜色、金银辅料,使纸更为光润、平滑、美观。明清时期,我国造纸业继续发展,宣纸作为主要书写材料,其产地扩大,名目众多。除玉版宣、罗纹纸、六吉纸、夹贡外,还有不少特制纸,如南禹县布纸、湖南来阳棉纸等,到了清代末年,机器造纸技术引入我国,造纸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 毛笔发展

根据出土的文物和有关的历史记载,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毛笔。在商代的一些甲骨文上,有的残留着已写的但没刻的文字,这些文字笔画圆润,也就是说,这些文字是用毛笔写出来的。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是战国时代的毛笔,这一时代毛笔制作方法基本特点是:将笔杆的一头分成几片,笔的毛夹在它的中间,然后用细线缠住,再在笔杆的外面涂上一层漆。汉代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纸的发明,更促进了毛笔的进一步改进。笔头不仅用兔、毛,还采用了鹿毛、狸毛、狼毛等原料混合制成。其制笔之法,有的以兔毫为笔柱,羊毛为笔衣,汉代时期制笔硬、毫并用,亦可谓早期的“兼毫”。此时对于笔管的质地、装饰也渐渐地重视起来,有的还以金银为饰。笔在此时已经不仅是书画的工具,而开始成为艺术品了。秦汉之际人们有将毛笔簪戴在头上,以作装饰之用的习惯,因之笔杆较长,有20厘米左右,笔杆上还常常刻有工匠的姓名,笔尾削尖,并髹之以漆,称之“簪白笔”。“白笔”指未蘸过墨的新笔,以新笔作簪用,故名。汉代有“簪白笔”制度。汉代官员为奏事之便,常簪戴毛笔。魏晋簪笔之风不再时行,笔杆逐渐变短。隋唐的毛笔,笔头短而硬,以安徽宣城的笔风行天下。唐代的笔,以兔毫为主,大多出自宣州。选料精审,质量高超,它们受到了官府和皇室的高度重视,并且成了每年都要向皇帝进贡的“贡品”。由于唐笔的锋短,过于刚硬,故蓄墨少而易干枯,于是又发展产生了一种锋长精柔的笔。长锋笔的出现对于毛笔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它带来了唐宋时期纵横洒脱的新的书风。宋代的制笔工艺,一改晋以前的旧风,逐渐趋向软熟,虚锋,散毫。

到了元代,宣州笔声名煊赫的地位逐渐由湖笔代替。湖笔用山羊毛、兔毛和黄鼠狼尾毛,经过浸、拨、并、配等七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笔锋坚韧,浑圆饱满,修削整齐,具有“尖、齐、圆、健”的笔之“四德”。到了明清,制笔在工艺上不但讲究实用,而且更注意装饰。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作为工具的毛笔制作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当时用毫有羊毫、紫毫(兔毫)、狼毫、貂毫、猪鬃等不同性质的毛,并创新了毫制笔,即利用各种不同性能的毫互相搭配成中性的毫(兼毫),使笔毫软而圆健,强劲有力,达到刚柔适中,经久耐用,挥洒自如和尖、齐、圆、健的要求。根据书法、画的需要,还创新出现了揸笔、斗笔、联笔、提笔等写特大字的大型笔,以及蓄墨较多的长锋笔等新品种。笔管的装饰上也创制出了许多精巧的工艺,从质料到装饰花纹都有创新。

三、 文人画审美思想与绘画材质演变的关系

我们从毛笔和纸的发展可以看出在秦汉以前虽然已经有毛笔的出现和应用,但这时的毛笔大多齐头,只适用于对线的表现,到汉代中期对毛笔的改进使毛笔本身的表现力更加丰富,但以线造型的习惯已经形成。纸的广泛使用却是在秦汉时期开始。由于麻纸和黄纸并不适于绘画,所以在秦汉乃至魏晋时期绘画的主要材料还是在帛和绢上绘制,由于这种材料对墨的敏感程度不是太高更不会出现渗化效果,这也决定了画家只能是以线的形式工致地描绘对象,这种绘画方法一直持续到魏晋后期。魏晋时期造纸技术的发展和纸在书法中的广泛使用,使书法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起来,这也带动了纸在绘画中的使用,到这时的纸依然是以黄纸和麻纸为主,这种纸表面粗糙,很不适合于当时的这种绘画方式 。所以魏晋时期虽然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审美标准,但由于绘画工具的限制,使魏晋时期的绘画仍停留在对形的刻画上,而真正把“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思想发展起来的是隋唐五代时期。到唐代毛笔的样式也越来越多,出现很多造纸好手,这些人对毛笔的改进使毛笔的表现力更丰富,更适合于绘画,同时表面光滑平整的宣纸开始出现,并逐渐在绘画中使用,但这时的宣纸对水墨的渗化也不敏感,并且宣纸对于表现工致的绘画来说显得力不从心。两宋时期毛笔的发展更加多样化,各种狼毫、羊毫笔都发展起来,在绘画中不再只是以勾线为主的工致的绘画,书法形式的多样化使画家开始把书法带入绘画中,同时毛笔丰富的表现力也开始被发挥出来,到北宋后期带有一定渗化功能的宣纸在绘画中开始被推广开来,这就更加丰富了水墨自身的表现力。画家对水墨表现力的重视,再加上诗歌的意境被引入到绘画中,画家们越来越多地转向对“诗的意境”的追求而把形的塑造放到了次要的位置。元明清时期对水墨敏感的生宣纸和加宣纸的种类越来越多,很多地方出现了专门制作绘画用纸和笔的作坊,各种制作工艺日益成熟,画家们开始注意不同的纸和笔出现的不同水墨效果,写意画在此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得意忘形”“不似之似”的绘画审美追求被很快确立下来。

总的来说,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审美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宣纸和毛笔的出现和改进也是促使其发展的很重要的原因,人们在对绘画工具的不断改进过程中也不断地对绘画的技法进行完善,往往是一种新的材质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总能带来一种新的绘画形式的出现,而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出现的这一缓慢过程又会促进绘画审美向一个新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