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第三学段的语文教学,我们缺失了什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第三学段的语文教学,我们缺失了什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了提升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我不时深入到外地学习,从这个城市观摩语文优秀课例到那个城市学习语文特色教学。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窦桂梅的深度语文,于永正的简单语文……

每次观摩学习,我都会由衷感叹这些语文课的精美:画面美、声音美、教师设计精致、学生回答精彩!听课教师都被这样的精致和精彩深深地吸引了,无异于在享受一次视觉与听觉的饕餮大餐。之后,回到课堂上,我们也学着移植,学着让课堂热闹起来。同时,全国教育信息化普及,多媒体、白板资源的引入丰富了语文课堂。可是这样的课堂,我似乎嗅到了“邯郸学步”的味道,总感觉缺了点什么。

学校组织的一次语文教学大赛中,我和教导处的几位领导一起走进了一位六年级教师的课堂。她讲授的是一篇略读课文――《顶碗少年》,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一位顶碗少年在经历了两次表演失败之后,坚持进行表演,最后获得了成功,作者从中受到了启示。这位教师是这样授课的:首先播放了一段顶碗的杂技视频,让学生看完之后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的感受。之后学习课文,初读扫清字词障碍,理清层次;再读找出少年三次表演的表现以及观众的反应,师生一起填表,体会少年的顽强拼搏精神。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升华情感。播放的视频画面震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借助画面煽情,升华主题,让学生感悟到“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学校参赛的高年级语文教师,授课的思路大体也是这样的,可是我却陷入深深的思考中。课程标准分学段目标的第三学段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位教师的课堂只“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却忽视了“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而“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正是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高年段阅读教学提出的一个新目标。归根结底,高年段语文教师只注重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性――情感的体会,却忽视了它的工具性――情感是怎样被表达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概括地说,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是工具性的体现;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是人文性的体现。具体到一篇课文来说,阅读课的工具性指的是借助课文,除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外,还要引导学生体会各种语言形式在准确传达作者思想感情方面起的作用,把握语言运用规律,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不少高年级语文教师,仍将课文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更多停留在“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读懂作者写了什么”上,这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第三学段要领悟“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解决“怎样写”的问题。这就是语言的工具性的学习――作者运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表达思想感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形式来表达,引导学生体会各种语言形式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这才是高年级语文课堂应该达到的目标。

以《顶碗少年》为例,在内容梳理上,学生要了解文章写的是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还要清楚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表达感悟的。从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下笔,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采用回忆的方式描写二十多年前的故事,以杂技表演的顺序:第一次失败―第二次失败―第三次成功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学生不仅要了解少年是怎样一次次面对失败不气馁,最后走向成功的,还要明白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形式将这种惊心动魄的表演过程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文章抓住少年表演时的动作、神态,表现顶碗少年表演动作的高难度;对观众观看时的反应进行具体描写,突出表演的扣人心弦;采用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细致生动地描写,不仅体现表演的难度大,还烘托了紧张气氛。教学时,教师抓住“惊心动魄”一词,就可将上面三个方面贯穿整个课堂。同时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你可以感受到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学生会从少年的表现、观众的反应以及对碗的重复描写上来感受。紧紧抓住文本,让文字说话,才实现了课文“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的统一,达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三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采用联想、比较等方式,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不可随意弱化和否定。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相统一,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育人的作用。好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把“语言文字运用”和“情感熏陶”有机交融、紧密结合的课堂。

课程改革仍在继续,只有经过不断的试验、修正,才能找到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小学语文课堂模式;学习也在继续,要研读课标,把准方向,取其精华,将缺失的内容找回来,打造最适合学生特点的小学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