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陈梅铭 陶冶中研究 研究中陶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收藏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一个不断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的过程。”——陈梅铭
陈梅铭是绍兴新民热电厂的当家人,更是位职业收藏家。他酷爱收藏各类古董,对历朝历代各类瓷器、青铜器等款式特征颇有研究。2011年5月创立了绍兴古艺术博物馆,由文物局颁发了营业执照,专业从事古玉器、瓷器、书画、青铜器等收藏、研究工作。历年来的四处奔波、各地淘宝,令绍兴古艺术博物馆内的器物贯穿历朝历代,在姿态万千中渗透出历史的沉淀。至今,他已收藏有古玉器、瓷器、青铜器、钱币、字画等多个品种、近万件藏品。
不迷权威
在绍兴收藏界走动,难免会不时听到有人提起陈梅铭这个名字,说其如何痴迷于收藏,藏品如何丰富,如何以学术精神观贯其收藏过程。
陈梅铭现为绍兴新民热电厂的当家人。他的办公室堆满了各色古董,以至于要放茶杯,也只能小心翼翼地在摆满古玩的茶几上寻找立锥之地。身为老总的他不爱打牌搓麻,不爱跳舞唱歌,就连现今老总们都痴迷的高尔夫也是泛泛之爱,可他独独偏爱古董收藏。而且,他年轻时酷爱文学,短短数年间,竟收进了数万件古玩。真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而且,最令同行敬佩的是,他对每件藏品都要结合书本研究一番。他说:“收藏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一个不断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的过程。”
收藏讲究方向,陈梅铭入行之初就确立了收藏重点。以历朝历代各类瓷器、青铜器为收藏之重。从而,他见到瓷器、青铜器就要把玩甚久记住特征,回来查找历史书籍研究上一番。久而久之为了学习,陈梅铭光是买各个时代的瓷器碎片就花了一万多元。
他的辛苦没有白费,研究出了一套检测唐三彩的方法,如何辨别其真伪有一个窍门:用高倍显微镜看开片,如果开片两边是鼓起的,就是真的,反之是赝品。开始,他收当时颇热门的越窑青瓷,但他很快就发现,这一块,孙海芳、唐勤彪等越中知名藏家已做到了顶点,而且好些青瓷的市价已大大违背了价值规律,自己再收青瓷意思不大。他发现绍兴在青花上搞出名堂的还没有,于是一头扎了进去。他收藏了近百件唐至清各个时代的代表瓷品,有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汝窑花瓶,还有元青花的釉里红等。
陈梅铭搞收藏纯属爱好,不为获利,他十分欣赏文物鉴定名家张浦生的那句话:食古不穷,贪古不富。正因为他的心态好,所以面对收藏过程中碰到的一些意外能够荣辱不惊,其中包括“吃药”。当时他看中一只碧绿的浮雕瓷鱼缸,卖家谓之乾隆年间的货色,他终以5000元价格买下。但经仔细对照书本鉴别,他发现这是一件仿得十分逼真的赝品。他没因此懊恼也并未丢弃,一直摆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养着几条鱼儿也是相当的美观。
收藏界中收到赝品也是难免的,他说:“只要不是疯狂、盲目地进货,收到赝品不必心慌,当然,不是藏起来眼不见为净,也不是打落牙齿吞下,而是对它作一些研究。自己为什么会收进赝品?它迷惑你的原因是什么?待弄清楚了,这学费就不白交了。”
结合藏品,陈梅铭越来越系统地学习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最可贵的是,他不迷信专家学者的定论。据说他曾就故宫博物院一专家书中讲到的苏麻离青最早“涂”上青花瓷的年代提出了质疑,认为应该将其上推一个朝代。他最终以自己收藏的实物说话,使对方心悦诚服。
几件“柴窑”的来历
有一次,陈梅铭的两位朋友在他家赏玩藏品时,看到几个底款打有“柴”字的花瓶后。两位藏友不约而同地惊呼:“柴窑!哪里收来的?”于是他将收藏经过详细告诉了朋友。
他的这些带有“柴”字底款的花瓶是分三次收到的。第一次是2002年的某一天,他在包头古玩市场的一家古玩店里一件一件地看东西,觉得都很平常,没有一件让他心动,正准备走出店门的时候,店主人拿出一个锦盒说:“这里有件小东西你喜欢不喜欢?”他接过锦盒打开一看,是一个很漂亮的玉壶春瓷瓶,釉色很美、很古朴。他拿出花瓶翻底一看,底上一个“柴”字映入了眼帘。于是他细细地观察起来:这件瓷器的釉面非常漂亮,有“雨过天青”的味道,还飘着淡淡的“云”;很薄,很像古老的马口铁皮。“难道是柴窑?这可能吗?”他一次次地在心里问自己。但这个“柴”字太吸引人了,他在放大镜下又仔细观察了几遍,没有发现做旧的迹象,遂买下了这件“柴瓷”。
第二次是2005年的9月,在江西南昌的古玩市场里,当陈梅铭几乎看完所有的地摊货,即将离开的时候,突然一个肉红色的小花瓶让他的眼睛为之一亮。他习惯性地翻底一看,又一个“柴”字跃入眼帘。但感觉到这个“柴”字和上次的那个“柴”字不一样,上次的是凸雕的,这次是平印的,上了一层透明釉,釉色已进入胎骨。会不会是仿品?他又拿出30倍放大镜仔细地观察起来:这个六棱花瓶釉面和瓷胎没有任何做旧的痕迹,非常古朴温润,而且釉上气泡大小不等、晶莹透亮,釉色沉入胎骨,釉面有很细的开片,开片很像汝窑瓷的蟹爪纹。这件瓷器同样薄得出奇,印证了柴窑“薄如纸”的说法;器型非常规正,制作异常精良,工艺水平大大出乎他的想像。“好东西!”他决定买下它。
第三次是在2008年10月初,陈梅铭出差去上海,正赶上城隍庙古玩集市。早上7点左右他就到了那里,然后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地看过去。过了一个多小时,地摊上的一个天青色的花瓶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接过花瓶先看瓶底,又一个“柴”字让他心跳。这个花瓶做得比前两个“柴”字瓶更精细、更古朴,荷叶状的撇口像朵太阳花。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造型很像海棠式云耳瓶,但没有云耳;瓶肩上盘着一条龙,形状跟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龙虎瓶上的龙纹如出一辙。一看便知是北宋早期的东西。这个花瓶古朴、典雅;龙是浮雕的,吐着火珠,非常生动,釉色柔和清淡,着实有“雨过天青”的韵味。他问摊主这是什么年代的东西,她说:“不知道。”他再问她这件东西的来历,她说是她丈夫在河南三门峡一带收的。并说:“如果你喜欢,我家里还有几件,家就在附近。”于是他跟着她一起到了她的家。果然,在零乱的小屋里放着一大堆“古玩”,其中就有几件他要看的带有“柴”字底款的花瓶,尽管花色、形状不一,但同样做得十分精美,一看便知同出一窖。经过讨价还价,最后以较合适的价位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