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如何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如何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G623.2

著名学者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由此可见,疑问显得特别重要。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课堂上专门给学生一段时间质疑,而等学生一个个说完后,教师却按事先准备好的话总结一番,接着教师不管刚才质疑的具体情况,生硬地出示几个预先设计好的问题而置学生的提问于一边,仍按既定方针教学。这样,把质疑当作了一种点缀和摆设,仅仅是过场而已,课堂质疑也就成了“有名无实”。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为课堂教学效果提供最好的效果,而不流于形式呢?

一、养成学生质疑的习惯

质疑不仅仅在课堂中,课堂之外的学习,生活中的疑惑,都需要使自己的脑筋处于“完全开动”的状态中,要随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提问中往往会产生“我提的问题恰当吗?”“我的问题太肤浅,同学会讥笑我吗?老师会批评吗?”等的心理。这个时候教师应经常向学生说明多问的好处,及时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鼓励学生多。学生不论提出什么问题,有的甚至是很不合适的,都是他们经过思考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如和本课知识有密切关系的,就马上请会的学生帮忙解答;对一些与本课关系不大的问题,或完全离谱的问题,可在课堂上作适当引导后,再在课后帮助解答,做到学生提出的问题个个有着落。让他们尝到质疑带给自己的快乐与自信,也带来了学习的激情。

2.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会问”。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要想让学生质疑必须是学生的思维跟着问题的情境发展情况让学生现在思维的困境中迫切地想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在教学《半截蜡烛》时我由题入手设计了这样一个引语 “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音刚落同学们就纷纷迫不及待地举手提出问题。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围绕“半截蜡烛”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从书中找到答案。每学一篇课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对不懂的地方提问有疑问的或有不同看法的也可以提出来,在讲解过程中教师也应不断启发他们主动地提出问题。

二、创设情境,燃“想问”之火

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质疑的角度,让学生有的放矢,不致于无所适从。要想让学生质疑,必须使学生的思维跟着问题的情境发展,处于“悱”的状态。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很想知道事情的经过,就有疑而问。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质疑的良好情境,提供很好的质疑机会,提供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学生没有想好的问题允许再想,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答错了允许重答,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提出意见。我还经常教育学生,学习是相互间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意见,无论你们的意见正确与否,这都是很正常的事。只要你们积极思考、积极发言,即使不正确,你们都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在这样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

三、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会问“

光有氛围是不够的,如果学生不知道如何提问,经常乱问,那么课堂就会显得又乱又别扭,形成了课堂质疑的随意化、浅显化,还会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所以,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敢问,还要教会其问的方法。

1.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提问。从课题质疑,让学生读题后,说说想知道什么?这是最浅层次的质疑。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精辟的提炼、主旨所在,犹如文章的“眼睛”。启发学生通过课题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使学习带有浓厚的趣味性。如教《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读题后,我和学生一起分析题目,就“滴水穿石”一词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滴水穿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滴水能穿石?滴水穿石给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采用不同的提问方法:以人物命名的课文写他(他们)的什么?作者为什么写他(他们)?以中心事件命名的课文,写谁去做什么事?时间、地点是什么?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用其它方法行不行等。这样,针对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课后搜集资料。问题解决了,课文也就懂了。

2.从中心入手,教会学生提问。中心是文章的心脏。学生抓住了重点段落中的与中心句相关的问题,就能探求到问题的实质,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对解决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秦兵马俑》一文,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学生读这一句话时,提到:“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表现在哪里?”大家就这问题展开了探究,通过阅读、再质疑,很快掌握了课文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