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苏轼真迹又如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苏轼真迹又如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苏轼的学问大小如何?艺术成就如何?在中国文化史的地位如何?诸如此类的所谓探讨分析只能归入无聊至极、无话找话的范畴一“太阳”不需要你我的论证,自然而存。今天,九天居士来谈由苏轼《功甫帖》所引起的诸多思索。

一、艺术是否可以无价?

我认为:“艺术无价”是人们对包括艺术在内的、所认为极其珍贵的事物的溢美之词。什么样的物体可以无价?不出售即无价。艺术只要进入流通领域,“无价”只能是艺术家与藏家自欺欺人的传说!

苏轼的《功甫帖》全文如下:“苏轼谨奉别功甫,奉议。”2013年9月19日,在纽约苏富比“中国古代书画精品”拍卖会上,《功甫帖》以822.9万美元成交,领衔苏富比纽约亚洲艺术周的拍卖。六位来自美国和中国的藏家共同参与了竞争。苏富比纽约古代书画部主管称这一拍卖是“书法拍卖中里程碑式的”成交记录。

在这个越来越“全球化”的世界上,“眼球经济”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心跳的PK”――尤其是艺术界的拍卖记录更是让人真假莫辩,有些举动是在反映了人们对艺术的拥抱还是对艺术的玷污?苏轼的《功甫帖》若是真迹,其价值自是很大。天价能说明什么呢?作品一定值那么多银子吗?我倒在想极有可能是买方口袋里的银子所决定的。

我不阐释苏轼的《功甫帖》到底应该卖到什么价位?买卖自愿,买卖双方各自为天。价值再小的,买方愿出高价,卖方自然乐意;价值再大的,没有相中的买方,卖方一样没脾气。

我想说一下艺术价格与艺术价值的关系。实际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是偶然的,不一致却是经常发生的。这是因为,商品的价格虽然以价值为基础,但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其发生变动。一般情况下,影响价格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是商品的供求关系。在市场上,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其价格就可能上涨到价值以上;而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其价格就会下降到价值以下。同时,价格的变化会反过来调整和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得价格不断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艺术的载体艺术品是特殊的商品。再特殊也是商品,商品的特征之一是用来流通的物品。如果流通便一定涉及到交换,如果交换便一定涉及到货币或货币等价物。价值决定价格对艺术一样适用,但价格与价值之间的波动一样存在――对艺术而言,人为的主观性会导致价格与价值之间的极大波动。

二、艺术价值中的精神性。

在这个“书奴”丛生、“画匠”遍地的时代里,作品中精神性的传递与凸显是增加某位艺术家成就大小的重要筹码――艺术价值的大小与作品中精神性存在的强弱密切相关。

举例如下:许多书画家认为自己在“技法表达”、“个性张扬”上已经超过了其他人,而作品的价格则上不去、社会的影响则微乎其微!于是,大发牢骚者比比皆是。当然,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自己的主观判断所导致一由于认知、见识等使得判断标准出了问题,自己便从60分到了90分,甚至到了自己把自己推到了天下唯我独尊的盟主位置。我们也不能否认,的确有一部分的人在艺术本身的造诣已经殊为客观了,但现实仍然很残酷――价格依旧上不去,藏家依然不买帐!若探究原因,主要有二:1、有无官号?(人们天生在内心深处有对权势、名利的向往与追求,这是非常难以改变的事情。暂且不展开论述。)2、作品中精神性的匮乏。

坡、山人、弘一法师等,甚至当代的启功先生,他们的作品为什么可以一字数万金?世人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了作品以外,早已不仅仅是写画如何了!在他们的作品中读出了妙不可言的精神性――它令欣赏的人忘记了是否点划披纷?是否笔精墨妙?是否满目春山?是否秋意盎然?有一种莫名的气息如潺潺溪水、悠悠琴声却倏地“钻”进了旁观者的灵魂深处。它早已不是表象的形体,犹那附体的、神出鬼没的精灵。

另外,精神性既包含了艺术家在艺术人生中的丰富性,也包含了艺术家在作品中的纯粹性。(不少学者忽略了艺术家在艺术人生中的丰富性对艺术价值中的影响)或者说:艺术家跌宕多姿的生涯和难以企及的修养共同构筑了艺术价值中的精神性,两者反过来制约了艺术价值。艺术创作主体的“传奇性”、“矛盾性”也对艺术价值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换言:古今中外的大艺术家火都有着可以让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无论是大艺术家的人生传奇还是他的令人激赏的“书外功”,都大大加强了他艺术价值中的精神性。人们在他的艺术作品中“看到”了自己“心中的变化世界”、“找到”了自己“心中的追求理想”。

坡、山人、弘一法师、启功等人的笔下所带给我们的除了点划批纷,更重要的是心灵涤荡。不具备精神性的艺术是美其名曰的艺术。物外相寻,云上天阙。伟大的艺术家创造了伟大的艺术,我们透过其大艺术家的艺术看到的是艺术以外的缅邈天地――过人才华、凛然风骨、不朽精神。

三、稀缺性在艺术价值成中的重要性

不少的收藏家将作品的稀缺性放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有的将作品的优劣全然放到了脑后。若天下只有一件,不好也好!持此观点的大有人在,如是实在滑稽。

苏轼仅有九个字的《功甫帖》(据翁方纲考《宋史》,认为这幅手札应该是苏轼三十六、七岁时所作,熙宁初,王安石执政,几年后,郭功甫被擢升为殿中丞,后在奉议郎致仕,路过杭州,期间(熙宁四年至七年)坡正在杭州任通判,据推测这幅手札就在这段时间完成。)因何以822.9万美元成交?相关人士、相关机构有下面的理由:“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书画发展的高峰,然而宋元绘画传世非常稀少。苏轼的书法和绘画更是国之珍品,目前已知他的书法作品大约有50件,均由私人藏家所珍藏,此次公开亮相的《功甫帖》只有九个字――“苏轼谨奉别功甫,奉议”。买家刘益谦说:我问了很多朋友,搞古画的都有问到。关键是我认为问多少人无所谓,因为它本身是一件流传有序的东西,据我们所知坡在民间流传的没有争议的东西可能只有这么一件。

苏轼享有书界的盛名,九天居士在想:在异常重视人书俱老的国度里,即使名满天下的苏轼会逃此制约吗?在三十六、七岁时所写的作品纵然再稀缺又能高到何种境界呢?因为是苏轼写的也说不过去!!可能天堂的东坡居士对此也颇感不可思议。“上帝一疯狂,人类就遭殃。”刘晓林的话似乎有些道理。

稀缺性在艺术价值的构成中到底有多重要?至少,稀缺性构成不了艺术价值的全部。

四、真迹能说明什么?

真的?假的?不少人在收藏字画时把真放在了第一位。当然真的很好,但我仍然要说未必全部如此!某某的真迹艺术水准出奇的差,真有何用?某某的赝品艺术水准出奇的好,假又如何?

对于某些“伪艺术家”的作品,你我努力地讨论真假、争的面红耳赤,意义何在呢?即使是具有相当艺术水准的作品而言,真也仅只是衡量是否值得收藏的最基础因素而已。真、优、典型、代表、孤绝等依次而列,书画收藏者自然也要全面考虑。

买家刘益谦先生讲:因为一个多月之前就知道富比纽约征集了苏轼的《功甫帖》,看介绍也是来历、流传各方面都比较清晰,包括上边有项子京的章、安仪周的章,徐邦达先生也曾经提到过这件东西。公开的信息都很清晰。哪一段文字上怎么写的,张葱玉是怎么说的,徐邦达怎么说的,都有。是老先生们一致认为没有什么争议的一件东西,整个市场我认识的朋友里基本上对这个东西都听不到杂音。

我们谈论书画真假,在考虑作品的创作者同时一定也要考虑作品本身。否则便是真的无用,甚至真不如假。苏轼写:“苏轼谨奉别功甫,奉议。”《功甫帖》是真的吗?我对宋元的画见得少,研究少,故真假不定。我想说的是:综合而言,《功甫帖》与苏轼的其他作品(《寒食帖》等)相比会处在一种什么“级别”呢?

苏轼真迹又如何?苏轼《功甫帖》引起了九天居士的诸多思索。补充一个遗漏且应该提出的重要问题:书写(表达)内容也在影响着艺术价值。如下:

坡的《功甫帖》:“苏轼谨奉别功甫,奉议。”

刘晓林的《油条帖》:“今天我吃的油条,禀告。”

如上的内容,难道有着天壤之别?我在道出我的困惑!我在呈现我的没文化。

苏轼在《次韵郭功甫观予画雪雀有感二首》写道:“早知臭腐即神奇,海北天南总是归。”莫非东坡居早已预测到了自己所写的“口号式”手札真的可以化为神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