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陈鹤琴现代幼教思想的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陈鹤琴现代幼教思想的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陈鹤琴(1892~1982),中国新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和幼儿园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他所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科学化、大众化的现代幼教学说体系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直到现在,他的思想、学说仍闪耀着光芒。

一、“以儿童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

与“五四”时代新教育运动的教育家以“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相一致,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中心是“儿童”,他曾这样写道:“旧式的教育是以社会为中心的,新式的教育是以儿童为中心的。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偏重社会而忽略儿童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注重社会而兼顾社会的。”(引自《旧式教育与新式教育的分别》,载《陈鹤琴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042页)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教育观念是以社会为中心的,如《三字经》、《弟子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启蒙读物,无一不是以遵守社会规范和禁止行为为前提,很少顾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为儿童创造包括“好动”、“模仿”、“好奇”、“游戏”等特性的成长环境与条件。

在“民主”与“科学”的世界性新教育潮流中,尊重儿童的权利与价值,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本能、兴趣和习惯,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学习和创造能力日益受到教育家们的认同。

美国教育家罗格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总之,新教育尊重儿童的个性,以儿童生活的需要为转移。旧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不问儿童能否接受,总要强迫儿童学习。”(引自《新教育的精神》,载《陈鹤琴全集》第六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74页)

在陈鹤琴看来,儿童作为独立个体,不仅是成人的预备,也具有自身的价值和人格,爱护儿童的天性,如“好动”、“好玩”、“饶舌”、“多嘴”等经常被为“顽劣”现象而经常被禁止的行为实际上正是培养儿童个性的途径。他将学校教育的要素归纳为儿童、教材和教师,其中“三者的关系,儿童是主体,教师度量儿童的能力与个性,用种种最适宜的方法,把教材介绍给儿童。”(引自《幼稚教育》,载《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016页)。实际上,以“教”定“学”和以“学”定“教”并不仅是教学方式问题,而是不同教育观的反映。

反观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不是“以儿童为中心”,或仍旧是“以社会为中心”。比如,有的党政部门为了弘扬国粹,让幼儿园或小学生穿起汉服,行作揖磕头之势;有的地方甚至开了私塾。与此同时,许多家长怀着“望子成龙”的期待,千方百计不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换来的是什么呢?或许是取得较高的成绩;或许是升入一所好的学校,然而他们的童年却被扼杀了;他们不会玩了;他们没有小伙伴了;他们关心和知道的事情越来越少了。现在人们批评的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实际上也是成人意志代替儿童意志的表现。儿童不是成人的附属,所有的儿童有权利拥有自己快乐的童年。

在教育过程中,家长的作用应该怎样体现呢?除了照顾生活、辅导学习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之外,为儿童创设适合的环境尤为重要。陈鹤琴认为,家长应为儿童营造(1)游戏的环境;(2)劳动的环境;(3)科学的环境;(4)艺术的环境,包括音乐的环境、图画的环境、审美的环境;(5)阅读的环境。

二、以“做人”作为教育的目标

历来的教育无不是以培养“人”为目标。古代教育家认为,人的德行是教育的结果。与陶行知等新教育倡导者一样,陈鹤琴将培养具有生活能力、有个性和创造力、全面发展的“儿童”作为教育实践的目标。他将“做怎样的人”作为幼稚教育的第一目标,包括(1)合作的精神;(2)同情心;(3)服务的精神。他在鼓楼幼稚园,制定《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表》,列举了包括卫生习惯、做人习惯、生活技能、游戏运动的技能、表达思想的技能、日用的常识,共计185项,他认为“做人”的教育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始做起,儿童不仅要“从小教起”,还要“从小教好”。1928年后他在上海办学期间,写了一首《学做人》,后被作为《工部局小学校歌》,其中将“爱国、爱人、爱学问”作为办学宗旨。

在西方现代教育家看来,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同时要学习做人的方法,即怎样在人群生活里生活。陶行知先生曾将他所倡导的“生活教育”学说诠释为“为了生活的教育”(Education for life)实际上,“做人”教育并不是一句空话,也与普通的“德育”教育不尽相同。“做人”除了思想品德教育之外,还应包括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控制环境,利用环境的能力,以及“优美的做人方法”(罗格语),不仅能够控制自然,并且能够享受自然。

陈鹤琴在“活教育”目的论中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他将做“现代中国人”的条件定义为:(1)健全的身体;(2)建设和创造的能力;(3)合作的态度;(4)服务的精神;(5)世界的眼光。足以可见,老一辈新教育倡导者并不是要培养“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书呆子”,而是希望培养自动、自觉、自省的现代小公民。

在我们的学校里,应该怎样进行“德育”教育?或者,我们的“德育”教育能不能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我们的幼儿园是不是培养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德育”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的体现、一种行动,而不仅是“宣传”与“说教”。不久前,杭州一所小学开展“德育”教育的题目:“好习惯造就好人生”。

从小不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不培养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情绪,“德育”与“做人”也不会真正实现。

三、心理学原理与教育实践相融合

与国内同时期的其他教育家不同,陈鹤琴是公认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早期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智力测验法》、《测验概要》和晚年发表的《从一个儿童的绘画研究儿童心理》等著作,都是心理学研究的代表作。由此,他的早期儿童教育实践无一不具有心理学研究特征。他认识到:“儿童心理学是幼稚教育的基础”。(引自《幼稚教育之新趋势》,载《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101页)。他运用儿童心理发展不同时期特点,运用户外活动、游戏、玩具和环境等儿童参与方式,在教师的指导及暗示下,对儿童产生刺激,丰富儿童经验。同时,他还强调包括来自社会、家庭、群体等外部环境对儿童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