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陈鹤琴及其教育思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经典著作记录了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投身教育实践、论证教育方法、探索教育规律的轨迹。陈鹤琴先生给幼教热爱者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对年轻教师专业的成长有很大的鼓舞作用,他的爱国热情、活的教育方法以及“本土化”教育思想对我影响很大。
关键词:经典;陈鹤琴;专业成长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说过:“每一次重读经典,就像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航行。”作为一名幼教专业的老师,当我一遍遍为学生讲解学前专业理论知识的时候,我深深地被陈鹤琴的思想及他的个人精神所感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在日本特务的暗杀名单里,又增加了一位已经年逾50的老人,从此,这位老人便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活。在逃亡的过程中,他在江西建立了全中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1944年,学校被迫转移,为了凑够迁校的费用,这位老人四处奔走筹贷了8万元。然而,当时所有的船只都被征为军用,没有渡江工具。老人亲自跑到江边,他告诉船老大,他有200多个女儿要过江逃难,船老大惊奇地问:“你怎么会有这么多女儿?”当得知原来这200多个人是他的学生不是女儿的时候,船老大被感动了,全校师生得以安全过江。这位老人就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先生。
一、一颗诚挚的爱国之心
1914年,陈鹤琴踌躇满志踏上了留学美国的道路。在去美国的轮船上,他思想斗争着:“学医还是学教育?”最终放弃了学医,他认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1919年,他放弃了正在美国做的博士论文,毅然回国,开启了他的“教育曲线救国”之路,提出了“热爱儿童、了解儿童、尊重儿童”“一切为儿童”的思想观点,并提出了“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的教育目的。
陈鹤琴本人的经历以及他提出的教育目的,都是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学习的: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所在的国家。现如今,出国留学的有志青年也很多,但是当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冲突时,有些人选择了前者,留在了别的国家,甚至加入了他国国籍。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如果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多,那么中国人才的流失将严重影响着中国的发展。
二、“活”的教育方法
陈鹤琴认为清末以及民国时期的复制日本和欧美的幼稚园是“幼稚监狱”,因此提出了“活教材、活学生、活教师”的“活教育”思想。他带着学生走出幼稚园,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到工厂、到码头……让学生把鲜活的现实生活当作教材。同时,他也一直在潜心钻研“活教育”的教学方法。
有一个儿童,总习惯于用左手写字,老师要他改用右手写,却一直没做到。陈鹤琴就对这个孩子说:“你会用左手写字,大家都不及你,你真了不起!但是大家都能够用右手写字,而你不会,那你就不如大家了。假如你也会用右手写,两手都会写,那你就是第一个大好佬了。”不久,这个孩子会用右手写字了。
陈鹤琴先生重视研究幼儿的心理,他所采用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建立在研究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以及个性心理特点的基础上。现如今,一些幼儿园的“小学化倾向”仍然很严重,一些幼儿园评价孩子的标准仍然是记住了几个单词,学会了几首唐诗……陈鹤琴先生等众多的幼儿专家都在多年前就提出了:教育要符合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可见,作为幼儿教师以及幼师专业的老师,我们都有必要重读经典。
三、“本土化”的教育原则
中国幼稚园发展初期仿照日本,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中国幼稚园发展呈现美国化的色彩,从课程到教材、教法都从美国照搬。陈鹤琴认为,两国的国情不同,历史、文化和环境不同,应根据中国的国情,创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幼儿教育发展之路。从1920年陈鹤琴长子一鸣出生起,便通过照相、观察、日记等研究方法追踪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特征,时间长达808天,这就是著名的“808天观察和记录”。此后,《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诞生了。中国特色的幼稚园发展道路至此开始迈出了第一步。
“中国特色”“本土化”“校本研究”“因材施教”,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说明了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备课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体系,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寻找学生身边真实的案例等,对学生做思想工作时,应本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思想,因学生的个性特点而异,不能“一刀切”,这样才能打开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的心结。
参考文献:
[1]柯小卫.陈鹤琴与“晓庄”[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5).
[2]王炳照,秦学智.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的传统文化渊源[J].学前教育研究,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