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群众文化需求的特征与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群众文化需求的特征与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针对社会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群众对文化的多样化需求,强调采用上下结合、区域联动的形式,从过去单一、单向的配送模式向多渠道、双向互动的对接模式转变,着力构建文化设施网络,创新文化配送方式,倡导人性化文化服务,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关键词:需求期盼;特征;服务对策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247-02

文化惠民服务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让更多的群众来参与文化、创造文化、共享文化。因此,文化馆要针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实现均等普惠的公共服务基础上,设计并提供形式多样、雅俗共赏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既有面向大众的、民族的公共文化活动,又有面向外来民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众的对象化服务。

一、群众文化需求的新期盼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广大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农村精神文化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来得迫切,呈现出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求参与的多样化趋势。我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精神文化需求大致有五个盼:

一盼拥有设施完善的文化场地。近年来,我县大多数村虽然建有文化活动中心或老年活动室,但由于功能不全、配置不齐、设施简陋,因而利用率普遍不高,所以群众希望上级配置音响、健身器材之类的文化设施,使文化活动中心成为群众休闲娱乐、强身健体、读书学习的好去处。

二盼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从文化需求形式看,群众已不满足于在家里看电视、搓麻将之类的大众化的文化消遣形式,希望在户外开展参与性大、知识性广、娱乐性强的群体性文化活动,如跳舞健身、休闲旅游、文化走亲等等已成时尚。

三盼举办内容丰富的文化培训。随着农村自办文化活动的举起,群众自发要求学跳健身舞、学唱越剧、学习书法、学习摄影、学电脑的人越来越多,迫切需要文化部门的专家老师下基层指导,帮助建立文艺团队。

四盼组织供给对称的文化下乡。盼望文化部门到基层为农民群众送去喜闻乐见、符合农民口味的好戏、好电影、好看的书,好的文艺节目演出,以满足农民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盼提供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群众希望多生产、多创作群众买得起、用得上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文化产品,多推出一批贴近农村生活、适合农村演出、受到农民赞赏的文艺节目。

二、群众文化需求的特征

群众文化需求是社会性需求,是成长性的需求。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主要包括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综观新形势下群众文化需求发展趋势,具有四大特性:

一是多样性。从调查中得知,大部分公众已不满足“看看电视、打打麻将”的低水平、单一层次的文化生活,而追求科技、教育、文化、娱乐、健身、卫生为一体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生活。但目前新昌县的公共文化产品无论在种类、数量、功能和质量上,仍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需要尽快改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

二是主体性。农民群众既是文化享受主体,又是文化创造主体,“群众文化群众办”是文化发展的趋势。调查结果显示,群众文化主体意识已明显增强,已经不再喜欢那种“你来演、我来看”被动文化消费模式,而是希望亲自参与,自编自演自办。如新昌农民“种文化”活动已走出一条“党政扶持、农民主体”的农村文化建设新路子,农民从文化观众变成文化主角,真正喜爱上文化。每年一届的农民文化节已成为农民自己的节日,大家自编、自导、自演的热闹场面不亚于专业文艺团队的演出。

三是求知性。农村群众尤其是中青年希望通过参与培训、讲座等文化活动来学习政治、法律、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发家致富的本领。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因受教育程度较高表现出比其父辈更浓厚的文化气息,求知欲和上进心更强,不满足于低层次的打工状态,希望有关部门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四是群体性。随着社会公共意识和交流交往意愿的增强,群众越来越倾向于参加有助于沟通感情、切磋技艺的集体性文化活动。如风靡城乡的排舞热、各种文体比赛、文化走亲等群体性活动,以最活跃、最生动、最具有吸引力、最易于为人们接受的方式,满足着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对策

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摆在文化馆面前的重要任务和课题。文化馆必须以“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文化惠民”为宗旨,以“整合、提升、创新”为目标,从过去单一、单向的模式向多渠道、双向互动的模式转变,针对社会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群众对文化的多样性需求,采用上下结合、区域联动的形式,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一要构建文化设施网络。公共文化设施是城市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投资的主要领域。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要求,兼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着力新建和改扩建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以县级文化设施为龙头、乡镇文化设施为主干、村级(社区)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发挥其辐射、示范、带动效应。要整合资源,以文化礼堂建设为重点,结合社区文化建设,大力打造城区10分钟、村落30分钟文化圈。实施“乡村戏园”、“文化走亲”、“群文之星”培育等扶持农民文化项目,“送”、“种”结合,努力实现一县一节庆、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

二要注重场馆设施利用。对建好之后的馆舍或者文化设施最重要的是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让群众全面享受,真正受益。作为文化馆自身要担负起这个责任,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对该方面的监督,要着眼于各类文化设施的功能定位,加大对文化设施管理力量的配备,制定标准。同时,还要创新创新思路和手段,探索管理和利用模式,为群众充分提供文化馆内基础设施、基础项目和基本服务。

三要倡导人性化服务。要以免费开放为契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创新文化工作服务机制,积极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在服务质量上,文化馆人员要树立“群众第一”的服务理念,不但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更要有敬业奉献的品格,在服务中完善规范,提高服务质量,延伸服务内容,提升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效能。在服务时间上,要充分考虑群众节假日、下班等广大群众享受文化的黄金时间,提供全天候(全年无休日)服务,不断提高文化馆站的利用率。在服务需求上,要针对社会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公众对文化的多样性需求,设置有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重点增加对外来农民工、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个性化服务。

四要创新文化配送服务。开展群众文化配送服务,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坚持文化惠民,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实事举措。将传统的“上面送什么,下面看什么”变为“下面要什么,上面演什么”。对此,应将文化“三下乡”活动范围扩大化、行动常态化、操作规范化、选配公益化,拟制定《公益性文艺演出配送服务试行办法》。每年年初将全年计划的文化下基层项目和内容,与乡镇、村(社区)等单位接洽,自主选择演出项目。使供、需演出的题材和体裁更有针对性,以流动的形式把服务送到工厂企业、社区乡村、外来务工人员聚居地及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等,让他们也感受到文化惠民带来的好处。

参考文献:

[1]王全吉,周航.浙江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1).

[2]杨志强.绍兴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及创新研究[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