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早期应用卧床式踝足矫形器对恢复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早期应用卧床式踝足矫形器对恢复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研究早期应用卧床式踝足矫形器恢复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间收治的58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数字随机表随机分组,每组各29例病例,对照组为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佩戴卧床式踝足矫形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步态参数、足背部伸协同缩率。结果: ①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步频、步速、左右步幅差对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步频、步速、左右步幅差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观察组的FAM、MBI、BBS、FAC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观察组的足背伸胫前肌、足跖屈腓肠肌、足背伸协同收缩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让患者佩戴卧床式踝足矫形器,有利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平衡能力、下肢运动功能的提升,可增强患者步态的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卧床式踝足矫形器;脑卒中;偏瘫步态

脑卒中在我国比较常见,它属于一种多发疾病,中老年人为高发群体,据相关资料显示,脑卒中患者存活率在70%至80%之间[1],患者一般伴有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等后遗症,经循证医学表明,脑卒中康复治疗有利于使该疾病的致残率降低,控制功能障碍的发生。偏瘫步态是脑卒中患者的一种常见后遗症,患者极易产生足内翻、下垂等情况,对其步行功能所产生的影响非常大。现阶段对偏瘫患者而言,治疗目的在于提高患者自理能力,临床中大多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并未取得理想疗效[2]。我科自行研发卧床式踝足矫形器应用于早期脑卒中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使住院时间缩短,控制医疗费用,减轻患者家庭负担。本文选取了我院收治的58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间收治的58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29例病例。对照组为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男性19例,女性10例,年龄在49至78岁间,平均年龄(56.29±8.73)岁。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佩戴卧床式踝足矫形器,男性20例,女性9例,年龄在48至79岁间,平均年龄(55.17±8.28)岁。所有患者均经CT或头颅MRI证实为脑卒中,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①首发脑卒中患者,患者生命体征等各项指标均处于平稳状态48小时。②患者偏瘫侧肢体0-Ⅱ级。③患者认知功能良好,能够配合训练。

1.3 排除标准

①排除影响患者步行其它影响因素,例如有风湿性关节、下肢关节疾病、脊髓损伤等。②合并严重疾病的患者,例如躯体性疾病、重症肺炎等。③不愿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主要包括并发症治疗、原发病治疗、常规药物治疗等。

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取床上良肢位摆放,定时帮助患者翻身,训练内容包括站立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等。

观察组:在常规训练、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早期佩戴卧床式踝足矫形器每天使用时间超过6小时。

1.5 分析方法

采用定量步态分析患者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利用二维步态分析仪器对患者左右步行幅差、步频、步行速度进行测量。利用FAC量表对患者步行能力做出评估,利用FMA量表分析患者的Barthel指数,利用Berg平衡量表对患者的平衡能力进行分析,利用MBI分析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1.6 检测操作方法

取仰卧位,双下肢屈膝,将踝关节固定,在测试前,患者需了解检测流程。正式开始测试前,需让患者保持放松,肌电信号需处于基线附近,在测试过程中,患者需跖屈、背伸踝关节,保持时间为10秒,每次跖屈、背伸次数为3次,每次间隔时间为10秒,取最大值分析。

在跖屈、背伸踝关节的同时,需利用肌电图,对患侧的腓肠肌外侧头与胫骨前肌收缩的肌电信号进行详细记录。在测试前,需利用细砂纸将皮屑去除,并且利用酒精将油脂去除,使用仪器自带信号对软件处理数据进行处理[3]。

1.7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4周,分析患者步态参数(左右幅差、步速、步频等)、足背部伸协同缩率。

1.8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或者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视为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步态参数比较

通过研究发现,在患者未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步频、步速、左右步幅差对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后,观察组的步频、步速、左右步幅差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的步态参数比较(表1)

2.2 两组患者的FAM、MBI、BBS、FAC评分情况

经研究得知,在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AM、MBI、BBS、FAC评分对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后,观察组的FAM、MBI、BBS、FAC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的FAM、MBI、BBS、FAC评分情况(表2)

2.3 两组患者的足背伸协同收缩率、足背伸和跖屈时iEMG值比较

通过研究不难发现,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足背伸胫前肌、足跖屈腓肠肌、足背伸协同收缩率对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后,观察组的足背伸胫前肌、足跖屈腓肠肌、足背伸协同收缩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的足背伸协同收缩率、足背伸和跖屈时iEMG值比较(表3)

3 讨论

患上脑卒中后,通常会出现偏瘫症状,主要原因在于患者的上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致使下肢肌张力与肌力异常,产生运动控制障碍、深浅感觉障碍等问题,患者容易出现足内翻、足下垂等并发症[4]。足内翻、足下垂均属于足前部或者足外侧缘着地,步态异常,对人的站立平衡造成的影响较大[5]。在行动过程中,可表现为跨越步态或者站立步态,偏瘫步态的矫正手段较多,不过这与脑卒中预后关联不大。

以往的康复治疗能够取得一定疗效,有利于控制足内翻、足下垂发生率,不过需要耗费较长时间,在短期内,难以取得理想疗效。通过应用卧床式踝足矫形器,有利于弥补以往治疗中的不足。卧床式踝足矫形器可从冠状面、矢状面角度对踝关节运动进行合理控制,使患者痉挛症状减轻,对矫正畸形、预防畸形均有着重要作用,可使患者步行功能、平衡能力大大提升,确保站立的稳定性,控制步行能量消耗[6]。

随着临床研究逐渐深入,逐渐意识到卧床式踝足矫形器对患者康复治疗的重要性,有利于促进其行动能力的恢复[7]。通过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使用该矫形器治疗后,取得了显著疗效,患者的足背伸胫前肌、足跖屈腓肠肌、足背伸协同收缩率、步频、步速、左右步幅差与FAM、MBI、BBS、FAC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对比存在较大差异,这表明通过这种治疗方式,可改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

患者佩戴矫形器后,对其平衡反应、直立反应的形成均可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尽早使用该仪器,能够使下肢有负重感,预防下肢肌肉萎缩的发生,使踝关节稳定性得以改善,对于患者脑功能的恢复也有着促进作用[8]。

近几年,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多,在评估脑卒中肌肉功能上,以往主要采用徒手肌力检查,这种检查方式比较主观,sEMG是属于神经肌肉功能定量评估法,它的评估准确性更高,在临床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而言,踝关节稳定在其步行能力恢复上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早期使用AFO,有利于使正态步行模式得以建立,对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有着促进作用,便于提高训练的效果,加强肌肉训练与神经功能训练,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玉英.踝足矫形器在脑卒中偏瘫康复中的应用[A].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康复辅助器具学组成立暨全国康复辅助器具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2011(3).

[2]黄美玲,杨万章,范佳进等.早期使用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影响的表面肌电信号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05):446-450.

[3]刘维红,易莉.踝足矫形器改善偏瘫患者步行障碍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4(12):152-153.

[4]刘维红,刘涛,付丽娜等.踝足矫形器改善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荟萃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21):3438-3444.

[5]沈玄霖,钱亿飞,张杰.早期使用前置式踝足矫形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和速度[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30):5551-5556.

[6]沈鑫,钱竞光.AFO早期应用对恢复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研究的趋势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27-30.

[7]李冬梅,王伟娟,张艳玲等.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0(06):439-440.

[8]赵冬梅,严定萍,汪学玲.踝足矫形器在脑卒中后偏瘫康复中的临床研究进展[A].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护理学术高峰论坛暨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