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二孩家庭的科学教养(三):同胞间的友好相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二孩家庭的科学教养(三):同胞间的友好相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前,有二胎的家庭越来越多,很多家长开始注意有了二宝以后的科学育儿问题,尤其是对大孩子的心理疏导问题。继前两期针对孕期和产期有关问题的解答,本期杜老师将就家长如何对待两个孩子之间的相处问题给大家以指导。

杜老师解析:

作为大宝心理过渡期的第三期,母亲的“产后”阶段是最漫长,最复杂,也最能产生深远影响的时期,儿童成年以后的性格塑造、依恋关系、自我印象等都与这个时期有关。在这个阶段,“弟弟妹妹”不再是父母口中的抽象概念,他变成了一个和自己一样有血有肉有需求、会哭会笑会行动的伴侣。更重要的是,随着二宝逐渐长大,大宝与二宝之间需要分享的东西越来越多,小到食品、衣服、玩具,大到父母的精力和旁人的关注,两个小生命从见面伊始就陷入了一场无形的竞争当中。在二宝刚出生的一两年,父母可能观察到以前“成熟懂事”的大宝突然表现出很多“退行现象”。比如原先已经可以自己如厕的大宝突然开始尿裤子了,原来已经分房可以自己入睡的大宝又提出要重新和爸爸妈妈睡在同一张床,已经可以用杯子喝奶的大宝重回奶瓶奶嘴……大宝的情绪波动变得很大,感情敏感而脆弱,还可能做出一些以前从未有过的“调皮捣蛋”的事情。这些都表明大宝通过自己的观察,已经在心里感受到了来自弟弟妹妹的威胁,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向父母提出抗议。这个时候请家长不要过度焦虑和指责,可以通过作用于大宝的生活来帮助他重拾自信心和安全感,从而为今后建立健康的同胞关系打下基础。

在讨论具体方法以前,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作为家有多宝的爸爸妈妈,在处理兄弟姐妹的关系上应该持有怎样的原则和出发点?有一些家长认为,对大宝和二宝的期望应该由出生顺序决定,大宝先于二宝来到这个世界,在人生的前几年是父母唯一的焦点,在二宝出生时又具备了一定的照顾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所以在成长过程中自然应该负担起关爱、谦让和分享的责任,成为弟弟妹妹的守护者和榜样。另一些家长则觉得这样对大宝有失公允,两个孩子对于父母来说是手心手背,需要一视同仁、绝对公平地对待。还有一些家庭对两个或多个孩子的处理方式与儿童性别、出生时的家庭经济状况有关。尽管这些角度各自有着自己的道理,但如果绝对地按照某一条来执行,又各自有弊端。试想如果我们口中反复强调二宝是爸爸妈妈送给大宝的玩伴,大宝可以教会二宝很多东西,而大宝最先经历的却是亲子时间的缺失和玩具的强行分享,“血缘之情”“手足之爱”又怎能从这些幼小的心灵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呢?另一方面,如果一味地在大宝和二宝之间进行对比,试图在资源和回报上找到绝对的平衡,当大宝要求重新和爸妈同睡一张床、重新喝奶瓶的时候,我们是否有必要完全地满足他呢?此外,如果我们看到二宝比大宝表现得更听话的时候,是否会在孩子面前感慨,“瞧,弟弟妹妹才这么小,已经可以自己×××××,而你都这么大了,却还要爸爸妈妈帮忙。”

西方知名作家A d e l e Faber和Elaine Mazlish曾经在他们的畅销书《如何说孩子才能和平相处》里面提出这样一种看法:儿童最最需要的不是被公平对待,而是被有针对性地对待(Children don’t need to be treated equally. They need to be treated uniquely)。如果把大宝和二宝放在天平的两端,父母所要做的,并不是在开始就将其设定为无条件地倾斜,也不是在所有的时刻都要保证绝对的水平、没有偏差,而是在日积月累的动态中寻找平衡,在关注每个孩子特点和需要的基础上,在方法上因人而异,在投入上一视同仁。

以上面提到的大宝的“退行现象”为例子,我们并不需要按照照顾新生儿的方式重置大宝的生活,相反的,应该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从前和大宝的互动模式不受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二宝的元素。对大宝说:“妈妈知道,小婴儿来到家里以后,我们每天有很多时间在照顾他,你觉得我们好像把你给忘了,或是觉得你不如他重要。但是妈妈要告诉你,我对你的爱完全没有减少,而且每当妈妈看到你爱小宝宝的时候,我对你的爱还会增加几分。喂奶、哄睡、换尿布是小婴儿才需要做的事情,而你作为我们的大宝贝,一定想和爸爸妈妈做一些大宝贝才能完成的事。不如你用妈妈照顾小宝的时间想一想,在等会儿和妈妈单独相处的时间里最想做哪件事情?等妈妈一会儿忙完了小宝,就马上过去看看,我相信你肯定能想到一个特别好的主意!”

在兄弟姐妹共同成长的漫长岁月里,有欢笑,有吵闹,有惊喜,也有无奈。他们自始至终会被内心的两股力量所驱使:一股源自血缘,提醒他们有着共同的家庭、资源和默契;而另一股则来自自我实现的冲动,想要把自己独立出来,变得卓越而无法取代。在两股力量经年累月的交织之下,他们当中的有些人成了彼此相仿、亲密无间的挚友,也有一些成为温和礼让、优势互补的家人。哪怕还有一些无法如父母所愿,成为彼此最大的精神支柱,也并没有关系。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带给我们无法替代的经验,等待我们为他而制的关怀。如果父母能在他们的童年播下与人为善的种子,教会他们如何表达内心、解决冲突、与人协作,这将是一份使他们受益终生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