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神剑四拳 第6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神剑四拳 第6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武当丹派始祖张三丰创武当剑,又创太极拳,分二脉传授。一脉以武当剑为主,剑拳双佳,传承至今已十三代。另一脉传太极拳,传承至今,流派众多,诸说纷纭。本文单说剑拳双佳的一脉。

武当丹派九代传人宋唯一,是近代武当丹派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中心人物,堪称一代宗师。宋师曾著《武当剑谱》,追溯源流,阐明原理,讲授剑术,传述心法,详尽完备。宋师自述系辽宁北镇人,字德厚。十六岁拜武当丹派第八代传人张野鹤(号还丹子)为师,艺成后成为武当丹派第九代传人。后传李景林为第十代传人。

李公景林,字芳宸,河北枣强县人,出身武林世家。李公颖悟过人,剑拳双绝,民国初元已享“剑仙”美誉。李公虽负盛名,仍虚怀若谷,并倡导推广武术,为发扬师门双艺,精研本门太极拳,将武当剑之神意注入太极拳,剑术与拳术溶合为一,使太极拳别具一格,自成一家,名曰武当丹派太极拳。在此过程中,李公与杨家太极传人杨健侯相互交流 ,相得益彰。

民国初年,山东国术馆编印的《太极拳术》一书,对李公用剑道研发拳术之事有所记载:“现代太极剑专家,李公景林,其击剑之妙,纯任自然。近来按运用剑法之精神,研究太极拳剑两项溶化为一,纯用神意,不尚身法力气,与学者演习时, 触者立跌出数丈,与其他太极拳迥然不同,而其理则一也。”

武当丹派太极拳修阴阳中和之气,练天地致柔之术,是其与众不同的根本特点。由此演化成意守脐轮、活步游龙、螺旋寸劲、三拳合一、快慢正反、中土不离,以及剑形剑意等特点,故有“剑形太极”之称。而且经过李公及其门人弟子的实践,已形成拳械系列,内容丰富。即三套拳书、五套器械以及功法、推手等。三套拳术是:90式太极拳(曾称武当杨式李架太极拳)、108式太极长拳(活步太极拳)、游身八卦太极拳。五套器械是:武当剑(含武当八卦太极剑),太极阴符棍、武当八卦太极枪、武当行钩和太极连环刀。至于基础功法,各拳械均有九式。还有武当养生功、养生太极十三式、太极静坐法和易筋洗髓功等。关于太极推手,有内劲训练法,以及四正、四隅、开合、活步、走圈等推手训练法,构成了比较完备的拳械功体系。

武当丹派太极拳自李公起扩大传授范围。这里涉及到传承世系的计数问题。如果从太极拳的创新发展而言,李公为第一代,但他又是武当剑第十代传人,表述上比较复杂。为简明顺口,统称武当丹派传承代数。李公于1920年收杨奎山、林志远、李倩澜、郭宪三、郝家俊等为入室弟子,传授全部武功,成为武当丹派第十一代传人(拳第二代)。1929年,李公出任浙江国术游艺大会(全国打擂比武)裁判委员长期间,收数十人为徒。

杨奎山,号林甫,河北霸县人。自幼习武,18岁那年(1920)在天津小站李公军队驻地,被李公收为入室弟子,自此一直跟随李公左右,既是弟子,又是侍卫副官,十年苦练,尽得李公衣钵。1931年,李公中毒遇害,抱憾而亡。在李公毒发救治的四十天里,杨奎山偕林志远、李倩澜、郭宪三等师兄弟,日夜看护,侍奉于病榻前。李公临终嘱咐杨奎山等众弟子,要发扬绝技,光大门楣。

1947年10月,杨奎山迁居江苏常州行医传艺。杨师在常州三十年,一方面普及健身功法,从学者数以千计;另又收徒真传,得其心传者有入室弟子钱惕明、吴志泉、常明祥、沙明熙、屠洪林等,为武当丹派第十二代传人(拳第三代)。

修阴阳中和之气,原本是武当剑的精义,李公景林把它移作太极拳的要旨,目的是通过修炼,把阴阳二气中和为一,复归太极一气(混元之气),并循环往复,不断优化人体气质,常葆青春。从修炼太极内劲来说,也要通过分阴分阳、阴阳中和、合为太极的炼气过程,生聚内劲。不能停留在阴阳分明或阴阳平衡的状态,应进一步达到二气中和状态,这才是太极拳取名太极的本意。

“太极”一词,原是古代先哲探索宇宙生成时使用的哲学概念,是指宇宙生成前即存在的、原始的、浑浑的混一之气体,即先天一气(混元之气)。后来由于太极内部的动静变化,孕育着阴与阳的成份,但是在阴阳未判、天地未分之前,仍然是太极一气。一旦分出阴阳,太极一气就变成阴阳二气了。再经过阴阳交合等多个序列的变化,化生出天地万物。

三丰始祖在《大道论》中指出:“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太极能够成为万物之母,必须经过阴阳二气的交合,即“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如果阴归阴、阳归阳,两不交往,哪有万物之生成?《周易》既讲“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讲合二为一,甚至三合而一,所谓“天地(阴阳)交而万物通也”。道家经典《太平经》干脆把阴、阳、和,作为三种气质来看待,指出:“阴阳和,三者和合,上应天理,下合人伦。”

“人人有太极,物物有太极”。人体也是通过二气交合、中和而生成的。三丰始祖说:“父母施生之始,一片灵气,投入胎中,此太极时也”,“嗣后而父精藏于肾,母血藏于心,心肾脉连,随母呼吸,十月形全,脱离母腹。斯其时也,性浑于无识,又以无极伏其神,命资于有生,复以太极育其气”。可见人体之太极一气,即母胎时的脐蒂之气,即先天一气。人之初生,元气充盈,阴阳和合。但由于后天失调,为七情六欲所惑,元气日损,阴阳失和,以致疾病缠身。于是医药和养生之道兴起。

武当丹派武功秉承始祖及历代师尊教诲,注重二气中和之修炼,通过行功走架和静站静坐,使先天元气与后天水谷之气中和,使体内的阴阳二气中和,并与大自然的精灵之气中和。这三个“中和”,合成一团太极元气,祛病延年登寿域。

修炼之道,有上下交合(前后交合),内外交流等法。前法以头部为阳,称百会穴为天根、乾首;以腹部为阴,称会阴穴为地户、坤腹。天根与地户的交合,是上下交合、二气中和的重要体现。其交合中和的方式,主要有神聚气合与水火相济二种。前者将头部(元神宫)的元神与元气(肾间动气)交合为一;后者将心火(离火)与肾精(坎水)相交,使之水火相济,滋荣五脏六腑。至于内外交流,是人体这个小太极与自然界这个大太极彼此沟通,实现能量交换,气体交流,天人合一,天人同体。

初听这些,似乎觉得很复杂,极玄奥,其实下手并不难。三丰始祖在《道言浅近说》中说道:“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功夫”、“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据此,师门传有易知易练效果好的独门修炼之法――脐轮调息法。

脐轮,俗称肚脐眼,穴名神阙。它是人处母胎时赖以呼吸滋养的脐带,出胎后脐带虽断,但元阳一点(元气)尚存,输气血通百脉的功能犹在,是人之“性根”“命蒂”,是内丹练功的重要穴位,也是武当丹派武功炼中和之气的入门要道。诀曰:脐轮调息命根旺。

先师授拳第一天起,就命我们意守脐轮,脐轮内敛,命门鼓撑饱满。他还作示范,让我们用手指摸他的命门部位是否撑满。并反复教导我们,当年先生(对李公景林的尊称)手把手的教导弟子练习守脐敛脐,而且要从无极式到收势止,行拳的全过程都要贯穿始终。初时不明所以,待练之日久,才逐渐明白。

此法有四个层次:

一、守脐

不是守表部,而是守脐内深约寸许处。此处是人体太极气化,气机升降出入的总枢,它与五脏六腑相通,又直接与奇经八脉中的任、督、冲、带四经脉相接。意守此穴,能激发脏腑经脉气血的生成与运行,促进阴阳平衡乃至中和。先贤说:“常守肚脐,寿与天齐”。

二、敛脐

意念肚脐内敛吸气,吸至背后命门穴,使命门鼓撑饱满;呼时将气从命门注入下丹田。命门又称后丹田,是阴阳二气生发之源。命门属火,肾精属水,命门饱满,则水火相济,真气生发,气遍全身。

三、脐息

体虚心静,逐步养成“脐轮呼吸”。初时,只是意念上的脐息,若有若无。练之日久,慢慢忘却鼻息(实际鼻息尚在),由脐窝呼吸。吸气带动收腹,呼气时小腹慢慢缓缓的放松(不能挺腹),让脐轮成为呼吸出入之门户。脐息就是内呼吸。“初学必从内呼吸下手,此个呼吸,乃是离父母重立胞胎之地。人能从此处立功,便如母呼亦呼,母吸亦吸之时,好像重生之身一般”(《道言浅近说》)。宋唯一在《武当剑谱》中传授的“揉转玉环”、“鹤息归脐”,皆由脐息入手,使内藏元气与外来之气交结于脐下丹田,趋向中和。

四、阴跷之息

进而由脐息进入阴跷之息。三丰始祖谓:“调息者,调度阴跷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中也。”阴跷一脉即会阴穴,此穴上通泥丸,下透涌泉,倘能知此,使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道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气自然上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开花。上述脐息到了相当火候,意念阴跷,气息即能周流一身,上下贯通,和气上朝,中和为一。

这四层练法并不难,只要掌握一把钥匙,就能开好锁。这把钥匙就是“守脐”二字。若能在行拳和平时常守脐轮,就能逐渐做到敛脐、脐息、阴跷之息,所谓功到自然成也。太极拳的炼气、炼意、炼神、炼体、炼劲,均从此地生发。

题图/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