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如何在生物实验中巧用观察进行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生物学教学中,倡导探究性学习,结合教材中的观察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观察;学习兴趣;能力培养;生活经验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生物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价都旨在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的汇总,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我们生物课程内容的重中之重,而科学探究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通过观察来获得事实和证据。在初中教材中,观察所占比重较大,一方面,培养学生收集鉴别资料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可以解决探究实验中的一些问题。
一、何谓观察
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的知觉活动。人们的各种探究活动都是从观察入手的。达尔文说:“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中人之上。”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教育年轻人要“观察、观察、再观察。”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发明了青霉素之后说:“我唯一的功劳就是没有忽视观察。”人的观察能力既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需要经过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才能形成的。观察力是人类重要的认知能力。它既是认知活动的源泉,又是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现代心理科学的研究表明,在人脑所获得的信息中,80%~90%是通过视觉获取的。所以,观察是人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
二、观察的重要性
自然科学是实验科学,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观察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观察是中学生获得感性材料的基本途径
生物会有许多小例子,上课之前让学生先在家自己操作、观察、记录这些小变化,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这是学习科学的出发点和开端,也是进行思维加工的重要条件。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通过观察可以使学生接受信息,有了大量的信息才能进一步加工。
2.观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例如基因工程,让学生多元观察、提高学习兴趣。兴趣是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在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起着推动作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所观察的现象,往往形象生动、真实直观、引人入胜,使学生感到新奇,从而想探究其中的奥秘,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3.观察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课本知识中还会有隐藏性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加以观察形成一种能力就能举一反三,真正理解。中学生的科学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三种基本能力,还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观察是实验的一个主要环节,有利于实验能力的培养。
三、如何在实验中深入观察
学生在观察实验时,有时会出现毫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观察中,有效地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很有帮助。在学生的观察过程中,老师恰当而适时的指导很有必要。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无疑是学好生物的一个秘诀。那么,如何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呢?
1.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巩固观察的现象
例:观察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这个实验中,实验的目的是要说出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书上通过一幅家蚕发育循环图展示家蚕生殖和发育的过程。课前布置学生饲养家蚕,观察它的每个发育时期并作好记录。家蚕的发育主要经历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可当问起家蚕的发育经历有哪几个时期时,学生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直接从幼虫期开始回答。老师在设计这个问题时不妨将这个答案预设进去,可将家蚕发育的四个时期分别用四幅图表示,打乱请学生排序。这样的预设就可以为教师教学的生成留有空间,纠正了学生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因为这一问题,还会重新去寻找家蚕的受精卵,观察受精卵孵化成幼虫的过程。
2.通过问题层层推进重新拟定观察的顺序
例:观察脊椎动物运动系统这个实验中,实验的目的是要学生说出脊椎动物如何通过骨、骨骼肌和关节的协作完成运动。而在这个观察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观察、再观察引导学生说出结构与运动的关系。首先通过第一步,观察猪的骨骼示意图的结构,特别注意观察猪的前肢骨和后肢骨的组成,猪关节结构的组成,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结构是怎样协调的;进一步观察人的屈肘运动和伸肘运动,带着问题探究,是骨牵拉骨骼肌运动还是骨骼肌牵拉骨运动呢?这时,可以通过实验证实,牵拉骨骼肌能带动骨的运动;再进一步观察,骨骼肌是如何附着在骨上的呢?解决了骨骼肌至少附着在两块骨上,通过收缩和舒张牵拉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接为枢纽产生运动。总结出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肌肉起动力的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枢纽的作用。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观察与探究,学生对运动系统中器官的协调性和合理性会有更全面的认识。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的观察方向,又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更加热爱生物观察。
3.通过构建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深入观察的本质
比如,观察肾的结构这个实验中,本实验的目的是能说出肾的结构和功能。关于肾的结构,书上的描述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宏观的角度,肾包括肾皮质、肾髓质、肾盂,二是从微观角度,肾单位的结构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在学习宏观结构时,很多学生都会提出为什么肾皮质比肾髓质颜色还要深呢?那么,如何用观察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书上只用了一句话描述的宏观和微观的关系,每个肾大约包含100万个肾单位。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将两者联系起来。而书上分别用两幅图展示了肾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我们不妨通过课件将两幅图合二为一。肾小球、肾小囊大多集中在肾皮质,肾小管大多集中在肾髓质的部位。这样既能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肾皮质比肾髓质颜色要深,又能使得两者不再是孤立的个体,帮助它们建立起宏观和微观的联系。
4.通过重新处理信息获得明确的观察结论
比如,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这个实验中,实验的目的是要学生说出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在实验中,要求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玻片标本。通过观察,要求找出细胞分裂的区域,观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大致变化,并且能够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细胞分裂的过程,一般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而这些时期同时出现在细胞分裂的一个图上,对于学生的认知来说,容易互相干扰。在观察中,引导学生不妨将一幅图变为四幅图,分别展示细胞分裂的各个时期,再引导学生进行排序,学生可以通过已有的知识根据染色体的变化作出自己的假设。用学生自主探究排序的形式来分析细胞分裂的过程,最后描述细胞的分裂过程是怎样的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感悟到科学知识和客观规律,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推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观察实验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不断的有指导的观察活动,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为思维能力、记忆力等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王艳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新课程:中学,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