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汾阳王孙尚书后 龙纛金石丹青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汾阳王孙尚书后 龙纛金石丹青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郭怡Q

一九四年生,山东省潍坊市人。画家、美术教育家、美术活动家。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画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院副院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书画联谊会会长。

余祖籍潍水之湄,先于吉林大学读考古专业,后得游学于思泊省吾先生门下,研修古史文字。复归桑梓治考古之学近四十年,幸得山左金石学乡风包孕,传往继绝、秉承一脉,孜孜LL而如负使命;对乡邦世家之传承、谱牒人物事迹亦多所留心,于其大德才俊、巍然风范而素怀仰敬之悃忱。尝记二十年前,潍上郭味蕖故居纪念馆落成之典礼。欣得恭逢其盛,藉此而幸识郭公之三子怡Q先生。见其卓健渊雅、仪礼清正,诚乃世家子弟风也!敢贸乡谊而序齿,先生寿余一旬,师长辈也!洎今余忝得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探研山左金石之学,白浪小子,乡野黎裔,每每感念潍上世家蕴厚,积风流韵,得蒙受泽沾,实乃三生有幸!由此而推及潍县郭氏世家典范人物,故对其祖孙父子金石与艺术融通之目殊感惊诧;而更见宗绾其成,旗帜高纛者乃郭味蕖先生与之诸位贤哲大君子也!至此爱就望族灵妙,綦切郭氏父子,管窥怡Q师长艺术之崖略,惟绛账之外,自难得其之真谛焉!

北海流风八千岁

敬请诸公,允许余将历史探索之眼光而放之广远,陪同大家一起来参观历史长河中那无尽的水流与片片的涟漪,以更为宽广博大的视野来审视潍县郭氏世家之艺术绵延发展的宗脉与源流。通观潍坊地区八千年艺术辉煌发展的乐章,可谓连绵有序、高潮迭起。从考古所见,史前的雕塑、彩绘、文字以及制陶工艺的精绝堪称先锋。《尚书・禹贡》所谓“海岱惟青州,潍淄其道”,潍阳之名启如于此。夏商周三代乃中华文明之轴心时代,先于齐鲁之封,东夷文明称雄山左。比兑三代青铜器之形制、花纹与铭文所具有之艺术水平,较之中原王朝本不逊色,甚有过之而愈显瑰丽者也。汉魏唐宋则是本区艺术发展史上新之高峰。无论秦之权诏瓦量、汉家宫阙、城防朝堂,还是陵园建构、线刻彩绘、雕塑画像诸种,均是上承先秦而肇启后来者;如若谈及区域建筑艺术,碑碣书法、佛教造像与严格意义之绘画,无论粉垩丹青、玉石雕镂,万般灵妙之致,还是历史传统连绵有序,甚者仍在国内处于领先之地位。有如北海相孔融、李邕郡守与韩熙载的风雅高标、诗酒酬唱,终将终典、诗文、书画与音律诸文化艺术综合发展而推向极致。数代贤达诸如李成、郭乾晖、张择端、李雄更是各擅灵妙而独占者。李成之笔墨沉厚广远,烟霞无尽,堪为当时天下第一,并且此种笔法神韵灵妙之致更为后世所宗法;郭乾晖笔下之禽鸟翎毛、振翮飞神;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长卷,街坊里巷、世态万象皆跃然于纸上;李雄翰墨老辣,笔下之浮图鬼魅,无不神肖韵足;名家之传承与宗法,历史、区域、风气所使然,故而派脉传承既久且远者也,明清时期潍坊区域文化艺术之历路,在紧密传承前朝各代基础之上,更可谓之积蘸穸哟胃摺U是由于宛同百花齐放的艺术浓重氛围,遂使得该时期的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之繁盛局面,可以认为是在悠久传承连绵发展不断创新交融的前提下,才得以植生成一片片枝干丰茂、繁叶蓊郁之艺术之林的。

艺术之发展,既需要纵的历史传承,同时横向间的艺术交流亦必不可少。艺术种类的繁多与其内涵之丰富,则又是明清时期潍坊文化艺术之重要特点。通览潍坊区域绘画史卷,则文人名士擅长画竹,且连绵有绪则是其突出特点。如宋代坡与文同均极喜画竹,宋氏知密州不但辞采涵泳,而于书法绘画亦是影响深远。至明代益都冯起震、可宾父子最擅画竹,而冯氏所画竹较之以前已有更大的创新,笔下所取乃是风雨飘骤之动势;而安丘之张继伦亦是擅画风竹,且“萧疏圆劲,节目磊`。再降至清代益都人杨涵笔下之竹,更是望见如闻有风雨搏击之声,枝叶婆娑,潇洒极致。再到乾隆潍邑长与化郑板桥之以书法而画竹,则更是心裁别出,在画竹史上独具一格;其后则有道光间潍县令海南招子庸,其更擅竹兰,专取竹叶密茂之势,心眼手法,自能通神。继则光绪潍邑侯顺天吴兆U写竹简赅潇洒,韵致凛然,并附丽诗文:“潍阳秀气毓芝兰,总有琳琅数万千。珍重栽培花满县,风晨月夕报平安。”风雅邑宰去任之季。特留诗竹以讽咏潍县,今日拜读参其寓意至深焉!再有潍县人谭谟伟,其所画竹大有招氏之韵致,多作瘦竹成林,铁干铮铮,视以温延荒崖,泉流水声。其将潍上山水画之闲远韵致,有机地糅入竹林之中,更是情景交融,自出机杼。若再往后逐流,则有当代名家郭味蕖先生,其所画竹,更有板桥之遗风,观其笔下竹叶翻飞,如同乳燕展翼、凤蝶起舞,良多文人雅致也。郭味蕖亦秉承自明代以来冯起震、杨涵,尤其郑板桥、招子庸、吴兆U与谭氏昆仲兼善兰菊之画风,其所追求乃是“一尺千仞势,数径三月春”的气概和“指腕所至交屈铁,目极飞云楚天碧”的大方气度。郭氏怀抱潍上高古雅韵,自能成其巍然大观,其学问画法涵泳于胸,故能进入齐白石所称誉之“开图草里惊蛇乱,下笔A前扫叶忙”的画与似海立、激情如潮涌的“无我”妙境。郭氏之竹脾睨前人矣!而更有其三子郭怡Q,更是深得乡风之包孕,堪当最能传承乡风家法占尽无限灵妙之典型。

潍上世家五百载

潍坊市旧称潍州或潍县,地处海岱之间,山水饶胜,人杰地灵,是体现人类美的里程之典型,综观潍坊地区的艺术发展史,宛如展舒无尽的漫漫长卷,而此长卷上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审美与之体现形式,则更是繁比万花,而臻至无穷之曼妙。不仅登得大雅之堂之文人士大夫之笔下丰神,而且民间之版画、雕塑、嵌银、镂金、核雕、铸铜、治印与刺绣针黹均称交相辉映而绚烂多彩。尤其明清两代由于世家望族与地方官员的积极参与和推掖,遂使潍县文化艺术达到空前的高峰,其中郭氏世家与周亮工及郑板桥则是最为突出之典型。如果说是高凤翰、郑板桥、黄瘿瓢、金冬心、李吞谩⒙抻攴宓热酥苯游晚清和现代画家从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到齐白石、潘天寿、刘海粟、郭味蕖开辟了道路,则潍县郭氏世家五百年传承与积眨文化与修养、金石与印篆、翰墨与丹青之极具凝练而将郭味蕖、郭怡Q父子推上了全国之艺术峰巅。

潍县郭氏乃唐代汾阳王郭子仪之后,随世播迁,明代以前居处高唐,晚明郭氏潍县始祖因长期应聘在潍教授课徒,敦品博学,极为东道所称赏,而得子孙陪读,相处契洽,遂得卜居潍籍。因属诗书齐家,故后世子孙多能通读诗书礼仪,科举兴隆,由此而进入仕途。并因潍水流风,艺文包孕,遂代有宦达文化艺术名人,由诗书而科举,得为廊庙之才;或兼得艺文翰墨丹青之灵韵,蕴成画坛旗帜,殊可谓涵泳博大之名门世家,直领潍上五百年之。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郭氏族谱》,序称后世子孙感念先祖自高唐而迁徙潍上,子孙绵延历年二百,瓜瓞繁衍,人事增繁,故特创谱牒以别世系,纬以世表,祖孙之传,累若贯珠,昭穆之次,较若列眉,彬彬乎诚一家之良史也!若夫者是,郭氏为潍邑旧家之首者,夫宁偶然哉?

《郭氏郭谱》载清道光三十年(1850)著名金石学家刘喜海所撰明代潍县郭氏 《华宇先生传》称:“海,郭氏弥甥也,自东玉先生为我高祖母所自出,而先文正公、先文清公相继往来潍境亲友之家,较他姓尤为密。以故二族之事,原委毕澈焉!”刘喜海乃东武刘ぶ玄孙,刘统勋之曾孙,刘墉之侄孙,刘I之之子。

东武刘氏自必显科举发家,其子ぁ⑺锿逞、曾孙墉、玄孙I之、来孙喜海等,均乃绍继祖风,簪缨阀阅,缙绅数代。得蒙皇家崇渥,康熙御书“清爱堂”,乾隆赐称“海岱高门第”,晋身官保,密参军机,口含天衔而出纳王命。由此而揆度主要,鉴其家门丕振,至赖科举之力,文脉传承十数代,惟有清一代进士十一人。

潍县郭氏发家于明代晚年,郭尚友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累官总督漕运提督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资政大夫、太子太保、户部尚书。郭氏世家祖居潍县城中,至郭尚友时值明清鼎革,郭尚友不顾年届耄耄,协助县令邢国玺未雨绸缪,加固修池;清兵围城,则率子孙协同潍县令周亮工艰守城头三月,甘冒矢雨弹风,潍城得以保全,免遭像《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上虞被兵纪》以及《罗烈妇李氏墓表》中所记之祸患惨烈。郭氏守城之功德,荫及子孙,有清一代进士八名,或供职朝廷,或权秉文衡,或郡守地方;书画印篆名流五十余人,著作百四十种,近全邑之半;七品以上官员两百数十人、八九品者百数十人。堪为人物繁盛,天下称名。东武刘与潍县郭氏世代通婚,而两家子孙大有所成,可谓姻娅缘潍水,功名动长安者也!

潍县郭氏与同邑道光帝师陈官俊、广东巡抚张兆栋、首富内阁中书丁善宝世家;以及东武刘氏、海丰(今无棣)内阁学士吴式芬、利津国史馆总裁汀州知府李佐贤等世家望族互为姻娅。并且秦晋名门多是金石学家,故其血统潜质而包孕子孙,自是金石丹青精英满门者也!同时,郭氏家风广交天下名士贤达,诸如潍县令郑燮与郭氏世家交往尤为密切,其与郭伟业,郭伟绩昆仲多有诗词酬唱。曾做诗词称:“连云甲第尚书府,带宅园林太守家”;“名园修竹古烟霞,云是饶州太守家”。离任南归辗转有年,仍怀念潍县郭家,有诗曰:“七载春风在潍县,爱看修竹郭家园。今日写来还赠郭,令人长忆旧华轩”。郑板桥潍县七载,如鱼得水诗书画臻至艺术峰巅者,以至去官十年后神牵梦绕者总是潍县郭家园!

郭味蕖夫人陈君绮乃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之五世嫡长孙女,大家仪范,二十来归,自作《婚后》诗云:“金石篆刻丹青册,今古文章与诗篇。惟望与君齐纳取,碧纱窗月共钻研。”郭味蕖自少年即喜好金石文物与丹青艺术,及长而大力搜求金石文物;姻娅至亲,得观陈府所庋藏精妙,登堂入室并作考证研究。早年著述《郑板桥评传》《宋元明清画家年表》《知鱼堂书画录》《蘧庐画集》《知鱼堂鉴古录》《殷周青铜器释名考略》 《魏齐周隋造像残石册》《知鱼堂画范》《斋藏古封泥等五十纸集》《镜文考释》《说镜》《中国版画史》《古代建筑与雕刻》《佛都云冈》《汉画研究》《敦煌莫高窟所发见的雕版佛画研究》等专著数十种,而相关论文则数量更多。由此可见,郭味蕖先生乃是潍县继陈介祺之后,当代第一位金石学家;而其绘画艺术与金石学则是其生命扶摇之p翼!

郭味蕖先生膝下得六子长存,望族血脉,堪称邺水朱华、谢家宝树,六子龙骧,俱传宗法,伯仲叔季相与嘉勉,既得翰墨丹青艺术造诣之湛深,又有金石考古传承衣钵脱颖而出者,其中二公子绵Q游学长春,得与先恩师于思泊省吾先生有门下问道之缘。

郭怡Q为郭老先生所钟爱之三子,少年既展现艺术天赋,得承祖脉而S侍家君,趋庭鲤对,深谙六法。甫入京师,即获少年美术大奖。当年味蕖公携子怡Q于燕蓟同参画展,诚乃艺坛盛事,轰动京城,名流贤达颇多赞誉,拓先生观瞻之后,Z特撰文在 《北京日报》发表,谓郭怡Q先生画作宗承家法,云: “郭味蕖、郭怡Q父子同台展出,特别是郭怡Q画的燕子花,生机勃勃,大有出蓝之概!”。

蓝青水冰真风雅

《诗》曰:“出自幽b,迁于乔木。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梓之情,血浓于水。”郭怡Q先生十二岁游学燕赵,迄以耄耄之寿矣!然根基在潍上。诸葛亮十三离家,王羲之三岁南迁,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皆是梦里长亭,乡情依依。桑梓所系者,祖宗墓庐、故里老屋、亲戚世谊,郭氏世家潍县五百年之根基在也!金石之缘与艺术之根永在故里矣。郭怡Q先生少年随父负笈京师,再得燕赵天下文脉之熏染,广接八方,纵横天下,游历欧亚世界,汲取中外精华神髓。品鉴郭氏笔墨色彩,处处充盈着历史的积淀、彰显着金石学的丰厚底蕴。

观夫中华艺术流韵,尤可圈点者:三代之华美,秦汉之拙重,六朝之飘扬,隋唐之圆深,宋元之通融,明清之恬美。品读郭怡Q先生之画作,其内在之家法应是传统金石学之综合素养,上承其先门世外祖陈介祺,再至先考郭味蕖,而郭味蕖先生则是金石与艺术兼容于一体者,纵观古今放眼全国乃第一人矣。郭怡Q先生之艺术潜质自然是追求三代之华美绚丽与金石之丰韵的。故而章法严谨而刚健,一派崇高肃毅之气象;或通篇布局沉雄厚实圆润致密而间开阔疏朗之容貌,外柔美而内阳刚,一派恣肆;形象之壮穆,卉冠之华丽,气度之雍容,宛如永乐宫元人彩墨之浓重华美。笔墨色彩之疏密起伏,曲直波澜,似闻见钱塘浪潮之轰雷溅雪,画外出声。对画作犹如鉴赏金石,色彩之斑斓绚丽堪比商周吉金,线条之刚健凌厉浑如云雷变凤,随类赋彩万花纷披而金碧辉煌,金石之气愈显高古雍容,篇幅饱满而充盈,给人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引起心灵之震撼,而心接三代、神追高古者也!

《易传》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制天命而用之”。《庄子・秋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粗精焉。”郭怡Q先生胸纳万象,笔底磅礴,大者盘缠万里,横无际涯,犹如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宛似龙蛇首尾难见永恒飞舞之长城。请看那是多么既鲜艳又深沉的缤纷世界:牡丹芝兰、香草玉簪、芰荷芙蓉、流苏芷蕙、杜鹃山茶、紫藤菖蒲、白梅桃花、朱竹绿萱、黄菊丹桂、木槿铁树、雨蕉雪莲、枇杷红杏、金光碧叶,太华翠微、秋雁春禽、灞桥风雪、故园篱落、峥嵘嵯峨、波涛烟霞,正是《离骚》所谓“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霏霏其弥章”之意境。

先生之每一笔,每一个花朵枝叶,每一片、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创造,有变革甚至个性,并不做机械的重复和简单的摹写,它既壮物又抒情,兼备造型和表现;既有传统东方中华之神韵,更兼西方欧美近现代艺术含蕴之精髓,可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东西结合自呈家法。圣人云:“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每一笔如同刀砍斧凿般的坚硬,用笔犹如用刀,作画如同雕刻熔锋;笔下金丝铁线,文质神采兼容一体,令人向往,引人遐思!

先秦之《诗》以言咏志,对物托情;汉赋则是“苞括宇宙,总览人物”,“赋体物而浏亮”,出入六合,精骛八极而囊括万物的。而郭怡Q先生笔下所谓之大花鸟,则既可比三代吉金之华美,又可况作汉赋之涵容的。单体花卉折撷技叶,则如同小家碧玉,案头饰物,不免生孑立之感;而大花鸟则是还万花托自然,赋予其鲜活的生命,由远阔邃之大自然烘托着勃勃而有生机的无极花鸟世界,遂使意境无限地渊深,使人对咫尺而神接万里,对花鸟而如处广野,山水景物盈然而是。大花鸟所表现的正是作者内在的精神气质格调风度,或曰:“穷理书性,事绝言象”、“以形写神”,而臻至“气韵生动”之境妙,则正得此道矣!刘勰《文心雕龙》谓:“日月垒壁,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以此考量大花鸟且不正玺符相合乎!小文撰述难当大雅,然其中宗法先代君子与今之李泽厚先生并诸大德之妙,亦不敢不缀述其所之由来也!

甲年三月十八,潍上少雨乃达三十三年之最,喜晨刻甘霖及至午后,得欣欣于潍水之湄九龙山知松堂南牖下拜撰成篇。

(孙敬明,字监泉,号辰生。为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山东文物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烟台大学、潍坊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博物馆客座研究员、潍坊市博物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