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们今天的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就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体会。

关键词:生物教学;创新精神;认知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043-01

一、提高认知能力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

创新不是凭空捏造。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和认知能力后才能够谈得上创新。要想提高认知能力,就必须使知识绘声绘色和认知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学术界公认的认知领域中的四个层次是:识记、理解、应用和分析。

1.识记能力的培养。识记是认知层次中最低级、最基本的一层,是其它各层次的基础。生物学科的难点之一就是内容繁多,绝大部分知识首先要靠识记。欲闯过“记忆”关,就必须①增强“一定要记住”的紧迫感,有意识地学习、理解,强化识记;②运用多种感官,保证牢固记忆;③时间上分散,利于记忆;④采用科学的记忆方法,如形象记忆、图象联想、对比分析、口诀缩记等。

2.理解能力的培养。培养理解能力,要充分运用思维规律,启动思维“机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思维的形式、规律和方法总是在具体的思维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因此,只有在具体的思维活动中才能把握它,使之成为有血有肉的东西。例如学习基因要领时,我们不仅要把握其内涵,即基因是有遗传疚的DN段,基因中的四种脱氧核苷酸序列代表遗传信息,还应该理解其外延,即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不是位于DNA分子双链上。至此,对基因概念的理解就比较深刻了。

3.应用及分析能力的培养。应用和分析都是用已有的知识解释新情境问题。所谓新情境材料是指在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材料,其中有的是全新的材料,有的是已有知识的引伸,甚至有的是为考查某些知识而虚拟的。总之,陌生的情境,未知的材料,新颖的问题,要求考生用课本的基础知识分析或归纳,最后得出正确结论,即通常说的“题在书外,理在书内”。要提高解比类题的能力,应注意一是理论联系实际,拓宽知识面;二是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三是学会知识的迁移。

二、自主学习”的基本模式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本模式不是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对一个知识点学习的模式。

(1)探索。探索是学生试图发现、寻求、追究生物学事实、现象及其规律的行为。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素材,设计探究问题,指导探索方法。例如“根的结构”一节课,可设计以下问题:怎样找根毛?根毛分布有什么特点?如何确定根尖?根尖各部分内外部结构有何特点?学生则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在动眼、动手、动脑中获取丰富的表象背景,为意义建构提供必不可少的素材。

(2)研讨。研讨即研究讨论。研究是抽出事物本质的过程,是通过学习主体的思维加工来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讨论是研究的一种有效形式,是训练学生“会话”“协作”能力的重要形式。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学习情境中,通过自主尝试、小组合作交流、组际间的交流与竞争,对知识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思维加工,得出相应的思维成果,即探究的结论。教师着重组织讨论,适时点拨,欢迎学生质疑、争辩、发表独到见解,允许学生出错、改错,帮助学生整理学习成果。

研讨的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由学生提出。如“根的结构”一节的研讨问题如下:根据根尖四部分的结构特点,推断各部分的功能特点;根尖各部分是怎样变化的?去掉根尖的生长点,根尖还会长长吗?为什么根毛区是根吸收的主要部位呢?有的学生发现在砂培养基上培养的幼根,其根尖尖端表面有粘液,粘液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作用?通过上述研讨方法,得出相应的结论。

(3)应用。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或新情境中去,知识才能活化,才具有强的迁移力。学习者力求对所学知识都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并与具体的情境联系起来,力争用多种变式实例来加以说明,这样知识才能迁移。教师要树立“为迁移而教”的意识,要继续创设广泛应用的情境,促进学生学习的正向迁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整体化、灵活化、深刻化,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学生做完脊蛙反射实验后,让学生分析判断电流刺激离体蛙的腓肠肌,也发生收缩,是否叫反射,以此深化学生对反射及反射弧的理解,真正理解应激性与反射的区别与联系。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泉源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只有能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才能称得上能力。

在去年入冬后,其他的树木都落光了叶子,而我校的厕所旁有几棵青杨还郁郁葱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学们非常奇怪,这是怎么回事?我就引导学生观察,接着同学们就讨论开了,后来得出结论:一、靠近厕所的墙根避风,温度高,所以落叶晚;二、青杨落叶晚。“这种结论对不对呢?”我又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墙根的树包括青杨都早已落了叶。“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又讨论起来,最后发现这几棵青杨最大的不同是附近有一盏长明灯。“因为光照时间长!”学生终于找出了答案。我补充说:“光照不仅影响植物落叶,还影响植物的开化和结果呢。”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对学生界进行创新教育,其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选准切入点,走自己的路,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