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桑基鱼塘:中国古代的生态农业智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桑基鱼塘:中国古代的生态农业智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前言:

在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中,中国农民很早就有了“顺天时,量地利,用力少,成功多”的“天、地、人、稼”和谐统一的思想观念,并由此创造出多种生态农业模式,这些模式不仅可以缓和人、地、水等紧张关系,还较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其中饱含着古代农人渗着汗水的智慧,同时,也将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舍一”的最高理想融化到一点一滴的寻常劳作之中。而桑基鱼塘就是其中体现,^水共生和谐的典范。

乘坐飞机在珠江三角洲向下俯视,你会看到蓝绿相间的各种框格,活像~幅巨大的棋盘,蔚为壮观。如果风和日丽,你还会看到身着艳装的少女娴熟地在桑丛中劳作,手握舵盘的小伙子悠然地在河汉中行船。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桑基鱼塘地区。

桑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民在长期与水涝灾害斗争中,创造出的经济效益高、物质循环利用好的人工生态系统。这里地势低洼,是著名的水乡,在雨季汛期,人们饱受水害之苦。农民为求生存,逐步摸索出挖深鱼塘、垫高基田的巧妙方法,形成基塘系统,塘中养鱼,基上种植。这种形式在明朝中期已有记载,经不断发展得以完善。

基塘名称随基面种植作物而不同,最早出现的是果基鱼塘,“凡塘基堤岸,多种荔枝、龙眼”。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蚕丝业比果品业获利更多,且种桑养蚕可与养鱼有机结合,因此,当地农民纷纷弃果植桑,桑基鱼塘开始占优势。20世纪30年代,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生丝出口量减少,价格暴跌,基面改种甘蔗,发展了蔗基鱼塘。另外,有的基上种植茶、蔬、药材、作物等,这种基塘被称为杂基鱼塘。目前,四种基塘同时存在,形成桑基鱼塘家族,其中以桑基鱼塘和蔗基鱼塘面积最大。

基塘家族是低地水网地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良好的生态系统,它在历史上为当地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享有较高的声誉。其中,桑基鱼塘的结构最复杂,它在种养结合的基础上,可实现种、养、加全面规划,生态效果好,经济效益高。因此,桑基鱼塘为基塘之魁首。

桑基鱼塘系统的基本循环是:塘基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沙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正是:“桑茂蚕壮猪肥鱼大,塘肥基好茧多丝优。”

在生态农业建设中,桑基鱼塘系统又锦上添花。首先,基面以桑丛为主,发展为更高效的陆地生态系统。除了桑与农作物的间作和套种,秋冬割桑后,还种蔬菜用于喂鱼和出售,夏季在基沿和塘面搭架种菜种瓜,充分利用空间增收,又给鱼塘遮荫。其次,在鱼塘内搞立体养殖,不同鱼种混养,占不同水层,和平相处、各得其所。鳙鱼主食浮游动物,鲢鱼主食浮游植物,草鱼居中,主要以投放的青饲和蚕沙为食,它排出的粪便又是其他鱼的良好饵料。鲮鱼和鲤鱼在底层也有丰富的沉渣和新鲜美食。再者,桑基鱼塘促使一些加工业,如缫丝厂、饲料加工厂、水产品加工厂等应运而生。加工行业的出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又使基塘系统初级产品不断增值。桑基鱼塘日趋完美,已发展成为人口稠密的水网地区较好的农业生态工程。

到了清代,“桑基鱼塘”作为珠江三角洲一带独具地方特色的一种农业生产形式,最早记载于《广东新语》。即桑地依赖于鱼塘肥泥,养蚕依赖桑叶,而鱼塘则依赖于蚕沙这样互相依存的形式。据《高明县志》(1894年)载:“将洼地挖深,泥覆四周为基,中凹下为塘,基六螗四,基种桑,塘畜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两利俱全,十倍禾稼。”“桑基鱼塘”也就是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桑、蚕、鱼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避免了洼地水涝之患,收到了“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营造了十分理想的生态环境,前一环节的废弃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物(如蚕沙饲鱼),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

而在珠江三角洲的养蚕区,曾经布满着“桑基鱼塘”,直到现代工业化大潮席卷珠三角,“桑基鱼塘”才慢慢退出人们的视野。

蚕桑鱼养殖血脉相融,养料与废物界线模糊,并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之中。人们在充分利用低洼沃土的同时,大大提升了土壤与作物和养殖物的经济价值,更将传统农业推向生态农业的最高境界。中国农人将食物与废物之间供排养循环关系安排得天衣无缝,造就出世界农业发展史上高效节能的典范,更成为传统农业发展历程中举世瞩目的产业标准与借鉴模式,同时,也将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最高理想融化到一点一滴的寻常劳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