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用音乐解读《千与千寻》的世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音乐解读《千与千寻》的世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千与千寻》是由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执导的一部动画影片,它上演后取得了巨大成功,音乐在这部影片中非常重要。影片中宫崎导演给观众揭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现代社会的问题,而与他合作多年的配乐作者久石让则用音乐语言将导演要表现的精神内涵作出了更深层次的诠释。

关键词 千与千寻 宫崎骏 久石让

《千与千寻》是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执导的一部力作,在2001年上演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取得了骄人的票房,还获得包括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大奖、柏林影展金熊奖、日本影艺学院最佳影片等诸多奖项。影片的成功,音乐是功不可没的。

《千与千寻》的配乐作者是与宫崎骏长期合作的日本音乐大师久石让。宫崎骏的大部分影片的音乐都是久石让执笔的,可以说久石让已经是宫崎骏动画音乐的代言人了。他的配乐也代表了宫崎骏动画音乐的最高水准。他的简约主义风格的音乐使宫骑骏动画电影里充满想象力和梦幻意境,他的音乐总是能够恰到好处的把观众带进宫骑骏营造的神话世界中去,每一部都天衣无缝的搭配了公崎骏不同风格的影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在《千与千寻》中,音乐起到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久石让在音乐中最大程度的把握了影片的需要,又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自我的风格,做到了与鱼熊掌兼得。

宫崎峻在创作这部的动画片时曾对媒体说过。《千与千寻》是针对当前过剩的娱乐使孩子们的知觉淡化,并削弱他们的创作力。它的创作目的就是刺激麻木的知觉,唤醒沉睡的创造力。但宫崎骏的影片从来就不是专门给小孩子们看的,他的影片更多的是想感动、想唤醒更多生活在混乱、盲目和无奈中的成人。在他的诸多作品中反映的主题。从对环境的关注,到怀疑“环保”的正义性:从对人类本身的关怀、少年青年直至中年的成长历程的思考,到对人类本身的起源、意义的质疑和解读:从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带来的诸多弊病,到现代社会中人之间的关系被恶劣的败坏,信仰危机、精神危机造成了人们心灵世界的苦闷等等都在他的影片中的得到了表现。

在《千与千寻》中,迷路的10岁少女千寻,无意间掉入了人类的禁地――灵界。为了在这里生存。千寻被魔女汤婆婆把名字改成千。彻底脱离人界的生活:她还成为汤婆婆手下的工人,在这个专横的魔女所控制的温泉浴池里不停劳动。千寻从锅炉爷爷、小铃姐姐和神秘美少年小白的鼓励里得到生存下去的勇气,在温泉拼命工作避免沦为动物。渐渐地,在她身上沉寂已久的“生命力”被冷酷的生活唤醒了……,公崎骏在片中表现了许多他精神内涵的许多层面,久石让近乎完美的将其用音乐做出了最淋漓尽致的塑造和表现。

久石让为该片配置了大体20段音乐(不包括主题歌),主要的有《夏日的一天》、《没人的料理店》、《白龙少年》、《神明们》、《那一天的河》、《第六站台》、《无脸男》等。这些音乐很好的塑造了人物,营造出了影片气氛。

关于成长是公崎骏导演影片中的一个最主要的主题,影片中用音乐对这一思想作了重要的叙述和阐释。钢琴和弦乐的融合在一开始奏出的“夏日的一天”以及“那一日的河”和最后“回家的日子”,虽是同一段旋律,但每次传达给我们的意义是不同的。这是影片中最重要的音乐之一。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影片刚开始,这时的千寻拿着朋友送的花束和卡片,坐在车后,是一个现实生活中常见到的受到父母保护的、普通的、弱小的、不谙世事的小女孩:第二次是在小白的引导下去探望已变成猪的父母。这时的千寻已经要面对无依无靠、不知所措,一切都得靠自己的努力来现实。见到父母的凄惨境遇她更坚定了拯救父母的决心,当小白给他吃白米饭团时。千寻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委屈放声大哭,在泪光中她明白了世界的艰辛,懂得了生存的道理。当她再次走进“油屋”时已经是昂首挺胸,不再是那个畏缩、渺小无力的千寻。第三次出现是在影片的结尾,千寻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救出了父母,也帮助了小白找回了自己。各重要的是千寻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命力”,她已经是一个脱胎换骨,在逆境成长,并明白了“活下去”意义的女孩了。

在这三个重要的概括性的场面中,久石让都象征性的运用了这个我称为“成长与爱”的主题。这是一个非常简约化的钢琴音响,体现出久石让用简单的钢琴音色捕捉复杂情感变化的独到功力。又用弦乐的朦胧音色将其旋律加厚,非常唯美、纯洁。并有着日本传统美学中追求的“静”的意境,梦幻般的音色,充满爱意,达到了某种虚空超脱的精神境界。这个主题非常适合表现公崎骏导演对人“生存”意义的思考。那就是在混沌黑暗的时刻要提出的“生命是黑暗中闪烁的光”,无论多么艰苦,一定要“活下去!”而支撑生命的、也就是“闪烁的光”,我理解应该是“自我”与“爱”。

在这三段音乐的场面中还有~个很重要的情节,就是每次“千寻”的名字都被不断的呼唤。“油屋”这个世界的主管汤婆婆,她夺走人的名字,藉此来控制人,名字就象征了“自我”。而“油屋”则是现实金钱社会的缩影。白龙和千寻均被汤婆婆夺去了名字,但是他们靠着互相的提醒而找回自己的名字。故事一开始就说了,要在浴场工作就要先被夺去名字,所以在浴场工作的青蛙男和向小玲一样的侍女们都是迷失了自我的。没有个性,没有灵魂的生存着,为钱而工作。这里寓意着日本社会的缩影,也隐喻了当下日本人的生存状态。千寻靠着记着自己的名字最终实现目的冲出了那里,依靠的不只是勇气,还有是最宝贵的纯真(对金钱无动于衷)。故事中千寻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成长,并且感觉到自己自身的力量,这个力量源自人在逆境中原始的“生存力量”。导演在这里告诉我们生存的真谛――不能像行尸走肉一样,而应该是不被欲望控制,有个性有自我的,正直纯真、坚忍不拔的生活。音乐通过三次呼应再次将这一主题作了升华。

另一方面,这段音乐包含着“爱”的情感,每次响起,总令人回味无穷。这是在描写人与人之间固存的亲情、友情、爱情、怜悯之情、互助之情……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温暖是金钱不能买来的。在拜金主义世界中人们的心灵和彼此的关系被恶劣的败坏着,而千寻以一个孩子的纯真将这份爱带给了每个人,在救人中也获得了自救,这份爱帮助了她重回到自己的世界中。

第二个非常重要的音乐是《海》和《第六站台》的乐曲。在这里导演是在表现“回归”一寻找人的精神家园。相同的旋律出现在两个画面中。这是一段具有幻想色彩的音乐,优美舒缓,钢琴奏出的忧郁气氛的主题,通过管弦乐队模糊轻盈的渲染,立刻弥漫一片。将人带入遐想梦幻的沉思中。尤其是在《第六站台》的这一段影像的表现中这段音乐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一段落可以说是整部片子中最为平淡但又是最有意境的,大师冒着不被观众理解的风险将其安排在高潮之前可谓用心良苦。有一些疲倦的、像是要步入黄昏的太阳,映衬在没过铁轨的水面上……远远地驶来一列两节的火车……千 寻乘坐的列车在蓝色的大海中驶过,仿佛来自于内心深处的音乐极具孤独感,望着窗外的景象,千寻陷入了浓浓乡愁之中。

在这里导演和音乐家其实是在表现一种怀旧感,一种“精神家园的回归”。现代社会的高科技文明使人们越来越关心物质的满足,而忽略精神层面的追求。人对生命的关怀失落了,精神家园不复存在,人越来越孤独。千寻乘坐的列车是从一个物质金钱的冷漠世界驶向一个有信仰、有仁爱、有温暖的理想中的世界。这个理想中的世界也许就是公崎骏导演回忆中的古代的日本(工业革命之前的时代),导演理想中具有日本传统美德和民风的时代,是我们现在怀念的那个时代。列车中没有描绘表情的乘客人物和中途停车的小站就是以前日本的象征。而千寻要去的目的地一油婆婆家,没有任何工业建筑的痕迹,只是一间简朴的稻草小屋,和汤婆婆豪华的住处形成了鲜明对比。但那里很温馨,让人能够从容的坐下交谈,悠闲的享受食物的美味,用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魔法――金钱)为重要的人制作礼物,一切多么美好呀!这是以前的时代,导演在这里表现出对往昔无限的回忆和眷恋,这段音乐也恰到好处的强化了怀旧的情绪。并使之得到了升华。

第三个要提及的音乐是关于“神灵们”的音乐主题。这里则是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油屋”沐浴的客人们是日本古老传说中的“八百万”神灵们,他们绝非是宗教中的神,而是“大地神”、“河流神”、“稻谷神”、“山神”等等象征自然的神灵,这里无疑是对大自然的隐喻。神灵们来“油屋”洗涤浑身的污浊并调养生息。神灵的音乐出现在很多场景中,这是一段非常具有日本风味的音乐,主要由两种因素组成,一个是由日本传统乐器三味线奏出的,富有冲绳民谣色彩的节奏欢快的舞蹈性旋律。情绪激动,欢欣鼓舞。这无疑预示着神灵们来此享受的欢快心情。但同时在低音区铜管组沉重的吹奏着的主题,和欢快的气氛非常不合调,使音乐加入一丝的灰暗的感觉。这是导演心情的体现。神灵们拖着疲惫、甚至是受伤的身体来此调养,无疑是告诉我们人类对自然的伤害。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本来是很亲密的,可是这种亲密的关系随着人为的因素而遭到破坏。例如“腐烂神”,他浑身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臭气,身体满是不堪入目的泥浆,似乎都要发哮了,其实它本来是一条清澈宽广的河流,孕育过无数的生命,有着无比的尊严和威力,但出现是污浊不堪的。在千寻的帮助下它吐出了一大堆浊物,原来都是工业垃圾和现代人的丢弃物。他也随之恢复了“河神”本来的模样。而剧中的男主人公“小白”则是一条因人类的城市建筑而消失的河流,在剧中他与千寻的感情也恰好反映了导演理想中人和自然应该存在的关系。更具意义的是导演觉得人要找回“自我”还是要靠大自然的帮助。河神给千寻的那颗丸子就帮助所有角色找回自我,河神正象征了大自然,它受到了人类的污染,只有河神被洗涤干净后才能再发挥它的神力,人与大自然应该是互动的关系,平衡的关系。

还有一段非常富有异域风格的音乐也成功地塑造了另外一个主人公――“无脸男”。他是一个非常寂寞、孤独的原始精灵,不涉及好与坏。久石让给他的音乐配上了巴厘岛独特的“佳美兰”打击乐,和印度传统的“塔布拉”鼓。青铜金属感的清亮音色和柔和不失韵味的手鼓节奏,成功地塑造出这个精灵怪异、神秘而又孤独的形象。这里导演要揭示的是现代日本社会人与人交流的主题。

“无脸男”其实是象征日本社会孤独、寂寞、不善交流的现代人。也对日本社会存在的“虐待”现象的隐喻。“无脸男”想与别人交流,想与他人建立关系,这都是人正常的欲望。但他却没有这样的情商。他进入“油屋”后,看到金钱的威力,就想通过金钱来建立人与人的关系,但在通过用金钱对物质(过量的食物)不断的获取中,他的正常欲望变成了贪婪的占有欲,金钱使他暂时获得了所有人的重视,但他却得不到千寻的友情。他通过吞噬物质和他人,膨胀的不单是他的身体,还有是他的空虚与寂寞。音乐处理得非常有意思,是一段非常写实得描写。当“无脸男”在吞食后身体不断变大的同时,音乐的织体也随之加厚,最后将原先的轻灵的旋律变成了非常厚重怪异的狂想曲。她在得到千寻帮助后吐出了所有进食的东西,又恢复到原先正常的样子时,音乐也变回了原来简洁、安静的样子。

其实“无脸男”最想得到的千寻纯洁的友爱不也就是现代人生活中最理想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吗?但这是用金钱换不来的。他无助的喊出“寂寞寂寞”“我要我要”不正是现代人内心的呼声吗?他在恼羞成怒之后开始付之于暴力,这也是现代人不懂与他人沟通,利用金钱支配别人,被人拒绝后就做出疯狂行为的写照。后来他陪同千寻踏上了救助小白的旅程,又用自己的劳动和油婆婆一起为千寻作了一根漂亮的头绳,用自己的真情换来了友谊,也为自己找到了归宿。

结语

《千与千寻》已经上演了六年了,但每次观赏它,都会带来不同的触动,引起很多的思考。宫崎骏在影片中传达给我们诸多现代社会的弊病,和期待解决的问题。久石让又通过他的音乐做出了非常完美的解释。大师将纯真留给了孩子,将思考留给了我们。在千寻梦幻的世界中,我们的心灵被唤醒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