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寻中国古文化,引导学生学会初中文言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言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引导学生学习并热爱文言文,一方面,要让学生获得初步读懂文言文的能力,达到一定的语感积累,打下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领会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学习一些文言知识,能读懂浅易文言文”只是文言文教学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通过文言文教学,感受古人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文言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 教学 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70019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可以说,《语文新课程标准》降低了学习文言文的要求。然而,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让课堂变得呆板,加上课文枯燥,缺乏新意,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只有对文言文教学方式做出改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言文,这样才不至于让祖先留下来的古文化瑰宝明珠蒙尘。我是一名乡镇初中的语文教师,在近20年的边学习边实践的语文教学生涯里,我对文言文教学有自己的一套见解,文言文教学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识――引导学生预习文言文
学习一篇新课文时,最重要的就是预习阶段。文言文也不例外。相信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初中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古文功底。在进入一篇新的文言文教学时,我会首先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意思,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资料,这些都要提前整理出来。另外,不理解的词句,课文下标注的通假字也需要注意标注出来,这都是教师上课着重讲解的。
二、读――要求学生会读并会背诵必背文言文
朗读在文言文学习中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使学生更直接地进入课文内容和描述的意境,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细分起来,有四个环节。
1.初读:我每教一篇文言课文时,不管学生懂不懂,都先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二至三遍,然后让学生讲讲自己所理解的课文大意,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听读:听读录音带,或听老师范读,在听读中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及正确的语音停顿,更进一步深入课文。
3.跟读:跟录音带读或跟老师读,进一步巩固生字词的读音和长句、难句的正确断句。
4.对读:由二人或四人一组,自由读,先由一个人读,其他人听,听他读准了字音没有,读对了音节没有,如果有错及时地进行纠正,然后交换进行。这一小环节,实际是对前面的三个小环节的检测,让学生互相检测,互相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开展联想和想象。
三、译――指导学生掌握词句规律
1.字词的古今异义
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中的“交通”,古义是指交错相通,今义是指交通运输,这就发生了词义的转移。又如《木兰诗》中的“卷卷有爷名”中的“爷”字,古义是指父亲,今义是指爷爷,碰到这种字词的古今异义,我会着重指出来,方便学生理解课文。
2.一词多义
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例如常见的“亡”字,在《智子疑邻》“暮而果大亡其财”中作丢失的意思;在《塞翁失马》“马无故亡而入胡”中作逃跑的意思;在《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的意思;在《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译为灭亡的意思。可以说,这些常见的一词多义平时只要认真积累,对理解一篇文言文是大有裨益。
3.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文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例如,四书中的《论语》,就大量出现了通假字。不亦说乎,“说”是“悦”的古字,指愉快的意思。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通“智”,指智慧的意思。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事实上,通假字与本字并无关系,而古字与今字则是相关联的。
4.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文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这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如《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都是意动用法,表示“以……能说”,“以……为后”,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难点之一,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将这些特殊句式放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
四、赏――把学生带入文言文的意境中
这是我的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必备环节。赏就是欣赏,或论或写,就课文的某个点去赏析,这主要是为“说、写”寻找材料,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如《醉翁亭记》可就写景法加以欣赏;《岳阳楼记》可从作者的人生观去欣赏;《曹刿论战》可赏它的对话或战争写法……每次只切入一点,不求篇幅长短,只求学生一课有一得。赏完之后,还有“抄”,就是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有积极意义的名言、警句、优美的景语抄下来,加以记忆。这样不仅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并且能够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