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浙江金华黄大仙道乐调查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通过实地个别访谈、参与法事仪式等工作,对金华黄大仙道乐进行了调查和全面的总结,并分析她与其它道乐的不同地方特点。
关键词:黄大仙道乐;曲目;旋律;表现方式
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识码:A
“儒道释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它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共同感情、和强大凝力的形成与发展,均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道教在中国文化史上长期与儒、释鼎足而立,盛传不衰,共同创造出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道教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中是起步较晚的一支,但是她特殊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很快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正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热爱、对家乡人文历史的向往,笔者对金华黄大仙道乐进行了调查,通过实地个别访谈、参与法事仪式活动、学习道教科仪规范及道教音乐谱辑、录音录象积累资料等工作,期望能对黄大仙道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总结出她与其它道乐的不同地方特点。
一、黄大仙道乐的总体情况
1、乐队的组成
黄大仙祖宫道教乐师总数有七人。使用的乐器较多,有民族乐器中的吹管乐器――笛子、唢呐、笙、萧、埙、管子等乐器;拉弦乐器――二胡;弹拨乐器――古琴、扬琴;打击乐器(道教称法器)――木鱼、鼓、单镲、磬、铙、钹、钟等乐器;外加现代化的电声乐器――电子琴。形制一般是看法事的大小和隆重程度,在平时的早课和晚课中,只用一些法器和一两样乐器加以辅助,如打击乐器加二胡和笛子就可以完成整个法事演奏。而重大的法事活动以双乐制或四乐制的形式,如两铙钹或四铙钹,其他乐器均相应成倍的增加,以显示活动的重要和神圣。演奏的形式由一个来引领,(相当与音乐演奏的指挥)音乐的起始与结束、旋律的快慢、乐器的数量、曲目的变化等都由他来确定。
2、乐人情况
黄大仙祖宫道教乐师年纪较轻,基本上在25岁――40岁之间。他们的文化程度大部分是初中毕业,也有高中毕业的,其中还有两个乐师是从专业艺术学校毕业,学习的专业是民族乐器,在学校期间主学吹奏乐器和拉弦乐器,因此他们的音乐素质较高,学习音乐的能力较强,在祖宫期间,他们能较快的学会电子琴等现代化电声乐器;除此之外,其他乐师的学习音乐的经历大致相同,都是因为喜爱音乐而学习乐器,通过自己买书买乐器自学而掌握学习要领,并逐步学会某种乐器或某几种乐器,(因为道士们平时的法事活动较忙,有的乐师为练习乐器,晚上要到十一二点钟才睡觉,求学精神可见一斑)。乐师们基本上能会两样以上的乐器,因此在做法事的时侯,能根据乐曲的需要而随时使用不同的乐器来演奏,演奏的形式也随之丰富多彩。
3、法事活动中音乐的使用情况
黄大仙道教音乐主要在三个方面使用,一是早晚课,旨在修身养性,飞身成仙;二是祈福类,旨在祈福祷祥,去病免灾;三是度亡类,旨在超度亡魂,早升天界。现将三种不同科仪使用音乐的曲目介绍如下:
第一、早晚课音乐。早课科仪音乐的曲目和功能是:太极韵(祈国泰民安)――澄清韵(澄清自己的杂念)――举天尊――双吊挂(说明修炼精气神是上品妙药,可达清净真性的内修)――大启请(为自身祈祷)――小启请(祈祷神的保佑)――中堂赞(赞经的伟大)――天尊板(只在初一十五及重大活动的早课用)――小赞韵(祝健康长寿)――三皈依(皈依道宝、经宝、师宝;重大节日时三皈依改成大赞韵);晚课科仪的音乐曲目是:步虚韵――下水船――大启请――小启请――中堂赞――晚皈依。早晚课科仪的音乐与早晚课的功能一致,目的是旨在自己修身养性,全凭道士本人虔诚念经之功德而悟道达真,是一个道士自身的内丹修炼过程。
第二、上表科仪的音乐曲目:引子(太级韵)――步虚韵――漫澄清――三宝香――祝香咒――威灵咒――称职韵――圣班韵――香花送――大赞――文辞(尾声)。上表科仪多用于祈祥阳醮,即将祈愿书于朱表,宣读后借一缕香烟上达仙界,祈神庇佑,实现理想。
第三、度亡类的阴事道场,它的科仪程序与音乐的曲目是(1)“摄安”:引子(清虚韵)――天尊板――步虚韵――举天尊――下水船――歌斗章――招请韵――返魂韵;(2)“朝真”:天尊板――快澄清――天尊板;(3)“安灵”:干捣拐――三奠茶――天尊板;(4)“祭孤”:悲叹韵――宝禄符――柳枝雨――天尊板――小赞。这类科仪程序与音乐的功能,是赞美神的伟大和慈悲,请神救度亡魂,并为亡故的亲人祈祷超度亡灵。
二、黄大仙道乐的特点
黄大仙道教音乐的曲调、道乐的乐制、法事的形式等等,虽然是从陕西华山全真道派传承而来,与全国的全真道教基本一致。但是,在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中,黄大仙道乐结合金华特殊的地理位置、人文背景和黄大仙得道升仙故事,音乐发生了变化,虽然它的变化是细微的、局部的,但是,它也是在发展、在变化着,呈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道教音乐。
1、曲目特点
黄大仙道乐的曲目选择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仅以晚课仪式的音乐所选的曲目中就不难发现有较大的不同,《道教仪范》中晚课“祭孤科仪”的音乐程序是:步虚韵――幽冥韵――吊挂韵――大救苦――柳枝雨――中堂赞,而黄大仙祖宫的道乐的晚课音乐的曲目与之相对照,不同之处显而易见;与北京白云观早课曲目的对照来看,也少了“弥罗诰、”“普化诰”、“提纲”等曲目;另从祝寿仪式的音乐曲目的数量来比较,也发现有较大的差异,黄大仙道乐仪式的曲目要比《道教仪范》中所列的音乐曲目多三至四首曲子。这些曲目的增删,是在长期的法事活动中和群众接受的仪式过程中不断的改进和修整,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法事音乐曲目的特色。
2、旋律特点
黄大仙道乐除了在各种科仪中音乐曲目的选择上有变化,在曲目的演奏过程中,旋律也发生了一些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音乐特色。变化之一是旋律中的长音加花。在传统“施食”的科仪音乐曲目的演奏中,二胡和笙等非主奏乐器在长音拖腔时,能根据情感的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加花,如:
旋律片段的填补。变化之三是乐曲的结束较灵活。在做法事时,乐曲演奏的长短要受仪式的制约,因此,黄大仙的乐师们能根据时间和程序的要求而对乐曲音乐的结尾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如:《开天符》就可以有三种结束,以符合仪式的需要。
3、表现特点
黄大仙道乐的乐师们在音乐的演奏中,为符合群众的欣赏心理和法事仪式的需要,音乐的表现手法和形式上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第一、将现代化的电声乐器引进道教乐队编制。如在黄大仙祖宫的早课和祭祀的各种仪式和活动中,加入了电子琴乐器,对旋律进行一些IⅣV级的功能性和声伴奏,使仪式音乐加强低音声部共鸣,增加了科仪仪式的庄严与神圣,融合了现代气息,形式也随之丰富多彩;第二、将传统民族乐曲和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音乐纳入道乐演奏曲目 体系。如在大型的祭祖和祭祀活动中,除了沿用传统的仪式音乐以外,黄大仙祖宫的乐师们还运用了传统的民族乐曲,如:迎宾曲用《云中乐》、主祭人用《喜洋洋》、初献曲用《万年欢》、亚献曲用《青海小调》终献曲用《紫竹调》等等,较好地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第三、学习音乐的形式与练习方式发生变化。以往乐手们学习音乐的方式一般是师徒传唱与自己学习,而现在,随着形势的需要,乐入学习音乐的方式开始从单一的、自学的、传唱的方式逐步过渡到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由专人负责排练,针对在排练中出现的诸如节奏、速度、音准、旋律等问题进行改进,以使乐手演奏水平得以提高,道乐不断完善。
4、功能特点
《太平经》为道教仪式和音乐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出了把“养生、靖众、敬神等功能相统一的宗教理想……明显强调了音乐作为仪式手段在团结道徒、组织道徒方面的作用”。
黄大仙道乐的功能也与整个道教的音乐功能相同,第一是:通神、娱神的功能,即音乐沟通天人,“从乐天地言,音乐可以‘感物类,和阴阳,定四时五行’,故‘得乐天地法者,天地为其和’‘群神为之常喜’”。“也就是说,金玉交鸣,可使阴气上升,阳气下降,二气混合,即可交感天地上下,由此招来十方神灵。”音乐与神性融合,法力无边的神,借助音乐的神秘力量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去魔逐邪,清除现实生活中的灾难,求得国泰民安、安乐幸福、心想事成的目的。
黄大仙道乐的功能之二是:修道养生功能,即“治身、守行”的功能。“飞升成仙是道教信仰的终极目标,音乐是实现这个终极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这一功能强调音乐调动人的潜能,使信徒们在想象和感觉中,进入天国的境地;其次,通过音乐渲染生命的意义,引起人对生命存在的愉悦的感情。“音乐可以通神明、得长生久存,故‘得乐人法者,人为其悦喜’”。
黄大仙道乐的功能之三是超度亡灵。这一功能强调能通过音乐及仪式,赞美神的伟大和慈悲,虔诚献供祈祷,代亡人忏罪荐福,令亡者的魂灵超拔飞升,来解除今人对亡者的哀思和歉疚。
四、结语
在历史的发展中,黄大仙道教音乐在曲目、旋律表现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促使黄大仙道乐变化的因素很多,其一是黄大仙道乐在不断的演奏中进一步完善。全真韵的道教音乐,在金华的黄大仙祖宫法事仪式的运用中,逐步地融和了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出现了新的、细微的变化,以此更符合时展的要求。其二,在传唱与学习过程中,发现不足加以完善。老一辈的道人在传唱时不尽完整,各地在使用时,不足和缺陷就逐步暴露出来,因此,对原谱音乐进行一些修改,是实践过程中必要性和实用性所决定的。其三,在各地的交流与协作中受到启发,而借鉴发展。黄大仙祖宫的乐师们经常受邀到各地的道观去交流活动,祖宫也经常邀请一些乐师参加活动,在不断的交往中,乐师们取长补短,在保留原有乐曲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科仪的音乐。其四,师徒传唱和相互学习中逐渐出现了变异。黄大仙道乐的传承形式是师徒传唱与自学、相互学习结合的方式,经过传唱,会出现增加一些或减少一些的情况,久而久之,就发生了变异现象,形成了今天的黄大仙道教音乐独有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