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反应抑制研究综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反应抑制研究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反应抑制作为执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从反应抑制的概念、理论、研究范式、涉及脑区及相关研究等方面对反应抑制进行全面综述

[关键词]执行功能 反应抑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130-02

一、基本概念

(一)执行功能

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简称EF)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定义混乱的概念。执行功能也称为执行控制、认知控制或者中央执行功能[1],该功能主要负责调控其他的认知过程,使认知系统更加优化,从而使人的行为更加协调有序、具有目的性,执行功能调节有限的注意资源去完成心理任务,是对思想和动作进行意识控制的心理过程,是人类认知系统中最高级的认知活动。

对执行功能的研究最初来源于对额叶皮层损伤病人的研究,额叶是大脑最高级的部分,目前的研究表明产生执行功能的脑区主要是额叶皮层和其他皮层及皮层下脑区,如果前额叶皮层受到损伤,那么会导致许多神经心理的缺陷,具体表现为学业成绩较低,社会责任感降低等现象。

(二)抑制控制

对不适当行为模式的监控与抑制对人类的生存适应十分重要[2],过滤无关信息对于目的的实施和适应环境十分关键。抑制控制能力能够使人适应任务变化的要求做出正确的行为决策,控制注意、想法、行为、内部倾向性和外部诱惑,使个体不受自身本能冲动驱使。

然而抑制控制并不是一个界定清晰的概念,当前学术界对抑制控制的概念使用也较为混乱,综合不同的观点,本研究认为抑制控制就是在认知加工过程中,对于优势的、自动化的反应和干扰信息进行抑制,既抑制对优势刺激的行为反应,也抑制对优势刺激的注意偏向,从而使有限的认知资源服务于其他更重要的目的,该种抑制通常指的是对优势反应或习惯的抑制。

二、反应抑制的相关理论

反应抑制作为执行功能的和核心子成分,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由此产生了大量不同的理论对其进行论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自我控制理论、敏感强化理论和认知情绪模型。

(一)自我控制理论

自我控制理论最初由赫希和高佛森提出,后来Gifford提出了以生物因素为基础的自我控制理论模型,将自我控制行为的本质看做是对具有不同价值的行为进行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与大脑前额叶皮层上的工作记忆系统和情绪动机系统的支持有关,前额叶及其工作记忆系统使人具有抽象加工能力,使个体从即时报酬的显著特征中分离出来,降低即时满足行为的价值。但是在情绪系统的作用下,个体仍作出有较低价值的选择。个体只有克服情绪的动机力量,才能避免选择可以满足即时需要的行为,表现出较高的自我控制。

(二)强化敏感理论

强化敏感理论由Gray提出,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人格生理心理学领域内最受关注的理论范式之一。该理论认为对个体的行为控制依赖于行为抑制系统和行为激活系统,行为抑制系统与焦虑相关,能够停止行为,阻止对将要进行行为的深度加工,行为激活系统与冲动性相关,负责行为的唤起,两个系统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对行为的控制取决于处于优势的一方。

三、反应抑制的研究范式

(一)Stroop任务

Stroop效应由John Riddly Stroop在1935年发现, Stroop效应的特点为同一刺激的两个不同维度相互产生干扰从而增加了对信息进行判断的时间。Stroop任务中的冲突是属于刺激水平的冲突,即被试需对与任务要求有关的维度进行判断与反应,同时忽略与目的无关维度的信息。Stroop范式所涉及的认知领域主要包括认知灵活性、对外界无关刺激的抑制、创造性等一系列与个体解决认知压力的能力有关。

Stroop效应自发现以来,经过不同研究者的发展,其研究范式不断发展、完善,已经由基础学科领域发展到神经科学领域,经过演变已经发展成各种各样的变式,如昼夜Stroop范式,双语Stroop范式,图-词干扰范式和无意识的反转范式等等。Stroop多年来被广泛使用,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并且执行和计分都十分简单,因此在现在仍有活力。

(二)Flanker任务

Flanker任务又称为侧抑制任务,最初是由Eriksen等人提出,是冲突监控理论常用的范式,Flanker范式最初选用的刺激是字母和箭头,后来也衍生出了一些变式,有些是对刺激进行外形上的改变,如改变刺激的方向、形状或者颜色等,还有的研究使用情绪Flanker任务等。

Flanker任务的刺激分为中间的目标刺激和两侧相同的分心刺激,被试只需对中间位置的剌激进行反应,忽略两侧的分心刺激。当中间靶刺激与两侧的分心刺激同时出现且不一致的时候,两侧的分心刺激所带来的干扰会对被试判断中心的靶刺激产生影响,因此靶刺激和分心刺激冲突时的反应时和错误率都会高于一致时的反应时。[3]这种由分心刺激所带来的干扰效应被称之为Flanker效应,在行为层面上它主要由反应时和正确率这两个指标反映出来。

(三)Stop-Signal任务

信号停止任务类似于真实的生活情境,由反应任务和停止任务组成,与反应试次相比,停止试次以小概率的方式随机呈现,实验要求被试按照提示快速而准确地执行一个行动或停止这个行动,并且根据反应信号快速准确地进行相应选择性反应,因此它是一个迫选反应时任务。在该任务中,停止试次主要是受控过程和抑制过程的竞争。

四、反应抑制的脑机制及脑电成分

(一)反应抑制的脑机制

围绕着冲突监测理论的脑电研究结果都发现前扣带回和前额皮层都参与了反应抑制。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出来ACC和PFC之外,反应抑制还与辅助运动区、额下回等区域有关。

1.ACC在反应抑制中的作用

前扣带回(ACC)被认为是与认知功能相关的重要脑区,负责执行功能高级调控功能的神经网络结构,在如工作记忆、运动反应、错误监测等认知任务的神经成像研究中都出现了前扣带回和前额区域的激活。[4]

此外,通过实验,一些研究者还发现ACC的激活反映的是反应冲突。M.P Milham等运用Stroop范式,采用事件相关fMRI技术对冲突中前扣带回的激活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有意控制中前扣带回和右侧额叶皮层的功能仅限于反应冲突,而左侧额叶皮层的功能却延伸到无反应水平冲突的发生。[5]

2.前额叶皮层(PFC)在反应抑制中的作用

前额皮层在冲突解决过程中更多的是负责冲突解决策略的调整以及具体的解决冲突的执行控制,在Go/NoGo范式和Stop-Signal任务中,运动反应抑制过程是依靠额叶以及基底神经节控制区域和运动输出结构的相互作用而进行的。对右侧前额叶受损的病人的停止信号任务的研究发现,他们的SSRT与健康人相比更长,说明其前额叶的代偿机制在完成抑制控制的过程中效率较低,这也说明了右侧前额叶皮层对于反应抑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脑区。很多研究也有同样的发现,即在运动抑制的过程中,会激活额中回、额下回以及前额叶。

(二)反应抑制所涉及的脑电成分

近一二十年来,研究者多使用ERP的方法对反应抑制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者对反应抑制脑机制的研究基本得出一致的结果:行为控制相关N2成分被认为主要与抑制任务中对冲突的觉察与监控有关;而行为控制相关P3成分的出现则是反应抑制过程中行为抑制的直接指标。

N2是一个负波,潜伏期在200―300ms,P3则是一个正波,潜伏期在300ms左右或者更长。二者均产生于诱发反应抑制的条件下,N2主要反映了对冲突的觉察,P3出现在对任务进行识别和分类之后,因此P3的潜伏期反映了对刺激物的评价或分类所需的时间,而P3波幅反映的是工作记忆中表征的更新。以往研究发现,有反应冲突的任务诱发的N2成分波幅显著大于无反应冲突任务所以诱发的波幅。Janette等人采用ERP技术对7―12岁的ADHD儿童进行反应抑制能力的研究,结果发现ADHD儿童的反应抑制能力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为额―中央区N2与中央-顶区P3成分上,这说明与反应抑制过程密切相关的ERP成分为N2和P3成分。

五、反应抑制的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反应抑制的研究很多,采用许多不同的方法如ERP、核磁等,涉及很多不同的领域,比如情绪调节、学习、病理学等,现将反应抑制的相关研究做如下梳理。

(一)反应抑制的病理研究

执行功能依赖额叶皮层的整合作用,协调和整合基本的认知功能。执行功能出现障碍会导致抑制能力受损,而抑制能力受损常会引起神经心理方面的明显缺陷,导致多种心理和行为障碍,如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者、强迫症患者等。

注意力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ADHD)是一组以注意力缺损、角色管理失控、多动、冲怒为主要表现特征的行为―情绪的综合症候群,是在儿童群体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许多研究发现ADHD儿童在执行功能尤其是抑制功能上存在缺陷。王勇慧等人进一步对注意缺陷型和混合型ADHD儿童的反应抑制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与正常儿童相比,这两种类型的ADHD儿童在反应抑制能力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并且反应的错误率随着反应冲突负荷的增大而更高,这说明不同亚型的ADHD儿童都在反应抑制能力上存在缺陷。

强迫症(OC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坚持的、闯入的思维,以及仪式化的行为和难以抑制的重复,还有研究表明OCD患者在多种执行功能任务中的表现比正常人差,造成这些表现的直接原因就是无法对无关的信息和行为进行有效抑制,而额叶是负责抑制的主要脑区,因此强迫症的发病与额叶异常有着重要的关系。

(二)关于情绪和反应抑制关系的相关研究

情绪与反应抑制的关系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一系列的研究表明,消极心境和应激导致更差的自我控制。调节情绪和感觉状态可以导致在很多方面的自我控制失败,情绪调节能力问题是这些自我控制失败中重要的原因。已有研究发现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也会对情感、认知、社会行为、心理健康等会产生影响。有研究者通过对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和暴力犯罪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与普通中学生相比,青少年暴力犯罪者更少使用认知重评策略,更多使用压抑的情绪调节方式,更少进行积极的情绪表达。研究还发现,情绪调节方式和情绪表达方式与青少年的暴力犯罪有密切的关系。

(三)执行功能与学习的相关研究

人类的认知和学习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对执行功能与学习的相关研究多是关于学习困难的研究,学习困难指的是不以智力为基础的学习障碍,是一种心理过程障碍,主要探讨脑生理结构与学习障碍的关系,学习障碍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

已有研究表明执行功能与学习能力之间存在相关,并且关于学习困难的内外因素的研究发现导致学习困难主要是由于学生在抑制无关信息时存在困难,是工作记忆中的内源性干扰产生的,而不是对外源信息的抑制缺陷造成的。

六、结语

目前关于Flanker范式究竟反映的是认知抑制还是行为抑制仍存在争议,王琰、蔡厚德对反应抑制的研究范式进行分类时认为Flanker范式主要与认知抑制有关,而不是反应抑制,胡凤培也认为Flanker是认知控制的常用研究范式,但是王妍等在关于高原反应抑制的研究中也使用了Flanker范式,王宝玺在研究冲突控制与意识的关系中也使用了Flanker任务。今后对于反应抑制的研究可以对不同范式所反映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Baddeley,A.,Exploring the central executive.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Section A,1996.49(01):p:5-28.

[2]Li,C.-s.R.,et al.,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response inhibition during a stop signal task.Neuroimage, 2006.32(04):p:1918-1929.

[3]Eriksen,B.A.and C.W.Eriksen,Effects of noise letters up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target letter in a nonsearch task.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1974.16(01):p:143-149.

[4]Bush,G.,et al.,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 role in reward-based decision mak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2.99(01):p:523-528.

[5]Milham,M.,et al.,The relative involvement of anterior cingulate and prefrontal cortex in attentional control depends on nature of conflict.Cognitive Brain Research,2001.12(03):p:467-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