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学评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学评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香港小说风格流派述论袁良骏 (184)

异度时空:论香港女性小说的文化身份想像王艳芳 (188)

论美华文学中不同代际的纽约书写陈涵平 吴奕铸 (194)

泰华文学的发展及其文化取向陆卓宁 (198)

关于社会主义文学的几个问题柯汉琳 (201)

评栾梅健的《前工业文明与中国文学》范伯群 (204)

关爱和《中国近代文学论集》读后胡全章 (206)

全国科学发展观与当代文艺学术研讨会综述毛正天(整理) (209)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方法与教材”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石圆圆(整理) 陈嘉梦(整理) (212)

中国散文的民族化与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综述吴春兰(整理) (214)

“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改革与审美文化转型”学术研讨会综述董树宝(整理) 贾一心(整理) (216)

《钱中文文集》(1-4卷)发行仪式述要丁国旗(整理) (218)

全国“科学发展观与当代文艺”学术研讨会 (F0002)

本土文化自觉与“文学”、“文学史”观反思——西方知识范式对中国本土的创新与误导叶舒宪 (5)

非文本诗学:文学的文化生态视野高小康 (13)

价值视野中的文学经典晓华 (18)

反思、调整与超越:21世纪初的女性文学批评王春荣 吴玉杰 (23)

论新时期30年中国小说创作理论的发展涂昊 (28)

试论《周易》“生生为易”之生态审美智慧曾繁仁 (33)

春秋笔法与中国小说叙事学李洲良 (38)

周代乐官与典乐诗教体系杨隽 (43)

黄人的文学观念与19世纪英国文学批评资源陈广宏 (49)

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王莹 (61)

“沈宋体”的艺术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肖瑞峰 李娟 (72)

宋词经典名篇的定量考察王兆鹏 郁玉英 (79)

北宋“太学体”文风新论张兴武 (87)

传统人格范式失衡境遇下的悲怨与风流——白朴的心路历程与其剧作的泛人文内涵张大新 (95)

曾国藩古文理论平议黄伟 周建忠 (104)

鲁迅小说叙事方式的存在论视域吴康 (112)

“转折”中的持守——左联时期丁玲创作中的个性思想秦林芳 (120)

徐訏的遗产——为徐讦诞辰100周年而作吴义勤 (125)

论沈从文的怀旧写作周明鹃 (132)

论传统伦理在五四作家人格铸就中的主体地位陈留生 (138)

巴蜀作家与中国现代文学陶德宗 (145)

对文学本质的超越性诉求——梁实秋文学观论析于文秀 (151)

“大团圆”之争——传统“人情戏”的当代艺术流变张炼红 (156)

穿越历史烟尘的女性目光——论凌力的历史写作季红真 (163)

也谈语言的传统——先锋文学与革命文学比较论王中 (169)

重读改革小说——公化的现代性与私化的矛盾性首作帝 张卫中 (175)

红柯中短篇小说论李丹梦 (179)

评卓如《青春何其芳》雷业洪 (207)

读欧阳友权《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蓝爱国 (210)

何其芳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讨论会综述封英锋(整理) 陶德宗(整理) (212)

张恨水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黄静(整理) (213)

《王蒙自传》学术研讨会综述温奉桥(整理) (216)

“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郑玉明(整理) 孙旭辉(整理) (217)

“文学理论范式及其转换”国际学术研讨会 (F0003)

新时期三十年中国文学研究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三十年胡亚敏 (5)

新时期三十年文论研究赖大仁 (13)

八十年代:多义的启蒙南帆 (18)

从章句之学到文章之学吴承学 何诗海 (21)

河西四郡的建置与西北文学的繁荣跃进 (32)

论何绍基诗歌美学创变曹旭 (40)

朱熹的骈文批评于景祥 (46)

金圣叹“腰斩”《水浒传》、《西厢记》文本的深层文化分析樊宝英 (52)

北齐文学传统与初唐诗歌革新之关系杜晓勤 (56)

西曲舞曲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曲辞结构曾智安 (64)

《文心雕龙》与袁枚性灵说王英志 (70)

试论现代“文学学科”之生成朱立元 栗永清 (75)

文学理论、理论与后理论周宪 (82)

全球化语境与“人生艺术化”命题的当代意义金雅 (88)

常态人性与梁实秋的文学思想庄锡华 (93)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进步观”党圣元 (98)

元明之际的种族观念与文人心态及相关的文学问题左东岭 (104)

黑格尔和丹托论艺术的终结柯蒂斯·卡特[美] 杨彬彬(译) (112)

民间神歌的女神叙事与功能——以粤西地区冼夫人神歌为例吴真 (117)

“伪”历史与“真”文化——山西洪洞的活态古史传说邹明华 (123)

历史开裂处的个人叙述——城乡间的女性与当代文学中个人意识的悖论罗岗 刘丽 (129)

“普及”与“提高”之辩——论五十年代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势力之争张均 (137)

风前大树:彭燕郊诗歌论吴思敬 (143)

在神话性中生存——当代武侠小说的深层内涵李欧 (149)

追溯网络小说的传统周志雄 (155)

时间、修辞策略与鲁迅“铁屋子”的破解曹禧修 (160)

论晚清散文与“五四”散文的结构性逻辑丁晓原 (165)

二十世纪写实主义文学思潮论邝邦洪 (172)

“五四”文学中的自我神话及其破灭胡景敏 (180)

租界文化对现代文学风貌格调的影响李永东 (186)

“红色之路”与哈尔滨左翼文郭淑梅 (193)

论“身体”在沈从文四十年代创作中的审美意义李蓉 (199)

论曹禺剧作在南洋的传播与影响朱文斌 (204)

文学经典的死去活来王建疆 (194)

文学在今天的意义曾凡 (197)

中国道教文学研究必需的知识要求蒋振华 (200)

社会主义文学生产方式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性段吉方 (203)

读《中国新诗书刊总目》谢冕 (207)

评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黄曼君 (208)

评吴蓓《梦窗词汇校笺释集评》刘扬忠 (210)

评罗宗强《读〈文心雕龙〉手记》邹广胜 (212)

“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武新军(整理) (216)

“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咸立强(整理) (219)

“启蒙思潮与百年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周新顺(整理) (221)

杭州师范大学中国美学与文论研究中心简介 (227)

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 (228)

“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 (230)

首届全国当代文学批评期刊建设与当代文学走向学术研讨会 (F0003)

新时期三十年中国文学研究

《国语》、《左传》的引“诗”和《诗》的编订——兼考孔子“删诗”说张中宇 (29)

记胡乔木同志对《文学评论》复刊工作的意见邓绍基 (5)

刘勰对于“锦绣”审美模子的具体运用古风 (37)

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三十年发 (8)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年关爱和 朱秀梅 (12)

中国西部文学研究三十年李继凯 (16)

《诗》学之“兴”的还原与背离刘毓庆 (20)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审美空间张晶 (43)

关于贾岛其人其作别解四则陈祖美 (50)

破立之际:韩愈“文人之诗”的诗史意义罗时进 (56)

从南北对峙到南北融合——宋初百年文坛演变历程沈松勤 (61)

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翻译和传播——以《好逑传》英译本为中心宋丽娟 孙逊 (71)

关于文学“如何”的文学理论刘俐俐 (78)

当前文艺学论争中的若干理论问题吴炫 (86)

观看的文化分析曾军 (93)

何谓“中国文论”?牛月明 (98)

叙事视野下的王国维文学内容形式观赵炎秋 (103)

陆机《文赋》创作论中的士族意识孙明君 (108)

百年中国文学与政治审美因素高永年 何永康 (112)

“越轨”的现代性民初小说与叙事新伦理叶诚生 (117)

抗战名将殉难叙事丁伯林 赵稀方 (121)

日本观照:从创造社到中国新感觉派靳明全 (128)

作家老舍的诞生李兆忠 (133)

《益世报》:现代文学研究尚未全面开垦的沃土杨爱芹 (139)

四十年代“新生代”诗歌的诗学意义张志国 (144)

论四十年代现实主义诗论杨四平 (151)

戏剧的“人学”转向与深化——论新时期现代现实主义戏剧创作胡星亮 (157)

“改造国民性”的另一条思路——论当代作家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现与思考樊星 (163)

孙健忠:土家族文人文学的奠基者吴正锋 (170)

试论“年轻主义”于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形成路文彬 (175)

九十年代中国女性小说的主题与叙事王侃 (180)

苏联影响与夏衍文学名著改编观念的转变洪宏 (185)

论《红旗谱》的日常生活描写阎浩岗 (189)

基于交流语境的艺术形象论吴予敏

论“五四”新文学作家的身份确认苏美妮 颜琳

海派文学、现代文学的通俗化走向李楠

《玉官》与许地山“宗教沟通”的文化构想巫小黎

苏曼殊诗歌创作的中国传统与日本意象陈春香

论鲁迅小说的焦虑郭小东

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

填平鸿沟 开疆拓土——记范伯群教授学术研究的开创性历程冯鸽

近百年朱熹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吴长庚

当下农民工书写的想象性表述江腊生

沈从文晚年旧体诗创作中的精神矛盾李遇春

文学本土化的深层探索者——论周立波的文学成就及文学史意义贺仲明

高晓声的小说及其“国民性话语”——兼谈当代文学史写作刘旭

改造说书人——1944年延安乡村文化的当代意义孙晓忠

时代思想气象与文艺学研究问题程勇

一种准现代感悟诗学——论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欧阳文风

跨越中西与双向反观——海外中国文论研究反思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