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岱山民间信仰的生态伦理意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岱山民间信仰的生态伦理意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对于以海为生的渔民来说,海洋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依托。以海为生、以海为本的思想,是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岱山海洋民间信仰寄予着人类尊重海洋、感恩海洋,善待海洋保护海洋环境,人与海洋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朴素生态伦理思想。

关键词:岱山;民间信仰;祭海;生态伦理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034-02

岱山岛位于浙江省东海之滨的舟山群岛,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当地深厚的海洋崇拜民间信仰以及丰富多样的海洋祭祀活动,形成历史悠久特征鲜明的海洋地域民间文化。特别是岱山祭海等海洋民间信仰活动历史悠久,范围广,影响大,在我国东部沿海民风民俗中具有代表性,构成一个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民间信仰氛围。通过考察岱山岛当地海洋崇拜民间信仰及祭海仪式,深入了解岱山民间生活习俗和传统海洋文化,分析当地渔民为主体人群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根源,探求民间信仰中所蕴含着人与海洋的生态伦理意识

一、岱山民间信仰产生的自然背景

岱山地处浙江东部海域,位于舟山群岛中部,地处长江、钱塘江入海处,东濒浩瀚无际的太平洋,西临杭州湾喇叭口,南邻定海、普陀,北接嵊泗列岛。境内由岱山、衢山、大小长涂山、秀山、大鱼山等404个岛屿组成。岱山岛古称“蓬莱仙岛”,“海中泰山”,是舟山群岛中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枢纽。据岛上出土文物考证,有三处新石器时代遗迹,证明约五千年前,岱山岛及相邻的衢山岛上均有原始居民从事渔猎、烧盐、垦荒,留下了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的踪迹。两千二百多年前,秦始皇派遣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入海寻找三神山,曾抵达蓬莱。从《定海厅志》、《岱山镇志》考证,三神山即蓬莱、方丈、瀛洲,其中蓬莱就是现在的岱山。岱山于唐开元二十六年正式被朝廷命名为蓬莱乡,隶属翁洲县(即今舟山市),明洪武年间及清顺治年间分别被朝廷两次海禁,岛上居民全部迁徙至大陆,直到清康熙二十七年解禁,岛民主要自宁波、镇海、慈溪一带迁居岱山及周围小岛定居,1953年建岱山县至今。岱山世代居民大多以捕鱼及制盐为业,以其境内岱衢洋、黄大洋、黄泽洋、灰鳖洋四大渔场为代表,盛产各类鱼虾蟹贝,因而有东海活鱼库的美誉。据《岱山镇志》记载,“岱山渔业不知起于何时,无可考证,大约宋元时已有之。元知元时渔业已渐发达”。岱山,素以“渔盐之利、舟楫之便”而闻名遐迩。

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它的内容,主要包括灵魂、自然神、图腾、生育神、祖先神、行业神等等”。岱山特有的海洋民间信仰,在岱山岛渔民中间佛、道及本土神灵合一的信仰模式,在岱山渔人渔船上往往是诸神合祭,当地渔民的说法是“用得上的都得带上,只怕万一”,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有灵就香火旺。岱山的民间信仰崇拜众多神仙,既有龙王、羊府大帝,也有天后娘娘(岱山对妈祖的称呼)、船官菩萨等神灵。“在人类传承的文化遗产中,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莫过于她的信仰。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与宗教,每一个民族都建构了独特的神圣世界,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别的祭祀仪礼”。岱山民间信仰的主要内涵表达是海洋祭祀活动――祭海,是渔民每逢出海、返洋、休渔、谢洋等举行的崇拜和信仰海龙王及海上诸神的一种祭祀方式。祭海是一种由海洋崇拜民间信仰所派生出来的独具地域特色的原生态行为方式,主要是利用某些与神灵交通的具体的宗教行为仪式,如焚香、点烛、设供、叩拜、祈祷、演戏等,表达崇拜、感恩或者祈求的愿望,以求神灵对于人类的恩赐与庇护。

根据方志记载及民间传说,历史上对于海洋的祭祀活动承袭了官祭与民祭两种形态。官方祭海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产生,当时这种祭海的仪式必须由帝王亲自主持。《礼记・学记》记载:“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并六国,于雍地即有四海,风伯雨师,填星之属,百有余庙。”隋朝的陈棱将军征琉球途中登岛刑马祭海,至唐宋时,当时的统治者更是设立了专门的岁祭四海制度,宋乾道五年宋孝宗下诏令祭东海龙王于定海县海神庙,以及清康熙、雍正先后下旨封龙祭龙,地方官奉诏公祭灌门老龙等。随着历史的变迁,官方祭海之风逐渐流入民间,方志虽没有专门记载民间祭海,却世代传袭不息,并逐渐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祭活动。唐宋以后,东南沿海地区的祭海活动开始在民间逐渐盛行,到明清时期,当地民间活动达到鼎盛的程度。凡有出海捕鱼、谢洋休渔,新船下海以及重大节庆时,当地渔民都要进行盛大的祭海仪式活动。明代《东瓯采风乐府》“冥镪累累燃爆竹,海滨鱼神做鱼福,举网为祝多得鱼,鱼福得力果如何!”即是描写当时浙江平阳渔民开春出海祭祀热闹壮观的场面。

岱山祭祀活动的历史源远流长,岛上先民早在史前就有祭海活动,从原始思维出发崇拜海洋神灵。到了近代岱山更是神灵应有尽有,祭祀名目繁多,影响也越来越大。渔民每逢鱼汛开洋、谢洋等均要举行祭海仪式。渔民称“谢龙水酒”或“行文书”,礼仪定式讲究,程序完整。供奉对象为海龙王、观音菩萨、天后娘娘、羊府大帝、船关老爷、淡槽菩萨等神灵。通常祭祀地点在龙王宫等各类神庙和码头、渔船。祭品大多有猪、羊、鹅、鲜鱼、水果干果、糕点馒头等,祭品数量和品名讲究定律包含吉利。谢洋祭海后的一段时间里,神庙中还上演太平戏、还愿戏,以供答谢神灵,同时犒劳慰问渔民伙计和父老乡亲。岛上更是建有多处龙王宫(庙、殿)、天后宫(妈祖庙)、羊府宫等海神庙,有数十处以龙命名的地名,如龙头、龙眼、龙山、龙潭、求龙山嘴等。一般渔船均设有船官老爷神龛,渔民在海上作业时也要有祭祀活动。往往在出洋后将第一网捕上的最大的鲜鱼供于船官老爷神龛前,以示谢恩祈福。渔民遭遇海难事故后,也要进行祭海仪式,俗称潮魂。由道士率逝者亲属在海边设置供桌,供奉祭品,并发檄帮助寻找逝者灵魂,使其早日魂返故土。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岱山的现代祭海仪式得到了不断传承和发展。2005年开始举办了中国海洋文化节,开幕式在祭海坛上举行盛大的祭海谢洋仪式,汇集一千余名渔民祭拜龙王,感恩大海。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岱山渔民谢洋节”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每逢开渔休渔期间,由文化部门非遗保护中心牵头,组织县内渔民在海坛举行民间祭海典礼。岱山祭海从民间自发行为到官民同祭,祭祀对象从单纯海龙王等神灵到海龙王和大海。

二、海洋崇拜民间信仰下的人与海洋

在人类历史的长期演进过程中,民间信仰缺乏统一信仰体系和宗教经典,是具有地域性、分散性、自发性、民间性的非制度化的自然宗教及其相关信仰习俗,多数拥有迷信成分,但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大多数的一般民众的生产实践、思维方式、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透过岱山民间海洋崇拜信仰的表象,可以挖掘出古老海洋文明下原始、质朴、丰富和鲜明的人与海洋生态伦理价值观念。“生态伦理就是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处理自身及其周围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规范和调节原则”。在这里我们研究的对象包括人与海洋相互作用影响下的道德关系及受人与海洋关系影响下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一)人与海洋的关系

海洋的浩瀚壮观、无边无际、变幻莫测,都使得人们视海洋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人类的生命来自海洋,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以捕鱼为生的渔民一切物质需求更是依赖于大海,而民间信仰神灵即为海洋的化身,民间信仰赋予了海洋的神圣性,且赋予了生息在海洋中的生物以神圣性。海岛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明显的自然地域边界,使民间信仰具有较之一般区域更为明显的一致性,海洋也必然成为岛民一切的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岱山民间信仰突出了海洋崇拜的特征,海神崇拜、海洋祭祀、海洋禁忌等构成了海岛民间信仰的主体。岱山民间信仰所祭祀的对象主要包括了一切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海龙王、妈祖等海神,岛民们自发的虔诚敬畏心态,以及隆重而神秘的祭海仪式,通过设供、焚香、点烛、叩拜、祈祷、演戏等祭祀活动,来向海洋表示崇拜感恩和祈求平安收获,以求海洋众神的恩赐与佑助。

这种民间信仰体现出一方面人们敬畏大海,尊重自然、热爱生命,同时也感受到在海洋面前人类自身力量的渺小。另一方面不得不通过民俗禁忌保护生存环境,以特有的海洋崇拜民间信仰被动约束人们顺从适应自然环境,共同规范日常生产生活行为。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岱山民间信仰蕴含着当地民众千百年来繁衍生息实践中得出原始的生存法则,要适应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生存下去的朴素道德价值理念。在人类面前海洋的威力是强大的,即使是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也是在膜拜的仪式和敬畏的情绪下进行的,敬畏和崇拜构成了这段时期人类和海洋的主要基本生态伦理关系。

(二)海洋背景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岱山民间信仰对神灵的崇拜,往往是基于他们对这个神道德上的崇敬。岱山渔民敬仰帮助过他们的人,憎恶伤害过他们的人,他们所尊敬的神灵往往像关公、安知县等历史上品质高尚的、为人们谋福的英雄人物,这些神灵的品德往往也会影响岛民们对自身行为的要求,折射出岱山民间信仰积德行善爱憎分明的淳朴民风。如在《岱山镇志・社庙》记载福寿坛来历的史料中有关于四花姑娘的传说,当地渔民对死于海难的人必须打捞收殓妥善安葬。这种惩恶扬善因果报应信仰的心理基础,就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对落难者的同情,对主动施救者道德品质的赞扬,对漠视他人生命者道德的憎恶。渔民们在海上从事极为艰辛的渔业生产,随时可能遭遇风云变幻的狂风巨浪,出现难以预料的险滩暗礁,面对海洋险恶的自然环境,除了祈求虚幻中的神灵给予精神和心理安慰支持,他们更需要现实中互相帮助团结一心的伙伴与自己共同应对各种危机。渔民们通过供奉祭拜义气的关公、忠诚的寇承御等人们心中崇拜的团结、忠义英雄楷模偶像,保佑一船人齐心协力投入生产。

岱山民间信仰借助于万物有灵论寄托着人类道德价值理想诉求,以神灵的榜样示范效应和神圣的威慑力,树立、教化和规范人类社会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伦理道德观念。岱山民间信仰以海洋神灵为化身的海洋习俗影响渗透到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的生活方式、心态习惯和社会心理等,还进一步影响、改变着该地区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道德准则。

三、结语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海洋,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海洋息息相关。对于以海为生的渔民来说,海洋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依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他们生活的基础、生活的必然。以海为生、以海为本的思想,是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海洋更是他们寄托的精神家园。通过民间信仰按照原始思维将神灵人格化,将人类社会领域伦理道德情怀扩展到海洋,渔民和海洋神灵关系实际上反映出人与海洋、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岱山海洋民间信仰寄予着人类尊重海洋,感恩海洋,善待海洋保护海洋环境,人与海洋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关系的朴素生态伦理思想。

参考文献:

[1]杨庆.中国社会中的宗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沈燕红.海洋文化视野下的浙东民间信仰与祭海习俗考察[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0):57-60.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4]黄莺.舟山渔民祭海习俗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211-212.

[5]钱张帆.岱山岛民间信仰与渔民生活[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6]黄家庆.论广西海洋生态伦理的构建[J].广西社会科学,2013(9):13-17.

[7]赵宗金.人海关系与现代海洋意识建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5-30.

收稿日期:2014-10-10

基金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课题项目“现代化语境中的浙东渔村民间信仰研究”

作者简介:张米兰(199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本科生,从事现代伦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