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旧藏物语――刻铭铜熏炉的鉴赏与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旧藏物语――刻铭铜熏炉的鉴赏与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清点旧藏,其中的这件熏炉,古拙敦实,其貌不扬,但炉体上的八字铭文扑朔迷离,颇费思量,值得探讨

中国使用香料的历史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早在新石器晚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已有在室内熏香的习俗。龙山文化陶熏炉的发现,将熏炉的历史推到4100年前。

在战国时期和汉朝的皇室和贵族中熏炉就已经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器物,它反映出了古人的精神生活,生活质量和审美情趣。

熏炉一直延续到唐、宋、元、明、清各朝各代,久盛不衰。

熏炉造型玲珑精美,它不仅实用,也是一种高档陈设品和装饰品,品味典雅,极富生活情调。被认为是贵族居室文化的一部分,为达官贵人所钟爱的奢侈品。

熏炉具有熏香、除秽、熏衣、洁室、洁身、取暖的功能。熏炉在使用时将香料放在炉内点燃,缕缕香烟通过盖上的镂孔飘散四方,如丝如缕,弥漫不绝,满室馨香,去浊消毒,贻神健体。每逢大事,沐浴焚香,则更是体现了人们的时尚和虔诚。

因为熏炉是用炭火来熏香料的,有时候会有炭火渣掉出来,而汉代都是席地而坐、席地而卧的,地上铺的是席子,为了防止火灾,所以就在炉的下面做一个圆盘,里面放上水,承接溢漏出的火星。从而,体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和防火安全意识。

汉代刘向在《香炉铭》中“承以铜盆,中有兰绮,朱火青烟”的描述,或许也是笔者收藏的这件刻铭熏炉的形象写照。

此炉通高12cm,炉体球径7.6cm,炉深5cm,承盘直径14.8cm;青铜铸造,铜色灰红,铜质优良;承盘、炉体、半球型炉盖分别铸造;承盘与炉体的喇叭状豆型底足以铆接工艺合二为一;炉盖镂空,饰棱形和三角形纹,顶端置一活环圆钮,以方便使用时提拿;炉盖与炉体以子母扣方式盖合;通体枣皮红、黑漆古、绿漆古、蓝锈、黄斑等锈色共长共生,形成色泽斑斓的五彩锈,参差错落,岁月留痕,自然天成;传世品,曾历较长时期的放置,亦经上手盘玩和清整。包浆莹润,皮壳熟旧,柔和细腻,精光内蕴;除盖、足、承盘略有锈蚀和几处并不明显的裂隙外,品相基本完美。

要问此熏炉乃何方神圣?其中是否另有文章可寻?由于笔者孤陋寡闻,难觅头绪,不免疑虑重重。为获相关线索与知识,笔者曾多方查考,反复甄别,斟酌拈量,耗费了几多光阴和精力,无奈力不从心,旧疑未解,又添新惑。笔者为之慎之又慎,不敢模棱两可,胡猜乱测,时至今日,一晃十余年已经过去,对其思索与挂牵,时时总在脑际萦绕,挥之不去,日愈纠结于心。

此炉炉身有八字铭文,“兵甲之杜行事阳陵”,从左至右一行横排,每字高约0.8cm,宽约0.7cm,试译为:派驻杜县的军队(将士官兵),行事(行使)监修(护卫)阳陵职权;铭文小篆书法字体,字形规范,典雅俊朗,结体匀称,方圆结合,疏密统一,平正妥贴,舒展挺拔,笔道遒劲。在秦杜虎符和阳陵虎符的铭文中,可以一窥这八个字的身影。

铭文字口,经放大镜仔细观察,宽约0.7mm,深约0.3mm;宽窄合度,深浅一致、匀称规整,立体感强,字口底、壁均较光洁柔和,只有琢磨痕,不见刻刀痕和凿錾痕,亦无锋棱毛槎;古代青铜器铭文具备如此特征者,并非采用刀具雕刻的技法,而是在器体脱范后不久就用小轮状陀具琢磨出来的,陀工操作技艺娴熟准确,一气呵成。

铭文锈口经放大镜仔细观察,铭字字口内的锈质坚实,锈色沉着;字口地子、凹壁内的锈与炉体之锈相互包融,氤氲侵漫,和谐过渡,沁入眙骨,自然分布,平整均匀,浑然一体,气韵浑厚;字口凹下处的锈斑部位,间有绿锈微粒晶体析出。

杜:古本伯国名,《路史国名纪》载“今永兴长安县南十五里有杜伯冢庙”。秦置杜县。h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以杜东原上为初陵,更名杜县为杜陵。晋改为杜城,故城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南。

阳陵:包括秦阳陵和汉阳陵。秦阳陵为秦庄襄王陵墓,阳陵为秦之郡名,即今陕西高陵县。汉阳陵陵是西汉盛世的开创者――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高陵县三县区,是咸阳原上九个西汉帝陵中最东边的一座,因位于当时的弋阳县内,故称“阳陵”。阳陵修筑达28年。《汉书•景帝纪》:五年正月“作阳陵邑,更募民徙阳陵,赐钱二十万”,“阳陵山方百二十步,高十四丈”。《三辅黄图》:阳陵“在长安东北四十五里”,接近渭水和泾水交汇处。

综合以上各种信息,加上此炉材质精良、制作工艺考究、造型简练、型制规整、器型圆润、线条流畅、稳重大方、协调拙朴等诸多表象与特征,笔者认为此炉时代感强烈、古韵盎然,应该是一件比较“开门”的“熟坑”老货。同时,笔者亦认为近现代无良商贾和唯利是图者故弄玄虚、凭空臆造、欺世盗名的拙劣、伪赝、庸俗、丑陋的添铭造假之作,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为此,单就其铭文而论,是用于表明持有者身份(兵甲)、职权(行事)、所在地(阳陵)呢?还是蕴涵别意?笔者学识浅薄,眼界不广,虽有存疑,不敢臆断。迷题难解,未识此炉庐山真面目。

为一了夙愿,今特借《收藏参考》一角宝地,将这件熏炉细部面目彰示于人。诚请有兴趣的鉴藏界朋友共同交流,一起探讨;倘若能获史学界、收藏界、鉴赏界的前辈、学者、行家指教,更是求之不得!如蒙师友关注,不吝赐教,先谢为敬!

大千世界,五光十色,笔者却别无所求,偏对收藏情有独钟,不惜为之节衣缩食,倾尽全力,安贫乐道,无怨无悔。感谢上天有眼,眷顾有心之人,方在付出数十年艰苦劳碌、寻寻觅觅、摸爬滚打的代价之后,杂而古董,妍媸并陈,略有所获。

蜗居陋室,摩挲把玩,敝帚自珍,爱我所爱,乐在其中。

淡泊明志,潇洒自得,精神愉悦,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有藏相伴,如逢知己,情有所寄,心有所依,不负此生!

此上数句补白,乃思绪之余,兴之所至,情之所生,感悟收藏而发。虽为杂聊,然出自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