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可见,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而人的创新素质培养应从小抓起。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和小学数学学科特点,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导入情境,诱发学生创新思维

新课的导入在教学环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课中联结新旧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师在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挖掘教材中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情感与德育因素,经过教学法的加工,营造出新课导入的情境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括之间的桥梁,使学生自主地探索新知,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1、创设图像情境。

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画片、卡通片、实物或生动语言的描述非常感兴趣,思维容易被激活。这种直观的情境在学生的头脑里留下的不仅仅是表象、概括而且还有思想、情感。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促进他们主动地探索、发现新知识的欲望。

例如,教学“10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创设一种小鸡吃食的图像情境,即一个小朋友给小鸡喂食,在食盘有4只小鸡,右食盘有6只小鸡,先让学生叙述这个画面,再提出10的加减法的数学问题,从而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了学生生动探索发现新知识的欲望,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2、创设游戏情境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注意的时间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弱,注意的范围小。在导入环节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一种游戏情境的氛围,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学习,领悟数学知识的乐趣。如“开火车、找朋友、摘桃子、当向导、争当邮递员”等,寓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于充满生机与乐趣的游戏情境之中,诱发他们主动参与意识和创新思维。

3、创设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创设现实问题情境,找准现实生活的切入点,强化感性认识。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坐客车的感受,再提出客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从而导入新课。这样导入,这把数学问题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懂得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营造新课导入的情境氛围,是为创新服务的,它只是手段、是桥梁,它的落脚点在创新。

二、提倡动脑思考,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1、学生自己愿意动脑是创新思维存在的基础。

伟统的教学过程大都在严格控制下学生被动地完成任务,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师问生答和集体讨论,读书也一起读为多。这种同步化的教学是教师主宰课堂。我们应提倡教学民主,即教师和学生就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以及教师应该如何评价学生的进步等问题,共同作出决定。教师对学生不是下命令,而是提出建议。每一节内容,其目标、方法等都可以师生商议,充分听取学生意见;也可以不求统一,让学生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各取所需”。在学习形式上,应以个体学习为主,强调独立思考,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和帮助,在此基础上适当地进行小组互助学习和班级交流。在学习方法上,应采取先尝试后指导的方法,多让学生直接感受、吸收课本内容,领悟规律,以至举一反三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思维动起来,为学生创新提供可能。同时,要注意解除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对启动思维、自主学习的畏难情绪,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他们能和大多数学生一起进步。

2、善于发现问题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教学中,教师应把问题的发现权交给学生,帮助他们经历由敢问到善问的过程。老师要经常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积极发言,对于善于提问的学生应予以表扬。同时,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提问有“安全感”,对哪怕一些异想天开甚至偏离本教学内容的提问,老师也不要急于否定,而应通过引导让他们回到主体上来。教学中,学生能否做到善问,这点关健在教师的引导。怕学生“乱问”耽误教学时间是当前许多老师不敢放手让学生提问的主要原因,殊不知学生只有从提问中才能学会提问。

例如:学生计算8÷26+27÷39这道题,有的学生按四则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发现8÷26得数是一个无限小数,无法求出准确值,形成解题障碍,诱发问题的产生推动了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终于有的学生提出:运用分数表示除法关系,即有:

8÷26+27÷39=

既简单又准确,解题思路富有创造性。教师及时表扬他解题时不墨守成规,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并鼓励全体学生学习他。这样,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发展了学生创造思维品质。

三、鼓励质疑问难,培育学生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许多发明创造往往都是从起疑开始的,从解疑入手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质量好坏都要及时表扬、保护他们的创新思维,为他们走向创新铺路搭桥。教学要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比如在概念教学时,可让学生这样想: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或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拓展上质疑。在计算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算理和算法上的质疑。在应用题教学时,可在列式的依据上有没有其它列法上进行质疑。有时学生质疑问题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或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得“少而精”。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就会有所发现,逐步学会质疑,学会创新。

四、让学生展开想象,乐于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或实物模型,结合生产、生活、科学实验等形式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多想、大胆地想、甚至异想天开。教师要经常给学生讲童话故事、科幻故事,制作模型并鼓励他们改编、仿编、自编童话故事或科幻故事,直到形成扭转,从而激活学生的创造心向,想象力就会充分发挥出来。这样,学生在自由自在、异想天开的创造空间中,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创新思维就得到了发展。

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创新思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知识,理解新内容,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我打破以前的只有老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得结论的教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充分的动手操作。第一次,要求小组学生将圆锥装满水后再把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圆锥的体积是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第二次,我让学生小心翼翼地将圆柱中满满的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锥中,直到三次倒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第三次,请学生自已选择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验证刚才的发现。结果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变形为长方体后进行比较计算,获得验证;有的学生则用“倒沙子”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更有的学生选用了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做“倒水”试验,以此警示大家:“必须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能具有一定的倍数关系。”通过这几番“物质化”的操作活动,促进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增强了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但要创造性地教,而且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学,使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敢于挑战,敢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得到发展,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