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构建精彩的中学美术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构建精彩的中学美术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中学美术的教学,相比较于专业美术教育,对于美术技能和鉴赏的教学,它更注重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包含审美、感知、想象、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尤其是在新时期,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中学美术教育也被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以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为依据,简要介绍了如何构建精彩中学美术课堂

关键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现代化;分层;创新

新课改中强调指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中兴趣盎然,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这也就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到美术的创作、欣赏和评述的活动中来,通过自主地观察、理解、思考、分析、创作、判断等活动得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尊重学生主体,提高学生课堂主人翁意识

“以人为本”是新课改中提出的重点教学理念,其中,将师生各自的教学角色进行了重新的界定,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其课堂参与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诱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探索,发现并解决教学问题。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缺乏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我也会从旁指导,采用设问或者反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和思考,发现美术作品中隐含的问题,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欣赏作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主人翁意识。

此外,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学生自主思考之外,我还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样,既能让学生之间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能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二、正视学生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决定了对于同一个美术作品,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智”的现象。所以,一方面是“仁者见仁”的现象,导致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判断没有唯一固定的标准答案,每一位学生在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会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发言,并充分地尊重、保护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其中,即便是有大相径庭的答案,我也会耐心听完,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观点和感受。答案的正确与否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认识、观察和思考作品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受束缚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摩擦中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另一方面是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事实,导致在美术教学中应当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我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更好地解决“学困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教学状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学、有所得。

此外,为了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我还设置了以完善为目的的分组辅导,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和观察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提高其观察力、感悟力和创造力。

三、结合现代技术,提升美术课堂容量和质量

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拥有得天独厚的教学优势,它给美术课堂带来的不单单是教育手段的变革,更是教学观念、教学形式和信息呈现的改变,在课堂教学中深受师生的喜爱。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传统接受式教学形态的局限性日渐突出,而多媒体这种结合文字、动画、信息,图像的教学手段,不仅弥补了传统教学形式的不足,提升了课堂容量,攻克了教学难点,给予学生更加强烈的感官冲击,提高了学习注意力和效率,而且还为美术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让课堂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千好万好,也不是万能的、完美的,也都不能完全取代了传统教学形式,它作为一个优良的教学辅助手段,在实际教学中起什么作用,主要看教师怎么应用。因此,教学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要适时、适地、适量地应用,才能收到实效。

四、彰显学生个性,充分体现美术的创造乐趣

在中学的诸多学科中,美术被公认为是一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最有成效的科目之一,因此,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让学生体会创造的乐趣是每一位美术教师责无旁贷的。在教学中,首先要大胆突破和尝试,创新使用美术教材,启发学生创造性;其次要实施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正是由于每一个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才造就了如此缤纷的世界,这个性就是创新的前提;最后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一切创新都是从无到有,只有敢想,才能创造。

参考文献:

[1]岳学东.构建和谐的高中美术教学课堂[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王立平.如何在中学美术课上体现创造的乐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