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华文教学推广模式刍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华文教学推广模式刍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于竞赛的华文教育推广模式

(一)持续时间长,内涵丰富文化大赛知识竞赛环节的各国优胜者(原则上为各国排名前5%的选手)将应邀来中国参加大赛优胜者夏令营活动。鉴于世界各国假期不同,大赛划为春季赛、夏季赛和秋季赛三个赛区。属于春季赛区的菲律宾、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于每年1月第二个周末进行知识竞赛,优胜者于4月中下旬来华参加夏令营。属于夏季赛区的日本、韩国、蒙古及欧美众多国家于每年4月最后一个周末进行知识竞赛,优胜者于7、8月间来华参加夏令营。而属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阿根廷等国则于每年6月最后一个周末进行知识竞赛,优胜者于12月中下旬来华参加冬令营。而三个赛区的优胜者将借每年冬令营的时机齐集中国,参加该年度中华文化大赛总决赛,角逐年度冠军。文化大赛的全球参与性决定了其作为一项完整赛事将历时一年时间,范围辐射各大洲并于年终聚焦回中国,这是任何一类短期夏令营活动都无法比拟的。该项赛事被定义为中华文化大赛,而非中华文化知识竞赛,在于其还增加了才艺比赛的环节。各国知识竞赛优胜者在来华参加优胜者夏令营时,需要选择口才(中文)、器乐、声乐、武术和舞蹈五大类中的一类进行才艺比赛,知识竞赛与才艺比赛两个环节的得分相加,分数高者方为中华文化大赛优胜者。这一环节的设置极大丰富了该项赛事的内涵,并具有导向作用:即最终脱颖而出的大赛优胜者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中华文化知识,还要熟稔至少一项中华文化才艺,内外兼修,方可称为海外华裔青少年的优秀代表。

(二)互动性强,影响深远传统的海外华裔青少年赴华夏令营团组形式往往较为单一,一团营员多来自同一国家、同一地区,甚至均为同校同学,彼此间非常熟悉,来华期间的互动仅限于与当地领队、任课教师和导游间的有限交流或是偏于形式化的结对子和文化体验活动。而文化大赛的优胜者夏令营活动则是由多国华裔青少年共同参与。如今年8月在厦门举行的首届文化大赛优胜者夏令营共有来自加拿大、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葡萄牙和蒙古8个国家的近120名华裔青少年参加。在两周时间里,营员们共同学习中华文化知识、参观当地历史名胜、参加才艺比赛和最终的汇报演出,彼此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借由夏令营之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华裔青少年间展开横向互动,交流彼此感受,增强作为炎黄子孙的认同感,这是以往华文教育推广模式中的盲区,文化大赛在此领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在文化大赛优胜者夏令营中,营员同中方教师的互动也远较传统夏令营频繁深入。文化大赛在指导思想上有别于其他的专业性赛事,它不以优胜劣汰为最终目的,而是希望提升所有参赛者对祖籍国的感情、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因此在优胜者夏令营中,主办方会根据营员所报才艺项目为其安排中方老师进行赛前辅导。无论该营员晋级与否,他所兴趣的中华才艺水平都会在夏令营中得到提升。在赛前辅导和汇报演出的彩排过程中,营员同中方教师会进行大量一对一、深入的互动,彼此间产生深厚的感情。(四)可视度高,效果直观在今天这个视觉文化盛行的时代,一项事业和一个品牌活动的推广在宣传形式上需要开拓创新,要取得理想效果,就必须与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相结合。近年来,由国家汉办主办的“汉语桥”中文比赛结合电视呈现,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华文教育事业仅管在这段时期也成绩斐然,却因为缺少适宜传播的推广模式,而在公众中缺乏认知度。文化大赛的模式有利于填补这一领域的不足,产生直观的宣传效果。文化大赛总决赛将由国务院侨办与国内知名电视台合作,经专业传媒公司制作,打造成一场融竞技性、观赏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大型晚会,并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及地方电视台上播出。将大赛用高度可视化的形式呈现,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其在海内外普通民众中的认知度,另一方面更有利于改变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华文教育枯燥乏味的传统印象,激发起他们的参赛热情和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竞赛推广模式存在问题与对策

在参与文化大赛赛制设计和具体执行的过程中,笔者观察到文化大赛作为新型的华文教育推广模式,在竞赛程度、宣传力度和辐射深度三方面尚存不足,可通过以下对策在未来工作中予以加强和完善。

(一)规范赛制,提升竞赛程度为鼓励海外各国继续热情参与文化大赛,不挫伤海外华裔青少年学习中华文化的积极性,文化大赛主办方在目前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时常需要为平衡全局而牺牲大赛的竞技性。仅管文化大赛有别于其他专业性赛事,不追求激烈的对抗和残酷的竞争,但如一味降低竞赛程度,只强调其对海外华裔青少年的宣教作用,则有可能使大赛名不副实,失去竞赛天然的魅力和奖项带给选手的荣誉。建议在未来文化大赛中,进一步规范赛制,加强竞赛程度。可参考世界杯足球赛的组织形式,以国家队为主而非个人来进行竞赛。累积各国参赛选手前5名的知识竞赛与才艺赛总分作为国家队积分,选拔出春季、夏季和秋季赛区排名前两位的国家共6支国家队晋级年终总决赛,角逐该年度文化大赛的冠、亚、季军。在总决赛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则可授予中华才子奖、最佳才艺奖等个人类奖项。建立一套稳定合理、公平公开的赛制,有利于加强大赛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增加奖项含金量,吸引各国华校、华社及广大海外华裔青少年积极参与。

(二)增添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文化大赛由已举办过三届的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知识竞赛升级而成,首届即吸引了全球各大洲20个国家的近35000名选手参加,可见该项赛事在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中已具有相当的认可度。但它在国内却鲜有人知晓,与国家汉办“汉语桥”大赛的影响力不可同日可语。出现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究其原因,还在于宣传力度偏弱,宣传手段过于传统。建议在未来文化大赛中,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在原有依托中国新闻社和海内外侨报侨刊报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兴的网络媒体。如在新浪微博、人人网等社交网站上建立大赛官方微博、官方小站,实时更新大赛进展情况,与关注网友积极互动,聚合人气。并在年终总决赛举办前夕开展大量相关活动,如采用有奖竞猜、场外拉票等形式,为总决赛造势,形成关注高峰。在拓展宣传渠道的同时,还应转变宣传视角,在传统单一的新闻报道基础上,聚焦参赛选手,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增强大赛宣传的叙事性和趣味性。

(三)创新活动,拓展辐射深度文化大赛目前主要依托“三常”教材向海外华裔青少年普及中华文化。参赛者如认真阅读该套教材,并有针对性地记忆相关知识点,即可确保在笔试环节取得较高分数。这种单纯通过指定学习教材、记忆考试的竞赛模式相对陈旧,参赛者容易采用应试的心态对待大赛,没有真正从中拉近与祖籍国和中华文化的距离。如何通过大赛让中华文化深入海外华裔青少年内心,在海外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增强其辐射深度,是文化大赛下一步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建议在未来文化大赛中,除“三常”教材外,可指定一批既能反映中华文化内涵又为海外华裔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优秀读本、影视作品作为延伸材料,供其阅读观赏,并在试题中有所体现,如熊逸的中华文化绘本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等。同时在优胜者夏令营中,除传统的听取讲座、游览观光形式外,增加具有竞技性的文化体验活动,将营员完成情况以分数的形式计入大赛评价体系,让海外华裔青少年在实际行动中感知中华文化的魅力。

作者:吕挺 单位:华侨大学华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