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我国综合性大学与体育院校培养模式的对比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我国综合性大学与体育院校培养模式的对比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前,我国的体育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在各所综合性大学与一些体育院校,经过综合性大学与专业的体育院校的培养,我国的体育人才有着不同程度的能力的提升,并且综合性大学的体育人才的就业率明显高于体育院校。文章通过我国综合性大学与体育院校培养模式的对比,对综合性大学和体育院校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体育院校;培养模式

我国的综合性大学与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有很大的不同,通过人才模式的对比,发现我国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很大的缺陷。

1.综合性大学与体育院校课程对比

1.1学科与术科的比例

近年来,我国的综合性大学与体育院校的学科与术科的比例问题一直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根据国家教委的要求,学科的比例应在59.56%,术科的比例应在40.44%[1]。但实际上,学科与术科的比例主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定的。传统的体育人才的培养,只注重术科的培养,忽视了学科的培养,但新时期的体育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注重术科的培养,应注重术科与学科的均衡发展[2]。体育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体育,课程的设置上主要以体育为核心,课程的开设也都是为了体育目标的培养而进行的搭配学习,其学科的学习也都是为了扩大体育学生的知识面,使体育院校的学生能够更好的均衡的发展。但在一些综合性大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其学科的比例一般大于术科的比例。例如:重庆大学体育学院与重庆师范大学的学科比重分别在61.2% 与60.5%,而其术科的比重分别在38.8% 与39.5%。综合性大学的专业门类较多,学校在这方面有更多的优势,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些体育专业以外的课程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1.2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

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设置是我国体育类大学课程设置的重点。基础课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基础科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其课程的构成和内容一般都比较稳定,包括人生观、方法学、基本文化素养以及各种工具课程,基础课是整个课程中的理论基础,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知识的积累和掌握能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能够更加快速的学到更多的知识。专业课的课程的内容相对于基础课来说,其变动性较大,专业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学生要在专业上十分精通和博学。专业课和基础课应围绕业务培养的目标和专业人才的规格,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专业课的专业培养,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调整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建立本专业课程和跨学科课程的均衡结构。基础课的课时应不低于整个教学计划的50%,加强对“T”字型人才的培养,使学生的专业面更广阔。相对于综合性大学与体育院校来说,综合性大学的基础课程比例普遍比体育院校更高,因此,综合性大学的学生的知识面比体育院校的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宽广。

1.3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

在课程的设置中,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应相互平衡。根据教育部规定的教学计划,总的课程学时为770学时,在这770学时当中,必修课共有8门,共有280学时,占总学时的28.3%,选修课的学时和门数都较少。近年来,各体育院校已经开始注重教学的改革,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各种适应能力,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大量增加选修课的课时和门熟,并鼓励学生跨系选修或者到校外选修。随着选修课的盲目扩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必修课的冲击。虽然开设选修课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但应加强对选修课的管理,将选修课进行分门别类,一类是与体育专业相关的,另一类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开设的选修课程。同时,加强对学生的选修课的指导,注重选修课的实用性。由于综合性大学具有一般的体育院校所没有的丰富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学资料等资源,可以对学生进行跨学科培养,跨系选课,存进学生的学科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4体育生物与人文社科课程的关系

体育是一门源于人文社会学科,以生物学为基础的综合性科学。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担任着为社会培养合适的人才的重任,若没有人文社会类课程对社会所需的人才进行合理的定位,生物学课程对人才的定位将难以确定。人文社会学科和生物学的课程比例设置应以不同的培养目标为方向。据调查,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对人文社会学的课程设置偏少[3],应加大对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的设置比例。

1.5课程与课时的合理比例关系

大多数体育院校较为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对主干课程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以后从事体育类的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调整课程与课时的比例关系,对各门课程的课时比例进行合理的安排,做到分清主次,抓住重点,突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实现课程与课时的科学制定。

1.6综合学科课程与单课课程的关系

现今,体育科学的发展已逐步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要求体育科学在对体育课程的设置中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体育科学的知识更加全面。在实际的体育运动中,单一和独立的学科并不能解决所有体育运动中遇到的问题,开设综合学科,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负担,更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综合性大学的学科门类较多,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使体育学科与其他的学科相互融合与渗透,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综合性大学与体育院校环境对比

2.1体育场地、器材硬件设施对比

体育场地以及体育器材等硬件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体育教学的前提与保障。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最低土语场地要求为42O/人,据调查,多数的学校的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等硬件均达不到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标准。甚至有些院校出现了普通学生与体育专业学生为体育场馆的使用而发生争抢的现象。场地、实验和仪器设备的不足,导致生理和解刨等课程无法进行实践教学,制约了体育院校的发展。

2.2人文环境对比

据调查,体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教师、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或者体育管理等工作,而综合性大学的体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各行各业的都有,就业面较宽[4]。综合性大学的文化环境、科技环境、教育环境、信息环境等都比一般的体育院校更好,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影响更为深刻,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3科研教学对比

由于体育院校的教师大多是为了晋升职称或者评优等进行的一些被动的低水平的研究,导致体育院校的科研教学力量薄弱。而综合性大学拥有丰富的师资资源,教师之间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的现象更为频繁,逐渐使综合性大学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了更大的提升,教学质量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3. 结束语

我国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一致,以当代社会发展和新时代的人才要求为导向,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我国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屈鑫淼,牛文霞. 综合性大学与专业体院田径专修培养模式对比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14(11).

[2]郑霞,赵康杰 .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艺术类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4(04).

[3]钟泽,田英莲, 卢迪 .体育院校竞技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考[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04).

[4]任伟伟. 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师教育论坛,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