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微刺激”下小微企业新生仍需假以时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济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国家的宏观调控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深远。2008年经济危机我国央行投入4万亿元救市以及之后进行的一揽子货币政策,对随后几年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让人们看到了过强的经济刺激政策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因此,唯有适度、适量地掌控好经济刺激政策才能为市场带来良好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变缓,社会各界人士开始思考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当下,中国政府也开始采用“微刺激”政策来温和刺激经济。根据最新公布的2014年第三季度的GDP增长率为7.3%; 9月份小型企业PMI为48.6%,长期处于荣枯线以下,整体局势仍未有好转。近年来关于小微企业的扶持工作一度被提升到国家层面上来。而人们也非常关心当下的"微刺激"能否使得小微企业摆脱困境从而焕发新生?
2014年4月2日,国务院第43次常务会议决定,为支持我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将扩大减半征税范围,并将减半应纳税所得额标准由6万元提高到10万元。国家税务总局于同年4月18日印发了《关于扩大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范围有关问题公告》。这是自2012年实施减税政策后,首次降低“门槛”。这也为当下政府针对小微企业的“微刺激”政策拉开了序幕。
公告规定,“自2014年1月1日起,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万元(含10万元)的,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并按20%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同比2012年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并将时间延长至2016年底。此外,2014年6月9日央行宣布:“自6月16日起,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不含2014年4月25日已下调过准备金率的机构)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一系列税收政策的出台,都是对经济发展的“微刺激”,对小微企业是利好消息,然而2014年10月1日公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2014年9月中国制造业PMI为51.1%,处于良好的态势。这其中大型企业高达52%,小型企业仅为48.6%。也就是说,自今年政府推出一系列的“微刺激”政策以来,小微企业并未从中获得发展的动力,反而是一直处在企业运行的不景气状态,即PMI长期处于50%以下。其原因何在?
截至2014年上半年工商部统计结果,我国现有各类型企业1527.84万户,其中小微型企业1169.87万户,占76.6%;再加上个体工商户4436.29万户,小微企业数量非常庞大,小微企业还占据我国一半以上的销售收入及工业总产值。它不仅解决了中国1.5亿人的就业问题,其发展更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小微企业近年来持续不景气的原因首先源于微观层面的企业发展受限,其面临的困境主要源于三方面:一是企业技术水平低。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发展不稳定,很难招聘到高素质的技术人员,企业主本身的受教育程度也偏低,仅半数以上有专科以上学历,15%的业主仅接受过基础教育,对先进技术的敏感性和消化吸收受到一定限制,企业自身也很难阶梯化培育人才。二是近年来受到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对外贸易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企业运营成本上升、订单数量减少、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利润下降。三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多数小微企业的融资仍然来源于股东入股、折旧、亲友借款等内源融资方式。而对小微企业更为重要的包括银行贷款、融资租赁等间接融资渠道,以及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渠道几乎无法获取。
这些是小微企业面临的困境,也是其实实在在无法逾越的障碍。小微企业的发展需要依靠政府的扶持,那么,为什么当下的“微刺激”仍未能为小微企业带来生机和希望,小微企业的经营环境仍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呢?这是否说明当前“微刺激”的效果不佳呢?这不能一概而论。众所周知,由于市场在经济运行中存在着惯性,刺激政策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另一方面当前的“微刺激”及定向调控的力度较小,使得市场对政策的反应不像强刺激一般明显。因此,政策的有效性需要通过未来较长时间的施行才能得到检验。倘若成效仍然不显著,政府就应该对当前的“微刺激”政策逐步加码,通过一步步地调节针对小微企业的财税政策及融资政策,在确保政策对市场波动的影响降至最低的前提下,刺激和扶持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针对小微企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如融资难、融资渠道少、技术层次低等,可以通过产业扶持、技术援助、项目资助等帮助小微企业发展。这是牵涉到当下小微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也关系到我国整个经济运行的景气与否。
综上所述,小微企业的发展道路是漫长的,其新生仍需假以时日。在关注政策导向的同时,小微企业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整合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现有资源等,而不能仅仅依赖于刺激政策作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唯有自强才能求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