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起重机械中链传动应注意的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起重机械中链传动应注意的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起重机械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领域,在大型的门式起重机大车以及小车传动机构中可以看到链传动的结构。在一些起重机的机械故障中,传动链条与链轮所引起的问题不容小视。在以往的定期检验过程中,检验员发现由链条引起的故障不在少数,其危害程度是比较严重的。如何提高链条的运行可靠性,并采用合适的措施和合理的布置方式关系着起重机械的安全运行。

[关键词]起重机械 传动链 失效形式 方式 布置方式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106-02

链传动是由装在平行轴上的主、从动链轮和绕在链轮上的环形链条组成(见图a),以链作为中间挠性件,依靠链与链轮轮齿的啮合来传递动力。

链传动没有弹性滑动和打滑,能保持准确的平均传动比;需要的张紧力较小,作用在传动轴上的压力也较小,可减少轴承的摩擦损失;其结构紧凑;能在温度较高、有油污、露天潮湿等恶劣环境条件下工作。与齿轮传动相比,链传动的制造和安装精度要求较低;当中心距较大时其传动结构简单。

传递动力用的链条,按结构的不同分为滚子链和齿形链两种形式,目前应用于起重机械中的大多数是滚子链的形式,它是由内链板1、外链板2、销轴3、套筒4和滚子5五部分组成,也称为套筒滚子链(见图b)。其中内链板紧压在套筒两端,销轴与外链板铆牢,分别称为内、外链节。这样内外链节就构成一个铰链。滚子与套筒、套筒与销轴均为间隙配合。当链条啮入和啮出时,内外链节作相对转动;同时,滚子沿链轮轮齿滚动,可减少链条与轮齿的磨损。内外链板均制成“8”字形,以减轻重量并保持链板各横截面积的强度大致相等。

但由于多边形效应,传动链的瞬时链速和瞬时传动比都是变化的(只有当两链轮的齿数相等,且传动的中心距为链节的整数倍时,才能使瞬时的传动比保持恒定,但在起重机中几乎无法实现),所以在平时的检验过程中经常发现起重机大车运行机构两边的运行速度有偏差,甚至发生了偏斜运行的状况,严重的情况会导致车轮啃轨、脱轨。故使用链传动的运行机构,适时的检查并保养或更换传动链对起重机械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简单了解一下链传动的失效形式

一、 链传动在起重机械中的失效形式

1、链传动在起重机械中的失效形式有以下几种:

(1) 链板疲劳破坏 链在松边拉力和紧边拉力的反复作用下,经过一定的循环次数,链板会发生疲劳破坏。在正常的条件下,疲劳强度是限定链传动承载能力的主要因素。

(2) 滚子套筒的冲击疲劳破坏 链传动的啮入冲击首先由滚子和套筒承受。在反复多次的冲击下,经过一定的循环次数,滚子、套筒会发生冲击疲劳破坏。

(3) 销轴与套筒的胶合 不当或速度过高时,销轴和套筒的工作表面会发生胶合。胶合限定了链传动的极限转速

(4) 链条铰链磨损 铰链磨损后链节变长,容易引起跳齿或脱链,在开式传动、环境条件恶劣或密封不良时,极易引起铰链磨损,从而急剧降低其使用寿命,只可更换

(5) 过载拉断 经常发生于低速重载或严重过载的场合

2、功率曲线图

根据总结出的失效形式可以发现:在一定的使用寿命下,从一种失效形式出发,可得出一个极限功率表达式。为了清楚,常用功率曲线图来表示(见图c,横坐标n1为小链轮转速、纵坐标p为极限功率)。如图所示,“1”表示在正常条件下,铰链磨损限定的极限功率;“2”是链板疲劳强度限定的极限功率;“3”是套筒、滚子冲击疲劳强度限定的极限功率;“4”是铰链胶合限定的极限功率。图中阴影部分为实际使用的区域。若密封不良及工况恶劣时,磨损将很严重,其极限功率大幅度下降,如图中虚线所示。所以适时的检查并维护保养传动链可以延长传动链的使用寿命并保证起重机械的安全运行。

二、 链传动的

传动链的至关重要,合理的可以显著降低链条铰链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在起重机械中采用何种方式可由链号、运行机构的链速决定(见图d)。如图所示(横坐标为链号、纵坐标为链速),链传动的的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1)1区为人工定期用油壶和油刷供油

(2)2区为用油杯通过油管向松边内外链板间隙处滴油

(3)3区为油浴,或用油盘将油甩起,以进行飞溅

(4)4区为用油泵经油管向链条连续供油,循环油可起和冷却的作用

三、 链传动的布置

链传动在起重机械的应用场合中,布置方式是由两轮轴的中心距a和传动比i决定的。但在检验的过程中,发现许多错误的安装方法,这将导致传动能力降低或者链条易与链轮卡住等现象。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链传动的正确布置方式。

四、 结语

为了降低起重机械中的安全隐患,预防事故的发生,除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传动链与链轮,还应注重平时对传动链的检查与,发现问题及时更换并且采用正确的安装方式。这样不仅可以起到消除隐患的作用更可以为发生故障争取时间。

参考文献

[1] 杨可桢 程光蕴 李仲生.机械设计基础(第五版)2006(031890):225-231、233-238

[2] 邓文英 郭晓鹏.金属工艺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47-162

[3] 刘品 徐晓希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基础[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5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