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职生法制教育意义与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职生法制教育意义与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德育是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的教育,承担着“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三体一位的教学任务,而法制教育是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针对中职学生法制教育意义措施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

法制教育;意义;措施

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学生薄弱的法制观念是影响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增强中职学生的法制意识,帮助学生完善法律观念,已经刻不容缓。

一、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

第一,法律知识贫乏,法律意识淡漠。不知法、不懂法、犯罪后不自知,是中职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第二,学校与家庭对法制教育比较漠视。中职学校一味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而轻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尤其忽视了法制教育;德育教师在进行法制教育时,内容陈旧、方法单一。这都是造成中职法制教育边缘化的原因。家庭结构的不和谐、家长的不良言行以及教育方法的不当也有可能导致学生发生违法行为。第三,受社会负面效应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偏激倾向。青少年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经受不住各种诱惑,常把虚拟空间的某些观念“类化”到现实生活,从而产生“过激行为”。

二、加强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提高中职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中职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育还不成熟,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差、自我控制力较弱,喜欢模仿,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影响,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实施犯罪。因此,在学校课堂上,教师要经常开展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这对减少青少年犯罪,促进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有助于减少中职生的违法犯罪行为,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当前是我国提倡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各种社会问题、不安定因素、违法犯罪活动仍旧层出不穷,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中职学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有着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重任,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因此,依法治国方略的有效实施,必须要求中职德育教师担负起自身应有的责任,为国家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第三,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发展。依法治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加强法制教育,是有效杜绝学生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安全与稳定的需要;学校的素质教育也要求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构建和谐校园和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就是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

三、职业学校采用切实有效的法制教育措施

(一)对现有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

在中职德育课程体系中,法制课程较少。如,中职学校都开设了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课时量少,很难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教师在授课时,缺少必要的法律实践安排,导致法制教育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提不起精神。因此,德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开设法律课程,让不同专业的中职学生都能够获得一些与其职业相关的法律知识。

(二)不断提高德育教师的法律素质

法制教育重在师资队伍建设。在当前的中职德育教学中,学校的法制课教学比较落后,即使开设了法制教学课程,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而学校法制教学重中之重是要有一支具有较强专业法律知识的师资队伍。但是,在法律教学当中,好多教师自身缺乏法律知识,甚至在讲授法律知识时有错误,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学到的法律知识有限。学校应该在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聘请专业的法律教师对教师进行法学教育。

(三)创新法律课堂教育方法

努力构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是法制教学的核心。在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学生的实际参与能力,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主体参与教学法、双主动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

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德育课堂上,要在学校和校外充分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例如,通过举办一些有关法律知识竞赛的活动来宣传法律,扩大法制教育的影响力。

四、结语

中职学校开展法制教育意义重大。中职德育教学当中应该重视法律教育,有效杜绝不良行为的产生,切除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德育教师来讲,要不断完善自身法制教育的教学方式,更好地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为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陈晓玲 单位:甘肃煤炭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彭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法律素质的调查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9(7):40-41.

[2]林耿林,陈小芸.浅论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神州,2013(5):96.

[3]张萍.加强法制教育构建和谐校园[J].中等职业教育,2011(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