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氯沙坦联用吲哒帕胺降压效果的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氯沙坦联用吲哒帕胺降压效果的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观察氯沙坦(科素亚)联用吲哒帕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4年9月~2006年7月于我科住院的103例高血压病患者停服降压药1周后予氯沙坦及吲哒帕胺口服,疗程4周。结果:4周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分别下降了(45.4±22.1)、(24.2±12.5) mmHg,总有效率为90.26%。结论:氯沙坦与吲哒帕胺联用降压效果显著,特别是对1、2级高血压疗效更明显,无明显副作用。

[关键词] 氯沙坦;吲哒帕胺;血压

[中图分类号] R54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a)-081-01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一种慢性病,它对人类的危害一直受到各国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大量临床资料显示,血压水平直接与心血管事件相关,因此它也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良好地控制血压能减少对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进一步减少冠心病及脑卒中的发生几率,一种药物往往只能针对其中一种机制进行干预,因而单药治疗效果不佳,有效率仅为40%~60%。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至少2种或2种以上的降压药才能使血压达标[1,2],因此,选择疗效好而不良反应少的降压药组合具有临床意义。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降压药的组合也逐渐增多。本文旨在探讨氯沙坦与吲哒帕胺联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实践证明,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科2004年9月~2006年7月住院高血压病患者103例,均符合1999年WHO高血压诊断标准,并除外较为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肾实质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Cushing综合征、主动脉缩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平均年龄(52±8)(36~77) 岁,其中,男59例,女44例,按照国际上统一的血压分类和标准(WHO/ISH,1999),把103例患者进行分级,其中,1级38例,2级49例,3级16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1周停用所有降压药,进行生活行为调整,消除各种不利于心理和生理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具体包括:①控制体重,多摄入水果蔬菜,增加热量消耗,如快走、慢跑。②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日食盐量不超过6 g,严格限制饮酒。⑧适量运动,运动强度指标:运动时最大心率=170-年龄。④保持健康的心态[3],努力保持宽松、和平、乐观的心态,避免紧张、急躁、焦虑的状态。在停药1周内每日早晚测2次血压,取1周血压平均值为基础血压。测量血压的要求:应用刻度血压计和适当宽度袖带在安静环境下测量血压,之前排空膀胱,至少安静休息5 min后测血压,饮咖啡和吸烟者应休息至少30 min后测血压。治疗前后验血钾、血钠、血糖、血脂、肝功、肾功、血尿常规。

1.3 疗效评定

参照卫生部“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规定:根据立式水银柱血压计测量结果判定疗效。显效:SBP下降>20 mmHg或降至正常,或 DBP下降>10 mmHg。有效:SBP下降>10 mmHg但

2结果

经4周治疗后,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分别下降了(45.4±22.1)、(24.2±12.5) mmHg,1、2、3级高血压有效率分别为94.7%、91.84%、81.25%,总有效率为90.26%。4周后复查血钾、血钠,血脂、肝肾功能、血尿常规,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异常 (表1) 。

3 讨论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通过直接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发挥降压作用。临床作用与ACE抑制剂相同,但不引起咳嗽等不良反应。氯沙坦作为其中的代表还有明确的降低血尿酸水平的作用,且降压平稳,可持续24 h,但起效缓慢。吲哒帕胺为磺胺类衍生物,主要作用是抑制肾远曲小管对钠的再吸收而有利尿作用,同时可促进前列腺素I2和E2的合成而发挥扩张冠状动脉及外周血管作用,口服吸收快而完全。主要不良反应有降低血钾和升高尿酸。两者合用既克服了前者起效缓慢的不足,又拮抗了后者的血钾降低和尿酸升高的副作用,特别是对轻中度高血压疗效显著[4]。该疗法每日仅一次用药,服法简单,能提高病人用药的依从性,且副作用小,对患者血钾、血钠、血糖、血脂、肝肾功能无影响,值得临床广为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殿发.氯沙坦合用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0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6,3(12):14-15.

[2]2003 ESH/ESC.Hypertension Guidelines[J].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03, 21:1779-1786.

[3]杨跃进,华伟.阜外心血管内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90.

[4]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3.

(收稿日期:2008-02-2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