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寻找数学课堂的“数学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寻找数学课堂的“数学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笔者最近听了几节数学课,课中浓浓的数学味不禁让我怦然心动,回味无穷,冲动得想写下一些自己的感受。打开电脑一搜索,没想最近网页上“数学味”三字成了热门词,对数学课堂“数学味”的研究也成了热门话题……读完长长的帖子,我笑了,看来大家都已回归理性――要找回数学课堂丢失的“数学味”。

一、数学味消失的原因

数学味哪儿去了呢?课程标准中强调“通过情境创设把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使之获得明确的意义”、“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即“数学生活化”、“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可我们一线老师对这几句话理解的偏差使得我们的一些数学课堂被“华丽的外表掩盖了数学的本质”、“生活的外延取代了数学的外延”、“思维的活跃埋没了思维的深度”。课堂组织的数学活动,即使有数学活动,也是只见“活动”不见“教学”的简单活动,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是数学思维的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得不到应有的体现,这样就使课堂失去了“数学味”。

二、寻找数学

数学的本质是一种抽象,一种模型。正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一样,数学也是极具个性的。如果把数学比作“蒙娜丽莎”,那严密的逻辑使她精确,高度的抽象使她深邃,广泛的应用使她美丽。数学教育中要让数学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在小学阶段尤其要凸显数学的应用意识。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时,既要明确地反对数学教育完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又应该防止以“生活化”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具有的“数学味”。既要改变老师“一言堂”的课堂模式,还要当心“小组学习”、“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字眼成为束缚我们思想和手脚的“新八股”。既要让情境创设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有意义地理解数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又要防止大量色彩鲜艳、情节动人的情境喧宾夺主,偏离了预定的目标,迷失数学的方向……

下面就随着笔者听到的课一起来寻找一下让我心动的“数学味”。

1.“动”出的数学味

《有趣的七巧板》是二年级的一节实践活动课,有些老师在课中设计了许多操作活动,整堂课就是各个活动的堆砌,没有一点数学思考,怪不得让听课老师误认为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在上拼图游戏课。我最近听过一节《有趣的七巧板》,数学课上拼什么?想什么呢?这位老师数学课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带着问题来操作,运用方法来解决问题。整节课中,学生通过找一找、比一比经历了图形的分类;用二块同样大小的三角形通过“移一移”、“转一转”“翻一翻”等方法,可以拼成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感知了图形间的转化;拼已知图形时学生经历观察――获得整体感知,找出需要的图形――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最后帮每块板定方向――建立空间观念。这样的数学活动就少了一些“游戏味”,多了一份“数学味”。

2.“找”出的数学味

省特级教师第二次论坛会议在我校召开,其间有一位老师上了一节《找规律》,他简洁的语言、细腻的设计,赢得老师们阵阵的掌声。更让老师震撼的是他的数学味,他不仅让学生找到这种覆盖类型题的规律,更让学生找到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数学思考方法,那就是“碰到复杂的题目可以从简单入手,从列举的简单题中找到规律,再运用规律解决难题”。这种思想不仅流淌在课堂的四十分里,更是会在学生以后的学习中延续……

总之,这是一堂充满浓浓的数学味的课堂,让我回味。不像有些课堂,课上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思考,总是让人觉得少了些什么――那就是数学自己特有的味道!

3.“比”出的数学味

张齐华老师前不久在网络课堂中上了《认识分数》,这节课的“数学味”,源自对课堂中习题的智慧加工。本课中的没一题照本宣科地搬用教材中的原题,而是题题有效,题题创新。但在创新形式的同时又不是一味地在形式上打转!形式的创新只是发展学生的开始,而追求实质才是创新的本真。如书上的彩带图,第一根涂色部分可以用“1”表示,第二根涂色部分是(1/3),第三根是(1/6)。很多老师只会照本宣科,让学生说出为什么填1/3或1/6就完成教学任务了。张齐华老师可不这么看:如果把这条空彩带涂满颜色,涂色部分可以用“1”表示。接着出示涂色部分是1/2的彩带,接着把1/2的涂色部分缩短,让学生估现在的涂色部分可能是彩带的几分之一?因为有刚才的1/2作比较,学生马上估出是1/3。再在这个基础上出示1/6的涂色部分,让学生估。学生刚才有了估的经验,马上和上一题的1/3作比较发现下一题的涂色部分只有上一题1/3的一半,所以推算出是现在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6来表示。就这样张齐华老师把教材中的“冰冷的美丽”变成了学生“火热的思考”。“观察、比较可是我们估计时很好的思考方法”,张老师及时的小结、引领更让“数学味”飘香课堂。

……

当然有人会问,那到底什么是数学味?我想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我个人认为就是让教学语言指向数学思辨的课,是让学生表面寂静而内心热烈的课,多留下数学思考、数学思维、数学思想的课。

当然,数学味,浸润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在常态课中,充分地展示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也就是让学生有机会领悟数学的方法,有机会体会原来数学并不是来自权威和课本,自己也能创造数学,有机会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有机会感受怎样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形成过程中,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随着理解的不断加深跨越纯粹的认知层面,直抵数学的文化层面,这就是我们要寻找的数学味。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洛社中心小学)

责编 / 董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