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海上钢琴师》解析电影音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海上钢琴师》解析电影音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在人类所创造的各种艺术形式中,音乐当属最伟大的艺术创造,因为它最善于充分而深刻地抒发人们的内心情感,电影从音乐艺术中吸收了抒发内心情感和表现外部节奏的经验,同时,音乐抽象的旋律又在电影中变为具体可感的试听形象,这便产生了电影音乐。本文通过《海上钢琴师》中的配乐分析,详细解析电影与电影音乐

[关键词] 电影;电影音乐;艺术

さ币恢忠帐跤肫渌的艺术形式接触碰撞时,会从中借鉴并汲取许多养分,电影也是如此。电影从美术中借鉴了构图、着色和造型技巧;从戏剧中引进了表演和剧情冲突;从诗歌中获取灵感创作诗化的先锋派电影;受印象派绘画影响而出现的印象主义电影;受歌剧影响而产生了歌舞影片……然而,在诸多艺术形式的碰撞中,唯有电影和音乐碰撞出的火花最为耀眼,效果最为神奇。在人类所创造的各种艺术形式中,音乐当属最伟大的艺术创造,因为它最善于充分而深刻地抒发人们的内心情感,电影从音乐艺术中吸收了抒发内心情感和表现外部节奏的经验,同时,音乐抽象的旋律又在电影中变为具体可感的试听形象,这便产生了电影音乐。本文通过《海上钢琴师》中的配乐分析,详细解析电影与电影音乐。

仅有的88个琴键

《海上钢琴师》改编自意大利独白剧,讲述了一位诞生于海上名叫1900的音乐奇才的精彩不凡且富有争议的一生。整部影片采用回忆的方式表现,时空的交错,场景的切换,镜头的衔接,整部电影处理得十分流畅自然,整个故事浑然一体,没有一丝突兀的感觉。这是一部令人震撼的传记电影,不同的是,它并不是对一个具体人物人生的描绘,而是对众多灵魂的某一侧面的记录和表达,钢琴师1900是凌驾于演奏者之上的音乐精灵,他有着毋庸置疑的自信和令人钦佩的才能,他往往不顾平庸的乐队的反对,即兴演奏精彩华丽的乐章,他用钢琴的88个键敏锐地刻画出这条充满希望与骚动的船上,乘客们无法言喻的失落与无法表达的喜悦,他与小号手一起将即兴演奏的音乐推上了使人欢乐使人哭泣使人震惊的巅峰。

1900一生没有上过岸,他注定是属于大海的。“岸”在影片中是一个颇具意味的意象,它是1900始终不肯踏上的地方。浮华、并不愿意沉静下来欣赏美妙音乐的乘客也直接影响了他不愿上岸,他们根本不懂得1900的音乐,1900追求生活存在的意义,他清楚地认识自己,大海就是他的全部,钢琴就是他的人生,他可以用88个键弹奏出如海般广阔的音乐,在这里他能看到天边的尽头,而这是那些人所不能明白和理解的。有人认为1900始终在上岸与不上岸之间徘徊,但其实他坚持的很纯粹,他始终不愿意离开,哪怕与船同沉,于是他的生是比毁灭更绝望的美,在维吉尼亚号轰然一声炸裂的巨响之中,始终还是不肯停息的琴音如水般流畅,仿佛哀悼一般平静。

孤独的演奏者

为《海上钢琴师》操刀配乐的是世界电影界著名音乐人彦尼欧•莫瑞克耐,他的旋律由于乐思宽广、质朴流畅、极富歌唱性而具有在一瞬间渗透人心灵的强大感染力,他被音乐界冠以最多产作曲家的美誉。在此部影片中,彦尼欧•莫瑞克耐以钢琴为主,配合适当的管弦乐和室内乐创作出音色醉人、旋律优美的迷人乐章,整部配乐就仿如一杯香醇的陈年酒酿般沁人心脾,令人闻而不忘,回味无穷,影片并众望所归地荣获了金球奖最佳电影配乐奖。而值得一提的也是整部影片最具话题性的当属彦尼欧•莫瑞克耐与前Pink Floyd平克佛洛依德大将Rogers Waters,重摇滚乐队Van Helen当家吉他手Edward Van Helen三巨头首度合作的电影主题曲Lost Boy Calling,音色饱满,气质高雅,将影片的浪漫主义风格推向高潮,悠远飘渺,增添几许神秘与沧桑。

电影音乐是戏剧音乐的一种新的形式,有着自身的特点,它同歌剧、舞剧、话剧等有着一系列的联系,同时又与交响乐或室内乐截然不同,通常许多人把电影中出现的音乐称为“配乐”,其中的“配”字形象的概括了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地位。电影是音画艺术,眼睛和耳朵两个器官是在第一时间接受信息的,电影成为综合艺术后,音乐虽然保持着本身所具有的艺术表现的特殊性,但其表现方式上却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音乐在整部影片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是影片的灵魂所在。彦尼欧•莫瑞克耐的音乐与影片唯美的画面之间的结合达到了天衣无缝、绝妙感人的境地。

在此就影片“钢琴决斗”的前段和结尾试分析电影音乐对情节的意义。在本段的开始Jelly的影子出现在画面中时,随之而来的是一段沉闷、压抑的音乐,随着他的正式亮相,更为低沉的大提琴声也随之渐入。整个过程中没有台词,而其间只有一个威士忌倒入酒杯的声音,似乎想打破压抑的沉闷,但随即又被淹没在气氛当中。直到空酒杯被重重的扣在吧台上,才结束这段压抑而富有张力的音乐。而在此段的结尾部分,当1900演奏完那曲完美的音乐时,震惊全场后长达十几秒的无声运用更是画龙点睛之笔,配合着全场目瞪口呆的画面,把观众的情绪带到了一个兴奋的顶峰,有时候,无声也是一种音乐,在此刻我想再也没有比无声更适合表达此时感情的声音了。

如果说“钢琴决斗”的情节是一次震撼的波涛汹涌的洗礼,那接下来这一幕就是一次心灵净化,是一种对于隐藏在心里深处渴望的追求,那种淡然,看似优美的却透露出1900的对于内心的希望和无奈。这段剧情的开头是一段看似兴奋与欢快基调的曲风,手指强烈地敲击琴键,像是在呐喊心中的压抑。但看过影片后细细品味此曲的人会发现,此时的钢琴曲强烈震人心肺,充满了不屑、无奈和愤慨,也是对于心中的那份孤傲最后的保留。1900是在操作琴键,他是主体,孤独的主体。直到她的出现,那个有着清澈目光的女孩,随着她的到来,音调也慢慢舒缓轻柔,看似平静但蕴涵着激动和忧愁,慢慢地音调高高的扬起,又慢慢的舒缓,这个女孩如同意料之外的石子,落入平静的池塘后荡起圈圈波纹。此时琴声嘎然而止,仅是这一瞬间的间隔折射出一种真爱的袒露,单纯细致,优雅钢琴曲的舒缓与情节中1900凝望女孩的眼神一样,单纯安静,让人不忍打扰。琴调里蕴涵着希望,伴随1900那看似呆滞的眼神,他似乎看到了未来,对于爱情或者希望的未来,音乐体现了1900的感情平静但又波澜。直到女孩离去,音乐如失去灵魂似的丧失了感情,慢慢地停止,1900不知道停止了。此时钢琴是主体,他只是依附在钢琴上的躯壳,最后的一段是失望,是悲哀,是无可奈何,此时1900的眼神也随同音乐灵魂的丧失而消失,或者就留在钢琴里,被自己锁住了,此时音乐不再是乐曲而是悲伤的哭泣,伤感的感觉油然而生,不再是明快的节奏取代的是断点的音节……

“倾听电影”时代

平时说的“看电影”其实有点误导人,因为我们也听电影。欣赏电影时,我们有时会注意到音乐,而有时被屏幕上的事件和人物所吸引,完全忘记了音乐的存在。偶尔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从影院回家后,影片中的音乐还萦绕在耳边;而且我们会迷恋上这些音乐,跑去购买电影原声唱片。

电影音乐的产生早在有声电影之前就存在了,默片时代追溯电影音乐的历史,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1895年12月,巴黎的卡普新大道餐厅,一对卢米埃兄弟放映了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商业片,当时卢米埃兄弟在放映电影的同时还请来了钢琴家现场伴奏,这就是电影与音乐的第一次交会。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钢琴师演奏的音乐与电影剧情本身并无关系,那些乐谱多为已经谱写完成,而并非专为剧情量身定做的,所以当影片放映悲伤故事时会出现欢快的音乐,但这种现象很快被重视并改进,1927年,第一步有声电影《爵士歌手》问世,此后不到三年,有声电影便席卷整个影坛成为主流,声音的出现让电影表演艺术更具生命力,音乐也就有了更纯粹的发挥机会。至今,人们已经意识到画面与音乐的关系,并力图将音乐纳入电影制作本身中去。

意大利导演托尔纳托雷的电影《海上钢琴师》,完美再现了曾经风行的爵士文化和爵士钢琴即兴演奏艺术的辉煌时代,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爵士钢琴的音乐魅力。它那激情的冲动和柔美的伤感,令人回味无穷。而这些爵士文化光靠电影画面是表现不出来的,电影具备多种节奏功能,如主观节奏、客观节奏、导演心里节奏和观众心理节奏等,也只有音乐这种表现形式和电影在节奏上是统一的,音乐可以通过不同的音乐节奏和音乐语言来表达,音乐的融入使电影的综合艺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电影主题曲是音乐表现的一个重要元素,尤其是和故事情节配合完美的优美主题曲,不但能起到叙事抒情的作用,同时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比如90年代的港产电影《黄飞鸿》中的《男儿当自强》,比如《泰坦尼克号》中的《我心永恒》,这些经典的主题曲是除影片本身外导演奉献给观众的又一道盛宴,这都说明了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绝非“配角”。

电影基本上是一种视觉艺术,但听觉要素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部分,电影能从无声发展到有声,再到现在的立体声,从侧面折射出人们对动效和声音的需求,期望能有除了摄影美术之外的另一种适合表达情感的电影表现形式。电影音乐是在影片中体现影片艺术构思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戏剧性和气氛方面起着特殊作用,他的主要特征是视听统一的综合性。电影音乐与对白、旁白、音响效果等其他声音因素结合后,如与画面配合得当,能使观众在接受视觉形象时,补充和深化对影片的艺术感受。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电影音乐如脱离画面单独存在,则失去其视听统一的综合功能;同样,如果把电影中的音乐拿掉,那么《音乐之声》《窈窕淑女》这些影片和20世纪初的无声电影相比,也就只是彩色和黑白的分别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电影音乐并不直接为剧情服务,而是起到扩大空间――延续时间的作用,它并不渲染影片的细节,而是用相当独立的姿态以自身的音乐力量来解释或发掘影片的内涵,观众可以在音乐与画面游离的情况下,自己领悟影片的主旨,得到丰富的联想与感受。

中国电影音乐何去何从

相比欧美和好莱坞,中国的电影音乐已逐渐沦为商业化运作的殉葬品。时至今日,《我的祖国》《映山红》《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牧羊曲》等一批经典老电影的插曲依旧被人们所传唱,而时下商业电影为何没有一支可以媲美从前的音乐,答案很简单,以前的电影音乐创作者,在用心创作老百姓喜爱的歌曲,而今,中国电影有了很大发展,创作环境及信息传播速度也比80年代好得太多,但是制片方过度商业化的追求让影片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更像是一部任人宰割的影片,一切只为迎合观众,只为票房,只为降低演唱难度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范围的传播,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

另外,渴望赶上欧美电影音乐的发展步伐,却盲目削足适履,效果只会适得其反,文艺界“拿来主义”泛滥,将他人裁剪好的衣服变变颜色,换换纽扣,改改领口,不管合不合身尽管往身上套,还冠冕堂皇的缀上“音乐排行榜”以示原创!商业电影以经济效益为重心,大投资大明星大导演的创作模式被大量复制,焦点就集中在明星身上,其余的被忽视,这种依赖明星大腕的运作方式,严重阻碍了电影音乐的发展。

中国电影音乐之所以在国际上没有被重视,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没有特色,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途径日益增多,产品同质化想象愈演愈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独树一帜,就需要创作者“创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近年来,“国学”备受世人推崇,政界、商界、文化界都在提倡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热”席卷中国。而作为中国文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业亦可从中借鉴学习,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创作中,中国具有民族代表性的京剧、安塞腰鼓、黄梅戏、琵琶、二胡等都可拿来借鉴,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呈现中国“国韵”的音乐,如《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台》,影片如何在这里不予评价,但是这首主题曲相当成功,与影片整体风格相得益彰,充满古老的东方风情,得以在短时间内传唱全国,放下一切浮躁及好高骛远的行为,用心去聆听观众的心声,才能让我们的银幕之声真正动听起来。

总之,电影与电影音乐是相辅相成并各有千秋,音乐之于电影是锦上添花,电影之于音乐是承担载体,两者相得益彰。《海上钢琴师》是一部电影与音乐完美结合的成功之作,中国电影人及音乐人应总结前人经验,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大胆创新,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观众的电影音乐之路。

お[参考文献]

[1]曾田力.电影电视剧音乐分析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2006.

[2][挪威]彼得•拉森.电影音乐[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3]电影音乐人:大片背后的灵魂[N].世界新闻报,2009-09-14.

お[作者简介] 李丽宁(1964― ),女,音乐学硕士,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