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读电影《美丽人生》的细节叙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读电影《美丽人生》的细节叙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电影美丽人生》之所以好评如潮、艺术魅力强大,内蕴丰厚、细腻逼真的细节叙事是其艺术生命的基础和依托。福楼拜说,上帝藏在细节里。《美丽人生》着力刻画了诸多内蕴丰富、精致细腻的细节,将“在位细节”和“自由细节”巧妙结合,才使整部影片气脉贯通,感人至深。没有这些细节,影片叙述的联系性和完整性就会遭到破坏,情节发展逻辑性就会受到质疑,影片喜中藏悲、悲中有喜的艺术氛围也无法形成。

[关键词] 《美丽人生》;艺术生命;在位细节;自由细节

《美丽人生》是意大利著名导演罗伯托•贝尼尼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有关二战时期纳粹迫害犹太人的电影,发行时间为1997年。曾获得包括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戛纳影展评审团大奖在内的总共28项国际大奖。时至今日,人们对这部作品点石成金的精湛技巧和韵味无穷的艺术魅力已有很多讨论,如作品以喜剧手法讲述悲剧故事的黑色幽默所显示出的思想深度和人性震撼。但我认为,构成《美丽人生》艺术魅力的重要元素还有一点是绝不能忽略的――那就是细节。离开了那些内蕴丰厚、细腻逼真的细节,《美丽人生》的艺术质感和结构完整性便无法达成,在此意义上,可以说,细节叙事是《美丽人生》艺术生命的基础和依托。

故事发生在1939年的意大利。主角是一个名叫Guido的犹太青年,他乐观开朗,机智幽默,在和朋友一起驱车前往一个小镇的途中,邂逅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Dora,Guido对她一见钟情。他想方设法向Dora表达爱意,其间充满了匪夷所思的巧合和令人捧腹的搞笑,最终二人喜结良缘并有了一个聪慧机灵的儿子。然而,厄运就在儿子五岁生日的那一天突然降临,Guido和儿子被抓往纳粹集中营。至此,影片的基调和氛围发生了急变,幸福欢乐的生活结束了,明媚亮丽的色彩不见了,明快清新的背景音乐消失了,沉闷压抑的灰白色调无言地昭示着纳粹集中营的惨无人道、暗无天日。为了不使儿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机智的Guido哄骗儿子说这是在玩一场严肃的游戏,遵守游戏规则的人最终会赢得一辆真正的坦克。天真好奇的儿子信以为真,他强忍着饥饿、恐惧、寂寞和恶劣环境的折磨,企盼最后能获得一辆真坦克。解放之日来临的前夜,Guido把儿子藏在一个铁柜子里,叮嘱他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要出来,说这是赢得比赛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儿子依言行事,在铁柜中藏得好好的,而Guido却惨死在纳粹的枪口下。天亮了,盟军解放了这个集中营,一辆真正的盟军坦克开到了儿子面前!就这样,Guido靠他绝妙的机智并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让儿子纯真的童心在惨绝人寰的悲剧中感受到的却是无比的新奇与满足。

显然,影片的前后两部分在内容、情绪、基调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极易造成两部分内在气脉的断裂,甚至导致作品整体结构的支离破碎。然而该片却血脉贯通,喜中有悲,悲中有喜,让人在笑中沉思,在悲中微笑,在悲喜交集中体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种艺术效果的达成得益于那些丰富、细腻、逼真的细节描述,这些细节如草蛇灰线一般,伏脉千里,绵延呼应,使作品前半部分的生活喜剧与后半部分的战争悲剧有机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

表面看来,作品的前半部分表现的是Guido恋爱结婚的生活狂欢,和那些俗烂花哨的爱情喜剧没什么区别,但在种种匪夷所思的巧合和令人捧腹的搞笑中却包含着许多推动剧情发展的结构性细节。如果我们将故事的主线――Guido的爱情婚姻生活比作一株花叶繁茂的石榴树,这些细节便是夹缠在繁花茂叶间的褐色刺蒺藜,在石榴树火红热烈的花叶间,这些“褐色刺蒺藜”既顽固又丑陋,隐含着些许不祥的气息,随着剧情的发展,“褐色刺蒺藜”越来越密集,不祥的气息越来越浓烈,最后,乌云聚集,最终在纳粹集中营膨胀爆炸。

细节之一:影片一开始,Guido和他的朋在傍晚时分到达叔叔家门口时,一群暴徒突然从叔叔家里冲了出来。叔叔被推倒在地,家里被糟蹋得乱七八糟。Guido扶起叔叔问:“他们是谁?”叔叔平静地说:“野蛮人。”“为何不呼救?”“只是野蛮人,无声胜有声”。然后叔叔很风趣地交代了家里的一切,到酒店上班去了。

叔叔的平静恰恰说明这种骚扰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他已经习惯了,见怪不怪。这个细节转瞬即逝,但影片却在一开始就巧妙地通过细节叙事显示了意大利种族歧视的严重与犹太人地位的低下,暗示了他们以后多舛的命运。

细节之二:Guido为了约见Dora,冒充罗马来的督学到Dora的学校视察,校长让孩子们热烈欢迎“督学”讲解权威科学家发表的种族宣言,该宣言的核心内容是日耳曼民族是普天之下最高贵优越的种族。

这一细节与第一个细节前后呼应,充分说明在意大利对犹太人的歧视不是个别暴徒的不法行为,而是墨索里尼政府极力推行与鼓吹的结果。

细节之三:在Dora的订婚宴会上,叔叔的白马被人涂成了绿色,马身上写着“小心,犹太马!”。叔叔忧心忡忡地对Guido说:“都是那帮野蛮人做的好事”“这不是孤立的事件”“你要小心,他们也会找你麻烦的。”

叔叔的马也成了侮辱打击的对象――仅仅因为这是一匹犹太人的马!不仅如此,在我看来,这个细节真可谓神来之笔,因为这匹被涂成绿色用来羞辱犹太人的马,后来恰恰成了Guido从订婚宴上带走Dora的漂亮、便捷的交通工具。转眼之间,这匹原本用来侮辱犹太人的马变成了爱的使者和桥梁。这里,马这一小小的道具因导演的精心设计兼具了双重功能,既体现了影片的主旨,又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细节之四:Dora的订婚宴上,Dora学校的女校长正激动地批评小学三年级数学题的复杂繁难:

校长:乡下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怎么能算出那样的题?……国家每养一个疯子,每日花4马克,每养一个跛子,45马克,羊癫疯患者,35马克,这些废人人数达30万。设国家平均每人每日花4马克,将他们全部消灭,每天可节省多少马克?

Dora:真离谱!

校长:我也觉得离谱。七岁小童……怎算得出来?想计算出来,要略懂比例,略懂百分率,还要略懂代数,这是初中的数学啊!

虽然Dora和校长说了同样的台词“真离谱”,但她们的潜台词完全不同。Dora的意思是说将疯子、跛子、羊癫疯等人看作废人,为了节省开支把他们消灭的想法,并把这种非人道的思想灌输给孩童的做法太荒谬,太离谱。校长则认为,消灭他们理所应当,只是这道数学题对七岁孩子而言太繁难,根本不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做。影片用Dora和校长的正反面特写镜头来表现二人迥异的精神境界,一个是善良的人道主义者,一个是冷血的种族主义者。可悲的是现场竟无人回应Dora的愤激,女校长的振振有词却被众人认可,足见当时整个意大利社会人性丧失到了何种程度,人性的丧失与对生命的漠视正是军国主义、种族主义大行其道的原因。影片选择了一个看起来既严谨又敬业的女校长来谈论此问题,无疑更具典型性与深刻性,在黑色幽默中对女校长的冷酷和残忍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示与嘲讽。

细节之五:Guido和儿子走在街上,儿子看到饼店门上写着:“犹太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字样。

儿子:为什么犹太人与狗不得入内?

Guido:他们不喜欢犹太人和狗,人各有喜恶,那边有家五金铺,不欢迎西班牙人和马进去,在前面有家药店,不喜欢华人与袋鼠进去,店主不欢迎,有什么办法?

如何跟儿子解释“为什么犹太人与狗不得入内”?直接告诉他这是对犹太人的歧视吗?Guido显然不想让儿子纯真的双眼、纯洁的灵魂受到邪恶的侵扰,机敏的他选择了说谎,用符合孩子心理的谎言小心翼翼地呵护儿子幼小的心灵。这个细节至关重要,他实际已经预示了Guido在集中营里对儿子说谎的必然性。而Guido冒充督学对所谓权威科学家的种族主义宣言“恶搞”,与为集中营纳粹军官关于纪律的“翻译”更有异曲同工之妙。“恶搞”的精神实质是对权威的调侃与嘲讽,解构与颠覆。影片不惜胶片和时间细致充分地展现了Guido在小学校里,对种族主义科学家的联名宣言进行了从头到脚、体无完肤的“恶搞”,在极度狂欢化的细节叙事中实现了对纳粹军国主义、种族主义的彻底颠覆和辛辣嘲讽。

福楼拜说,上帝藏在细节里。小说家李准曾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同样,细节叙事也是影视艺术叙事的前提,那些如珍珠般闪光的细节折射出影视作品的整体风貌和艺术魅力。对此,前苏联电影理论家B•普多夫金早有论述:“在电影导演工作中……发现要素,即发现动作的细节,只不过意味着准备工作的完成。必须记住,从这些细节中最后才产生那个完整的作品。”他还说,“要使一部影片在特色上具有统一性,导演就必须具备这样难以言传的能力:使影片充满许多细致的、来自正确观察的细节。”①《美丽人生》正是因为拥有这些内蕴丰富、精致细腻的细节,才使整部影片气脉贯通,感人至深。鲍•托马舍夫斯基认为,“作品的细节是多种多样的,有些细节可以省略而不致破坏原述的联系性,可是有些细节就不能省略,否则会破坏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那种不可增或减的细节,叫在位细节;那种可以减掉而并不破坏事件的因果――时间进程之完整性的细节,叫自由细节。”②按此说法,以上我们所列举的细节应该都属于“在位细节”,也就是说,没有这些细节,影片叙述的联系性和完整性就会遭到破坏,情节发展逻辑性就会受到质疑,影片喜中藏悲、悲中有喜的艺术氛围也无法形成。

此外,《美丽人生》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自由细节”。最典型的我以为有两个,一个是影片开始不久,睡觉前Guido和他的朋友拿叔本华意志论哲学开玩笑,后来,每当Guido特别渴望实现自己的愿望时,就用那个晚上的可笑方式来祈祷。据说叔本华是希特勒最喜欢的哲学家之一,有人因此认为这个细节是罗伯托•贝尼尼用来嘲讽希特勒的自我膨胀,但我以为它恰恰以一种幽默风趣的方式表达了Guido一贯的自信和乐观,尤其在面对灾难和痛苦时的自信与乐观。人生是美丽的,苦难是暂时的,战争如同游戏终有结束的一天,幸福美好生活一定会实现,这是Guido的信念,也是罗伯托•贝尼尼借Guido的形象传达给世人的信念。另一个是Guido牺牲的省略性细节:Guido在纳粹士兵的押解下,经过儿子藏身的铁柜,故意迈着夸张搞笑的步伐从儿子眼前走过,他甚至还回头跟儿子做了一个鬼脸,儿子惊喜地目送父亲走远,走到一堵墙后面。然后,枪响了……镜头并没有展示Guido牺牲时的惨状,但连串的枪声告诉我们,他身上一定千疮百孔、惨不忍睹。为何要省略Guido牺牲的场景?我想,除了不忍面对美被毁灭的悲剧外,更主要的目的是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我们宁愿相信Guido死得平静甚至快乐,因为他保全了自己的儿子,儿子正怀着神秘的喜悦等待最后的胜利。鲍•托马舍夫斯基说:“对于情节来说,只有在位细节才有意义,而在情节分布中,有时却是自由细节控制和决定着作品构成。”③在这里,“自由细节”虽然不像“在位细节”那样作为情节发展的结构性因素而存在,但却控制和决定着作品的艺术构成,离开了它们,作品的艺术张力会大打折扣。

注释:

① [苏]B•普多夫金:《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中国电影出版社,1957年版,第63、84页。

②③ 胡经之等:《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3页,第84页。

[作者简介] 宋晓(1979― ),男,湖北阳新人,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攀枝花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