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电影《色·戒》中的角色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电影《色·戒》中的角色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人性本身都有善恶两面,《色・戒》中的易先生和王佳芝都向观众展示的这两面性导演在展现他们的性格时显然是煞费苦心,惨淡经营。李安理解了张爱玲,而且不止是理解,比理解更多。他成功地把这两个人物塑造的鲜活而富有生命,对人性的深层次进行挖掘,成功地对张爱玲的小说进行有力的诠释。

关键词 张爱玲,色戒;人性

电影《色戒》改编自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因此,分析易先生和王佳芝的形像就都有必要从张爱玲和她的小说《色・戒》说起。张爱玲原著构思于1953年当时只有短短的一万来字,张爱玲前后竟然写了20多年,直到1978年,《色・戒》才发表于台湾《中国时报》的“人间副刊”。有评论认为这篇小说有歌颂汉奸的嫌疑;有人认为小说就是张爱玲的自传。

张爱玲的小说,永远是冷漠的、绝望的、看不到一丝生的希望。她冷到极致,这也是让人沉沦的美。真实的生活不用被粉饰,看看张爱玲的小说,那些虚伪的爱情、可憎的人就一清二楚了。张爱玲只是一个普通的、渴望得到爱情,却又被刻骨伤害的女人。她的不平凡,只是因了她显赫的出身、不俗的才气。

如果说我们真要对号入座的话,在王佳芝的身上,确实能看到张爱玲的影子。张爱玲,1920年出生于上海。1925年父母离婚,1939年考进香港大学,1942年回上海。1943年张爱玲在《紫罗兰》杂志发表了成名作小说《第一炉香》,当时的张爱玲才23岁。后来,她狂热地爱上了汪伪政府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法制局长胡兰成。因为胡兰成不但是汉奸,而且还有妻室,人们都为张爱玲感到惋惜。张爱玲却不以为然,她的个人价值观与世人不同,她眼中没有政治,只是把胡兰成当作一个懂她的男人,而不是汪伪政府的汉奸。也许是她只在乎胡兰成对她的爱,其他的都不愿多想。

电影《色戒》沿用了小说的结构,片中人物也基本在小说的框架内,影片仅增加了王佳芝的家庭背景,还对原著中的留白进行了补充,利用视听艺术的优势,通过几场戏和对白的渲染,使王佳芝人物形像的塑造比原著丰满,突出个性的表现,使王佳芝从一个爱国的热血青年变成一个爱上大汉奸的女人过程更自然。在小说中,读者很难看到王佳芝的爱,更难看到易先生的爱。在电影中,观众更容易看到一个为爱流泪的男人和一个为爱而埋葬自己的女人。因此,李安理解了张爱玲,而且不止是理解,比理解更多。

电影《色・戒》中,不管是易先生和王佳芝他们表面上都是十分清醒而冷静,其实内心都像海一般的深沉和波涛汹涌。导演在展现他们的性格时显然是煞费苦心。从易先生的眼神和王佳芝的眼神和王佳芝的语言上可以看出他在追求的人性深层次的开掘的努力。王佳芝的无依无靠、渴望爱情,而又不能得到真正的爱情和安全保护。相反,她越追求,目标离她越远。时时处处都要提防和小心的时常的紧张和恐惧伴随着他。一个她必须要除掉的人,一个爱她的人确是她必须除掉的人。这个惊世骇俗的故事被李安讲述得游刃有余,从容不迫。这样的安排在表现男女主人公任性格方面是极富张力得。从而为丰富了小说文本向电影视觉文本的转化,提供了可能。易先生的塑造则是外表的平静衬托出内心的空虚和恐惧。他是汉奸,围绕在他的周围的是暗杀、战争、死亡和失败、他不是一个十足的坏蛋,因此他似乎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处境,但又觉得无从摆脱和改悔。他的生活死寂而残忍,以至于麻木而沉迷。他必须按照自己原来的力量的惯性向前运行。他生活沉闷和死寂,恐怖和残忍使他不得不寻找明亮的出口,可是出口又在何处呢?最后他发现的出口却是一个漂亮的诱饵。如果王佳芝是一个纯粹的间谍倒无所谓了,问题是她竟然认为易先生是真的喜欢自己了。从而她由狩猎者迅速成为捕猎者,电影的悲剧性突然增加了许多。

有激烈之人强烈声讨张爱玲做怨妇状将悲观传给其他人,更有“刘胡兰”式的“爱国人士”大力咒骂张爱玲是非不分。李安全然不管不顾,他只想诠释在谁也逃不掉的大背景下个人的无奈与随波逐流,他只想把故事讲给我们听,让真正有良知与判断力的人去辨别这爱与色的界限罪与非罪的界限。王佳芝并不愚蠢,她只是无可奈何,她没有选择的权利,却在最后一刻遵从了自己的内心。李安安排的结局,让我们看到了王佳芝心里的温情,她宁愿牺牲自己,放走了易先生。这是李安对人性最后一丝温暖的留恋。她对易先生的爱,已经长在心里,而不是肤浅之人所大肆宣扬的征服女人所谓“钻石加性”的必备法宝理论。即便易有过最动情而柔软的时刻,他不得已的恐惧也让他在最后时刻必须保护自己,放弃那一点点的真心,将王送上不归路。所以有人哀怨地说,当王不顾一切颤抖说出“快走”,“快走”时,易是跑得最快的那一个。从一开始,王就应该料想到这样的结局,可她仍然以生命的代价换来了片刻的真心。就像张爱玲之于胡兰成,爱,就不问值得不值得。无论伤害到怎样的极致。这样看来,张的内心其实是非常柔软和脆弱的,她的善良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

王佳芝就这样死去。她并不怕死。邝裕民关心的,是为他死去的哥哥复仇;情报头子关心的,是为他被杀害的妻女报仇。所谓的深仇大恨,乃是由无数这些失去小家的苦汇聚而成的。王佳芝的死,在他们眼里看来,绝对微不足道。王佳芝也看到了这一点。比起同学们的慷慨激昂、守礼守矩,易先生的体贴来得更加合时。在那样的年月,他们在绝望中紧紧抓住了对方,告诉对方真实的存在。水融的那一刻,他们可以忘记所有的恐惧。冰冷的日子,即便是“敌人”给予的温暖,也强过同志们的冷言冷语。王佳芝的不同,在于她没有恐惧,没有亲人,没有疼惜她的爱人,没有复仇,她自愿成为棋子走进战局,自愿为她片刻体会的真心牺牲自己。比起裕民学和老吴来,她活的卑微却潇洒。没有几个男人会有她这样的勇气面对死亡,没有几个男人愿意不顾所谓的光大伟业做出她这般的抉择。

戒不掉的色,戒不掉的纠葛。就当是一场劫难,过后,总会有涅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