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发展现状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发展现状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完善了我国特色的专业学位体系,符合学位建设整体规划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我国艺术硕士学位建设已初见规模,切实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创作型人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建设任务也将日趋繁重。文章对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艺术硕士专业学位 现状 对策 研究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是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创作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的艺术专门人才,培养过程突出专业性和实践性,注重提高学生的创作表演技能。设立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开辟了中国艺术教育高层次专业实践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完善了我国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艺术教育观念,使我国艺术教育满足了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

一、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发展现状

2005年,在我国高校设立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Fine Arts,简称MFA。艺术硕士专业包括音乐、舞蹈、美术、艺术设计、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艺术领域的所有实践类专业。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从招生结构、教学管理模式到考核标准等方面都与研究型硕士学位不同,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创作人才。2009年,经教育部审批,国内34所试点院校试点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其中涉及美术与设计学科的院校近20所。到2011年,我国可以招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院校已达139所。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从设立至今,学位点不断增多,学位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报考人员数量逐年增加,学生层次不断提升,已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专业硕士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创作型人才。

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执行招生政策不够准确

2010年9月,教育部提出将在2011年以后,继续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范围和规模,增加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录取名额,并逐年减少学术型研究生的招生人数,稳步调整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的比例。这一政策,为申报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考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个别地区和院校不能正确认识这一政策,认为专业型硕士学位相对于学术型硕士学位容易考取,专业型硕士学位文凭的含金量低于学术型硕士学位文凭,所以不能正确引导考生报考。导致在学位点设立初期,个别地区出现专业学位报考人员严重不足的现象。有少数单位防止人才流失,特意设定一些苛刻条件,迫使一些优秀专业人员不得不放弃学习深造机会,造成优秀生源流失。个别院校一味追求扩大规模,降低招生条件,导致生源质量大打折扣。

(二)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我国艺术硕士学位点多设立在多年承担学术型硕士培养的教学单位,这些院校具有一批资深的专家、学者,也有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学术型研究生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课程设置涵盖面较广,理论与实践比例较为均衡。而艺术硕士的培养突出实践性,注重提高学生的创作表演技能,要求加大实践课程比重,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导师长期从事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工作,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教学管理与培养理念,因此,导师必须要大胆突破学术型教学模式,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专业硕士培养方法。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很多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年龄断层、教学理念不统一、师资来源过于单一等现象。

(三)教学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具有实践性的特点,但培养方案没有突出实践性,从教学过程看,课程设计与学术型文学硕士相似,根据现有师资力量设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配置,理论课得到了简化,但实践应用课程无法相应增加,难以突出实践性,影响了培养质量和专业学位的社会声誉。在学位点建设之初,有些学校为了抢生源,盲目建立学位点,在日常教学中,又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缺乏系统的教学管理与培养体系的建设,不能突出艺术硕士专业优势。有些高校对专业发展缺乏整体考虑,迷信其他院校或学科的教学管理经验,教条死板套用,导致原本优秀的教学管理经验得不到恰当地运用,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科建设发展。

(四)学位方向与市场需求不够密切

我国设立学位方向与市场需求没有实现紧密挂钩,部分专业人员报考专业学位仅仅是为了评职或提资。市场招聘就业,用人单位对优秀专业人才没有足够重视,导致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就业不如其他人才。就业市场中的不当选择,影响了学生的正确择业观和报考专业学位的热情,导致许多有培养潜力的优秀的高端人才放弃所学专业,改变就业方向,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发展的策略

(一)改革招生考试制度

1.完善招生工作

报考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生源主要是来自高校、专业研究机构任职人员或专门从事艺术创作人员,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理论基础,能够独立进行艺术创作,为专业技能水平的培养与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招生工作中,坚持择优录取标准,培养院校应制定严格的审核标准,通过考核,凸显学生的专业能力,真正实现择优录取,确保录取生源的优质。杜绝为完成招生计划而放宽招生标准,盲目接收调剂生,宁缺毋滥。

2.改革考试制度

我国艺术硕士招生考试采取初试和复试相结合的考试形式。初试为全国统考,采取笔试形式,测试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基本的专业技能。复试则由各招生单位组织,侧重考核学生的专业创作能力。但目前“初试定录取”和“复试走过场”的现象依然存在,初试“一槌定音”的做法,使复试形同虚设,误导了考生的认知,忽略了对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核。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加大复试比重,已经成为优化招生工作,保障专业学位培养工作顺利开展的首要举措。在报考条件上要有倾向性,考核标准要更具灵活性,招收富有实践经验、艺术天分和以艺术为事业的学员。招生复试要发挥导师作用,赋予导师更大程度的决定权。复试时由专业教授组成招生委员会,经过几番评议筛选,通过投票方式决定录取名单和备用录取名单。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心。导师队伍构成要符合学科建设发展需要,在导师年龄、职称、知识结构等方面要科学合理,形成梯队,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首先,完善导师聘任制度。聘任导师应该符合专业发展整体规划,要避免导师队伍学缘结构过于单一。导师要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和专业能力,要有广博的知识面,要有临近学科、研究领域的知识贯通能力,有利于促进整个学科的健康发展。其次,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导师队伍基础建设,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多学科、多领域的学术研讨会,为导师自身的学习提供条件。最后,要建立健全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长效机制,如导师培训制度、考核机制、奖励制度等,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专业学位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三)改革教育管理模式

1.课程设置应突出实践性

学位课程设置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制定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时要建立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侧重专业创作能力培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注重人才的实践性、应用性。课程内容要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前后连贯,具有可塑性。

2.教学管理应突出应用性

高校教学管理与培养模式应该与时俱进,搭建良好的学习和就业平台,适应市场的高速发展需求。艺术硕士教学中采用“双导师制”。所谓“双导师”,即学生在学习中,由两位或两位以上导师共同培养。“双导师”制中,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协助教学。校外导师应多选用艺术研究机构,如博物馆、美术馆、画廊、出版社、拍卖行、歌舞团等部门的专业人士。通过校内导师与校外专家、学者的合理衔接,可以更好地发挥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多学科交叉,实现高水平的艺术研究与高质量的实践创作有机结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人才培养应突出市场性

设立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使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领域发展现状,能够对自身的专业水平正确定位,对择业范围和市场需求有准确的认知。举办或承办大规模的专业活动,展示国内外高水平的专业成果,可以为学生提供高层次的学习机会,搭建更广阔的择业平台。通过建立丰富的实践课程体系,不但可以使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建设逐步完善,而且可以使社会对专业学位形成正确的认知,树立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品牌形象,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产业需求的有机结合。

结论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高校要严把入口关、提高生源质量;严把教学关,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严把出口关,提高学位与市场的密切度,突出实践教学优势,全面加强专业学位建设。

参考文献:

[1]周星.关于艺术硕士培养问题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

[2]周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中国艺术教育高层次专业实践人才培养的新途径[J].艺术教育,2007(10).

[3]周映辰.中国艺术硕士培养模式初探[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王茜.试论艺术设计类艺术硕士的培养与管理[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5).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