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社会联动视角下的滩头年画保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The Protection of Tantou New Year Pict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Interaction
【摘要】中华民族上千年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近年来也颇为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滩头年画是一种富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和周边环境改变的影响,单一的民间自发保护中出现了传承人缺失、手工技艺失传等危机,目前迫切需要外界力量参与滩头年画的保护。本文以社会联动为视角,从滩头年画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阐述了以政府为主导建立标准化年画作坊、民间大众参与的形式进行保护的方法,并为推进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联动;滩头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
Abstract: Cultural accumul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as created a rich and colorful heritage. The protection work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lso taken seriously recently. Tantou New Year Pictures is a typ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cultural, historical, artistic value. Affected by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single free protection among the people has appeared crisis such as shortage of inheritors, loss of traditional crafts. External forces are currently highly needed for the protection of Tantou New Years Pictures.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interaction, centering on problems arising i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explains a mode of protection, which guided by government and public widely participated through establishing standardized paintings workshops, trying to provide meaningful recommendations to push the protection.
Key words: social interaction; Tantou New Year Pictur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为了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增强民族认同感,人们更多地把目光聚焦在民族文化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内容承载着文化传统、习俗和道德,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活态的,相应的保护工作十分艰难,而且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趋于消逝,加强保护已然迫在眉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滩头年画,是中国年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一方面独特的湘中民俗民风和人文地理环境孕育了滩头年画丰富内涵和特殊面貌,极具历史文化美学价值,另一方面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纯手工制作的滩头年画同样面临着消逝的危险。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首批抢救保护对象之一,滩头年画的前景是相当堪忧的,如今滩头镇仅存两间年画作坊,当地年轻人亦不愿从事年画的传承工作,面临着重大的保护与传承的发展瓶颈。据此,笔者从社会联动角度出发,论述滩头年画的有效保护方法。
1 滩头年画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1.1 滩头年画的影响力低
笔者深入湖南省邵阳市滩头镇实地调研滩头年画,发现仅高腊梅作坊附近一两户人家还在使用滩头年画,作为一种过年时张贴在门上以增加喜庆气氛的事物而言,滩头年画已鲜有问津;同时在调查中也发现除去家族继承人,愿意学习滩头年画相关技艺的人寥寥无几。传统艺术对新一代年轻人显得十分陌生,年轻人无法领略其中的美,品鉴其中的历史、艺术价值,更不可能在现有作品基础上创造出体现楚文化、湘中民俗民风的新作品。对于外界而言若论年画,人们大多知晓中国历史上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的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和江苏桃花坞木版年画,滩头年画鲜有人知晓。长期以来滩头年画一直是“处在深闺人不知”,对当地广大民众尤其是新一代年轻人而言是这样,对于滩头镇以外的民众更是如此。当地政府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仅仅是在滩头年画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使用电视、报纸进行短期的宣传报道,其后便鲜有专门报道了。同时政府单方面进行新闻报道,忽略了在宣传中与民众的互动,并不了解政府方面所采用的宣传方式是否恰当、宣传效果有没有达到,未能唤起广大民众自觉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1.2 滩头年画的保护观念固化
当地政府对滩头年画保护工作集中于记录和复原上,记录和复原仅仅是反映了过去人们创造的文化和生活,传达的是那个时代的民族文化精神,这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固然重要,但这种静态的保护方式,再加上经济发展的影响、现代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事实上已经使滩头年画脱离了广大民众的实际生活,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显然静态的固化的保护观念不合时宜,在这一观念指导下的记录和复原方式,不能满足民间的文化需求,也不能激发当地人们的保护传承的兴趣和使命感。
1.3 滩头年画的保护主体割裂
在2008年滩头年画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相继确立了4位国家级传承人之后,滩头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在滩头年画的记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展开了长时间的、大范围的田野调查工作,以照片和视频等形式记录下年画部分制作过程;并由美术工作者恢复图纸、篆刻艺人重新刻板恢复了6套完整的滩头年画模板。由此看来当地政府更多的是直接接触实物形态的滩头年画,十分注重年画制作工艺和作品的搜集和保存,而未能在民间对滩头年画进行保护时给予相应的指导、辅助和支持,缺乏实质性的保护开发措施和方法。从民间角度看,由于年画市场萎缩,目前仅存两家年画作坊,其中金玉美作坊处于停业状态,而高腊梅作坊由其子女继承,但他们也只是在正式工作之余制作年画,产出的年画数量极少。随着作坊的停歇,又没有外界扶持的情况下这种民间的保护力作用越来越低。在滩头年画的保护中政府以记录民俗的方式进行保护,民间以生产制作年画来保护。民间没有积极寻求政府帮助,反过来政府也没有向民间提供行政性支持,也就是说滩头年画的保护中存在保护主体的割裂的问题。
2 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举措
日本在文化遗产保护上采用登录制度,将各类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注册、登记,以此确定被保护的资格和它们的历史价值,并用一定的法规条例对保护工作加以约束,整套制度构成宏大的保护网络,完善和规范了保护工作。同时日本十分重视传承人及传承群体的保护,给予传承人必要的经济补助,还赋予他们较高的社会地位,以激发他们在技艺传承方面的积极性。韩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中也取得巨大成就,为了保证传统文化后继有人,韩国为有志于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年轻人特设“传授奖学金”,以吸引社会大众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日本和韩国都设立了相应的机构,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重要的组织保证。
国内较为成功的保护模式是西递、宏村模式。一方面形成县、镇、村、民间组织四级保护管理网络,使古村落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市场和社区村民共同参与,建成以村镇为主体,全民办旅游的开发模式,积极争取政府方面的专项保护资金,实现保护和发展并重。
国内外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均加强了组织系统管理,建立有序的保护网络,为保护工作提供指导,不论是以政府为主导民间参与还是民间为主政府扶持的模式,都是在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下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3 基于社会联动的滩头年画保护
社会联动实际上体现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表现为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联合,是一种民间大众与政府共同合作的态势。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力量的壮大,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和社会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二者能够协同参与到公共服务之中。在抗震救灾时,国家与社会之间出现了融合趋势,强调社会联动,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优势互补、协同配合的减灾救灾格局。也就是在政府、社会组织及社区内部整合基础上,充分培育与发挥社会组织、社区及公民个人的主体作用,由政府牵头统筹,在减灾救灾过程中实现信息和行动联动。这里更多强调社会力量的参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更多的是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是政府与民间共同参与。另外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民个人之间充分发挥了各自的资源、知识、技术等优势,在协同治理的总格局中同样发挥整体作用大于部分之和的叠加效果。
可以发现滩头年画仅靠民间自发保护实在难以维系其生存,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联动理念是实现滩头年画保护传承的有效方法。拥有手工技艺的民间艺人是真正的传承主体,政府具有整合各方资源、提供后备支持的能力,二者联动将是实现滩头年画保护最有前景的方式。
3.1 滩头年画保护的观念
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都强调活态传承,这既是一个保护的过程也是一个开发创新的过程。只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发展的、流动的,是植根于民间的活态文化,才能处于不断更新与创造之中,才会不脱离人民大众单独存在,才能存在于特定的群体与生活之中。在保持原有价值、精神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文化内涵,使之发展、升华,才是滩头年画生命力的源泉。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力就要摒弃固化的保护观念,就要静态保护和活态保护相结合,保护、发展、开发并重,注重时间原则,与时俱进。
3.2滩头年画保护的主体角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主体有两类,一类是由民间艺人组成的传承主体,另一类是有政府、学界、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商界人士组成的保护主体。保护主体各自具有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资源,如各级政府的行政资源、学术界的专业技术知识、新闻界的话语权和舆论影响力、商界的经济实力都可用于保护之中。
传承主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存在的,主要指传承人,他们能通过表演、手工制作等形式表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价值和魅力,是保护工作中的关键主体。他们直接参与了滩头年画绘制、刻板、套印、修描等制作过程。滩头年画的传承主体要承担的职责之一便是挖掘出滩头年画制作中所包含的工艺技术,同时还要探索年画作品中的历史文化知识、民族精神和传统道德,以呈现滩头年画的鲜活生命力。传承主体还要承担另外一项职责,要愿意将自己所习得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给他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一项延续性、长期性的工作,后继有人才不至消亡。除了民间艺人等传承主体外,还存在着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政府能够集中整合各项资源,拥有行政权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起着重要推动作用,本文所论述的“保护主体”是以政府为主要保护主体。政府首先要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保护的意识,杜绝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运用行政地位的优势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其次政府要建立合理组织机构和适当人才管理制度,以保证正常连续地开展保护工作,提供财政支持,为机构运转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吸引民间艺人参与,保障其基本生活并对其行为作出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作为保护主体也要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知识,才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和传承主体各有其角色功能,作为保护主体的政府尤其要注意不能凭借其强势地位取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基于经济利益片面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益于商业化运作的因素,大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丧失完整性,最终导致伪遗产取代了真遗产,官俗取代了民俗。
4 基于社会联动的滩头年画保护模式
结合滩头年画的特性和实际问题,笔者认为以社会联动为理论基础,有效实现保护的方式是建立标准化年画作坊。这是一种保护与开发并举的方式,不但能重拾滩头年画手工艺术,使其获得更多的保护,也为进一步开发创造了条件。标准化年画作坊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为实现滩头年画技艺传承,民间大众尤其是手工艺人广泛参与的组织机构。它一方面是政府发挥行政优势,履行公共责任方式,以组织机构式的作坊具体落实工作;另一方面也是民间艺人发挥技能,保护传承滩头年画的场所和机构。
具体实现方式是:由作为保护主体的政府组建作坊、提供硬件设施以及维持后期运营,例如房屋建设、原材料采购,年画成品的销售,均由政府为传承主体提供平台、场所,将民间散落的手工艺人联合起来实现技艺的传习。同时辅助传承主体在滩头年画原有文化内容之上结合市场的需求开发新的产品,提高年画的适用性以融入大众的生活,如结合廉政文化制作相应的年画。这里必须明确一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是保护其成品,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技艺,在标准化年画作坊运作时要引导传承主体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坚守传统手工技艺,不能一味迎合市场需要而失去滩头年画的精髓。
组织机构的有效运转离不开管理的制度化、工作的规范化。在建立起标准化年画作坊时政府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制度,使工作有矩可循、有法可依,以此规范传承人的行为。同时政府应按照产量、产值给予传承主体相应的经济报酬,在标准化年画作坊未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之前,要给予传承主体补助金。另一当面,政府在完成组织建设规范传承人工作,为其提供经济收入时,还应提供更多的奖励政策,吸引潜在的传承人参与保护和激发现有传承人的工作积极性。可以通过表彰、授予称号等行政手段提高传承主体的社会地位,运用多种激励方式,从经济上、精神上动员传承主体。事实上政府承担的工作是以标准化作坊形式,建立起滩头年画保护传承的专业化队伍,并且为队伍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5 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为各个国家重视,在今天经济发展的冲击下,其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本文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滩头年画的现状和周边环境基础上,总结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借鉴国外经验和本国实践经验,最后提出以政府为主导建立标准化年画作坊,民间大众参与实现社会联动的保护模式,实现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共同出力的滩头年画保护工作。相信社会联动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实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
参考文献:
[1]陈庆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问题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2]徐文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分析.世纪桥,2010(23)
[3]曹娜.日本和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管理观察,2012(9)
[4]飞龙.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6)
[5]刘秀峰,刘朝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来自田野的调查与思考.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6]苑利 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学习与实践,2006(11)
[7]吴雅惠.浅析地方媒体在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作用.新闻传播,2012
[8]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25)
[9]乌丙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 江西社会科学,2005(1)[10]何滢.湖湘民俗文化对滩头木版年画的影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5)
[11]黄作林 傅姗姗. 渝湘两地木版年画的差异比较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0(2)
作者简介:
肖原,现就读于中国计量学院人文社科学院10公管1班;
杨荣,现就读于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10工商1班;
俞红艳,现就读于中国计量学院人文社科学院10汉语言1班。
本课题系“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名称“滩头年画传承与产业化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3R409042
指导老师:霍荣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