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浸润温情的面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梁虹,1968年生,河北清苑人。河北中国人物画研究会理事.河北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美术讲师。199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2000年,作品《老伴》等8幅作品参加“意大利PADOVA国际艺术展”。2002年赴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进行学术交流,并参加“02巴黎中国艺术家作品展”。2003年,作品《两个老人》参加“法国巴黎・首届当代中国艺术精品展”。并获创作奖。2005年,作品《彝族老人》等4幅作品参加“中国・法国国际绘画大展”。多幅作品被意大利、法国、德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及国内收藏家收藏。
四月的天气忽暖忽凉,让人琢磨不透。昨日白白的薄雪还覆盖着草坪、屋舍,今日暖暖的阳光已让人隐隐感觉到了夏日来临的气息。
斜倚床头,任暖暖的阳光倾泻入室,心绪也漫无边际,像窗外春日的柳絮恣意飞扬……
随手翻开旧日的人物写生画像,一张张朴素的面孔,透出浸入肺腑的温情。
我曾徒步翻山越岭画太行山的农民;曾乘列车不远千里画梁山彝族的老汉;也曾颠簸在险峻的山路上到传说中的女儿国画那里健壮爽朗的女人们……面对质朴的人们,使我们产生了有一种很真实的幸福感。这些用简洁的写生方式记录的生活状态,体现着人与人之间所特有的朴素和谐,以及语言代替不了由心性引发出的相互默契,所以在自己的经历中每增加一个人的画像就会同时增添几个人相互连接的故事。
每当拿起画笔,就如同一个辛勤的耕耘者,那画纸仿佛土地,心力体力注入其中,欲在画面中体悟人之经历的空间,那种感觉夹杂着恍惚不定的情绪,有如许多个碎片式的心态相叠,此刻只有亲身经历才会知道什么是属于画面的感觉;什么是属于心性的境界。要寻找画面中的一种群体感觉,就需要回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中去掂量,大的是找准自己的感觉方位,小的是如何传达清楚这种感觉。造型的广义和笔墨的感觉不只停在像与准的方法上,它是一个文化的综合。其实,一个阶段的画面,大致就是那个阶段的生活状态的写照。
我崇尚朴素,因为它属于自然的本性,它有灵魂坦白的明亮,也有在复杂事物中创造出一种温柔而敦厚的单纯。它的经历能化解事物,它的生命使人清新淡远;它的内部贮藏了许多自然精神的底蕴。它的实质,使我看到了在平凡生活中感知由心灵的寂静所引出的一种纯静。经历了学院的融染,步入到自我创作的阶段,很多年过去了,让我不改初衷,无法释怀的依然是这种朴素的情怀。身处他们中间,让我最动情的仍是那一张张饱经沧桑的面孔,岁月的痕迹刻在他们脸上,一道道,一条条,但那一种坦然明朗分明扑面而来。就如山石、树木已经融入到了大自然的风雨变幻之中,成为其独特的生命个体而本性不移。画笔匆匆在纸面划过,平凡中琐琐碎碎的回荡声夹杂着许多模糊的激动在震动我的感觉,我企求自己不应付,不随流,认真地把握氛围中一泓清澈的纯净,将它们扩展到整体的境界里,来接受自然的照射。我相信意识和行为都服从于本质。时间溜过身边的一切事物,生命把它的感觉留住了。如同春日里,泛舟湖面,水波荡漾,心境的柔软平和已融入了无边无垠的空气流动中。
对生命的感悟并不是每天可得的。但是,看齐白石的画,可以看出他最会享受人生。他画面的清亮通透,这是他在现实中调整出的一种心境。每个人在现实中都会有着无法躲避的空间,这需要人们在内视中澄清了一个个瞬间的现实:无论是用一种眼光高高地望去,远远地看去;还是用一种平常心在低低地品咂,细细地咀嚼;最终会用一种境界来通透平凡的空间,那境界在平凡的最低处也在平凡的最高处。白石老人正是把握了这一本源,他能让观者在现实中一下寻回一种往往被忽略的身边的美好东西;他能让观者一下子就体验到一种平凡经历中的生活真谛。他用画的语言告诉人们:生命属于平凡的空间。我画那些山民、村童、农妇,他们普通而又平凡的如山野砾石、田间泥土。可他们的一颦一笑却映荡着满足和幸福,眉目间流露出安静与平和。相较之都市的物欲横流,仿佛人的面容也被扭曲而变形,又何谈甘于平凡的生命而感恩于苍穹!
我喜欢追思那些先贤的身影,山人的身影,范宽、董源的身影……他们的非凡创造力,为后人留下了一个一个象征生命的符号。这些符号有时感觉是一种混沌的状态,但它的内部却贮存着人类情感和人的生命意义这个硕大的人类文化的空间。当我们朝向这些静立的群峰,那象征着自然生命的活力,那充满人性创伤的画面,为现实确立了一个又一个深远的空间。当我们行走在这样的空间里,我们只能去感觉它们,而难以看清它们,又难以去理解他们。因为我们缺少个人的体验与自然体验的和谐意识,因为我们缺少博大宽怀的人文精神,因为我们还缺少面对现实去热爱自然而又具有真正意义的平常心。
画面的目的不是欲求对现实状态的表白,不是制造新奇的惶恐与快乐,也不是狭义上自我空间的呐喊与摆脱。生命的空间似乎是随着事物变化而变化,随着环境变幻而变幻,但只要人创造了生命的高远境界就会俯瞰人生整体的和谐,生命的平凡与生长就圆融在生生不息的自然精神中,它是不会随着时事、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的。
“一月映一切水,一切水印一月。”它包容了关于清空所有的感觉,我喜欢这句话。
清空是一种心境,也是诗人的一种幽思,它又是人的自然心性。清空是冲淡的气韵,是明朗的昼夜。它穿行在山川、花影中,也穿行在密集的人群里,伏在人的心性中。清空之气不为冗事所动,它自有一方净土。看南宋梁楷大写意的李白像,两三笔简到只剩下一泓清气,其境之远。所谓“迁想妙得”顾恺之语就是一种以水观月的方式。“一切水印一月”不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吗?月之所以能映一切水,是月高而无怨,高而无物,但它又时常于平凡的最凹处。高是自然之气象,低是人的生活之道。人行在低处像清澈的水方才印月。此中生活便成为一种境界,这是多么美好呀。
窗外绿草如茵,微风轻浮。嫩黄的花儿或聚成一团或散落其间,尽情吸吮着空气、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