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书法的品格、内容和形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书法的品格、内容和形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主要从书法的独特品格,即从书法本身的基本含义和所谓的美学角度的书法美来认识书法的品格,在此基础上分析出体现书法内容和形式的三个方面。

关键词:书法 艺术 品格 形式和内容

一、书法美的品格

想要切实地了解书法美的品格,首先我们从书法艺术的基本含义和概念入手,进而在此基础上再看书法之美。

(一)书法艺术的界定

第一,书法艺术的原则是以汉字基本形态为依托。书法是汉字的艺术表达,这也就意味着书法是建立在汉字基础之上的,而对汉字的书写是书法艺术重要的形态依据,其本质是无法离开对汉字的书写的。

第二,书法书写工具的主导性和独特性主要是因为笔墨。简单来讲,书法的书写离不开笔,在一定程度上,书法成就的大小完全离不开笔的作用,没有笔就不存在书写,那么也就不存在书法。

第三,书法是具备鲜明标志性和个性的艺术存在,其主要得益于笔墨造型。书法是以汉字书写为基础的,书写出的具体汉字笔墨造型十分丰富,其笔墨造型表现在笔墨浓淡的变化、干湿的变化等,通过这些笔墨造型,来显示书法与其他艺术的不同,同时也奠定书法笔墨造型艺术的独特美。

(二)书法美的体现

第一,时空之美。书法作为汉字艺术,一般是通过点、线、面为基本造型表现的,通过这种抽象的、特殊的造型,会产生一定的空间感,同时书法本身的书写过程是在连续时间内完成的,虽然整体不区分书写的先后顺序,但实际其也具备了时间性。

第二,色彩之美。我们都知道,书法一般情况是黑白的,即白色的纸张和黑色的字,但是具体来讲,书法所使用的纸张也并非只有白色,还有黄色、红色或者一些杂色纸张,这就使得书法具备了一定的色彩美感;或者说,虽然字体是黑色的,但是由于笔墨造型的影响,会使得书法作品呈现出一种由干、湿、浓、淡、燥这五种笔墨造型所造就出的色彩美感,更何况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当前,也会使用一些朱色、金色等颜色的笔墨来造就书法作品。

第三,情感之美。所谓情感之美,是因为许多书法作家都通过书法作品来呈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胸怀壮志或者内心情绪,尤其对于历史上那些书法名家而言,其书法作品是其情感和性格的完全体现。比如王羲之的作品,恢弘大气但又有一丝抑郁之情。又如颜真卿的作品经历了和平、跌宕起伏等的情感变化等。但是在当前书法发展中,许多书法艺术者都过于追求书法本身的书写特点或者说技巧,而忽视了对书法的理解,忽视了书法中情感的展现。

其实,无论我们从何角度对书法进行认知,都存在相对的狭隘性。书法本身就与生活体验一样拥有无限丰富性,但当前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解显然存在严重的局限性。例如就书法内容来讲,多愁善感的情绪是书法艺术的内容,是书法艺术的美,但深思熟虑的思想不也是书法艺术的内容和美吗?因此,书法艺术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并不能简单用言语和文字来概括。

二、书法美的内容和形式

(一)情绪志趣与平衡对称的统一

所谓情绪是面对世间万物的感悟和情感,同时也是书法艺术家本身对书法的爱好或者说志趣。与情感相比,情绪更多了一种内敛的味道,其具备明显的主观感彩,但是并不如情感明显和激烈。所谓情绪,其中更多携带了主观理智的思考。

(二)情感理智与韵律流畅的和谐

情感理智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即情愫,在书法作品创作过程中,是需要在一个书写的技巧之上,同时再加上情愫的表达来加深书法作品更高一层的文学品德修养等。每一部书法作品的造就,一般都需要对具体诗文或者内容有一个深刻理解,从理解角度,来让书法作品的韵律更具灵动性,无论是悲怆或者甜美,无论是高昂或者优雅,通^情感理智为书法艺术作品带来在传统技艺之上的艺术价值等。如果说情绪志趣是能够模仿的,即书法书写技巧是可以临摹的,但是在每一篇书法作品中,其不同书写内容以及不同书写作者的情愫是不同的,造就了书法作品独特的审美意识和渗透力,能够让他人更容易地从作品中理解作者,或者说理解作者审美的取向。

(三)心潮涌动与笔墨韵律的共振

心潮涌动是所谓的在情愫之上的、更加丰富、更具代表性、更激烈的情感。其更能够表现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世界观、价值观,尤其对于书法艺术来讲,心潮涌动与笔墨韵律形成共振,不仅能够将书法作品构建在一个更高、更深入的境界内,同时也能够让他人对书写内容有具体感悟,或者说会对他人造成一定程度的心情、心态上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德聪.论书法的内容与形式[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01).

[2]章剑华.试论书法美的现代品格[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04).

[3]于.试论文学品格对书法的审美导向[J].剑南文学,2015(07).

[4]陈鹏.试论书法的品格、内容和形式[J].中国书法,2016(06).

(作者简介:徐占林,男,中专,吉林省榆树市博物馆,助理美术师,研究方向:美术)(责任编辑 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