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性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性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从贸易互补理论的演化入手,研究了1997-2007年中国东盟贸易互补的相关文献。从进出口贸易、贸易模式和出口贸易结构三方面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互补情况,得出中国与新加坡的贸易互补性最高,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的贸易存在一定的竞争性和互补性。总体看,双方应该扩大区域内贸易,加大产业内贸易,进而减小竞争性,增强互补性。

关键词:中国;东盟;贸易互补;贸易竞争

作者简介:曾普胜,云南财经大学城市管理与资源环境学院教授。

中图分类号:F7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9-0023-04

一、概述

贸易可以满足一国多样化的需求,促进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改善该国的贸易条件,而区域的内部贸易可以给区域内各国带来更大的福利。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从而正式启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2007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2025.5亿美元,同比增长25.9%,双方互为对方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东盟成为中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因此,系统梳理近年来关于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的研究,深入分析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给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具有积极意义。

二、贸易互补理论

1.“互补”概念的定义

对于互补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A国的强项是B国的弱项,A国的弱项是B国的强项,那么这两国就处于互补关系(关志雄,2002)。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一方集中出口的产品与另一方集中进口的产品相吻合,两国的贸易就具有互补性(于津平,2003)。以上两种观点侧重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显著的两个国家不同产业之间的垂直互补,即产业间贸易互补。陈建军、肖晨明(2004)则认为,贸易互补性应从产业间互补和产业内互补两个维度来研究,并且产业内互补比产业间互补更有价值。

以上学者从双边贸易的角度考虑了贸易的互补性,却忽视了世界竞争环境下两国贸易的互补性。

2.主要贸易互补理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则于1817年提出了比较成本优势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动因和基础,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他们先后论证了自由贸易会给参加国际贸易的各方都带来利益。20世纪30年代,赫克歇尔――俄林从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差异出发,证明了技术上没多大差距的国家之间仍可以发生国际分工和贸易。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揭示了以对外垂直分工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即基于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差异的不同产业间的分工与贸易。20世纪60年代以来,产业间贸易理论难以解释规模日益增大的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间同一产业内的贸易,于是诞生了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是以对外水平分工为基础的,即基于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而产生的分工。

传统贸易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注重从双边贸易的角度来解释国际分工与贸易,20世纪80-90年代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则考虑了第三方市场的影响。该理论认为,一国的比较优势只有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出来,也就是具有比较优势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它打破了比较优势理论长期以来在国际竞争互补分析中的主导地位。

三、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性研究

1.测度标准与指标的选取

在研究贸易竞争互补关系的定量分析中,大多数学者对贸易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主要是采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Classification, SITC)和协调制度(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Coding System, HS)两种分类方式;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指数、出口相似度指数和贸易特化系数等是贸易互补的主要测度指标。

2.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性

中国与东盟是一个区域性的国家集团,其内部各成员国在资源结构、产业结构、市场需求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研究双方贸易的互补性,为政府制定贸易政策提供参考,可以促进双方贸易的共同发展。

国内最早研究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关系的是贾继锋和李晓青(1997),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计算出双方贸易结构的皮尔逊相关系数,正数表示存在相互竞争关系,负数表示互补关系;接近正1表示双方的竞争性很强,负1则表示互补关系很强。从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结构分析中,得出中国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呈现贸易互补关系,而与泰国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倾向,但总体上还是互补的。

(1)从进出口角度研究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互补性

主要是采用贸易互补指数来分析双方的贸易互补情况。贸易互补性指数是根据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构建而成的,从进出口角度衡量了两国双边贸易的整体互补情况。当某国的主要出口产品类别与另一国的主要进口产品类别相吻合时,两国间的互补性指数就大(于津平,2003)。

于津平(2003)分析了1980-1997年中国与东亚主要地区的7个行业(农业、矿业、化学工业、纺织业、机械电子业、钢铁业及其他行业)的贸易互补性, 横向比较发现,中国出口与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进口之间互补性较小,而进口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出口之间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纵向比较发现,中国出口与东亚主要经济体的进口之间的互补性系数具有一定收敛性。潘青友(2004)根据于津平的数据进一步阐述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互补性。史智宇(2004)采用SITC三位数指标分析了1997-2001年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的双边贸易互补情况,得出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互补度比较高,且有逐年增强的趋势。荣静和杨川(2006)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农产品的贸易互补性,得出双方的进出口互补指数一直呈下降趋势。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最强,表1也证实了这一点。印度尼西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菲律宾的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所以中国出口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的进口贸易互补性在逐渐缩小,而进口与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出口互补性在逐渐增强;中国与泰国和马来西亚的贸易互补性在逐年增强。整体上,中国出口与东盟五国进口之间的贸易互补性相对小于中国进口与东盟出口的贸易互补性。

(2)从贸易模式分析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互补性

主要是采用贸易特化系数来分析贸易互补性。贸易特化系数反映的是一国某产品净出口额与该产品进出口总额之比。一般认为,当-0.25

陈富桥和祁春节(2004)分析了2001年中、泰两国农产品的贸易互补性,得出中国和泰国在热带水果、新鲜水果及干制水果、木薯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和棕榈等产品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而在大多数园艺类产品、大米方面存在竞争关系。王勤(2004)按照HS分类标准,分析了1993-2001年中国与东盟工业制成品的贸易互补情况,得出中国与东盟之间大多数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有所提高。陈建军和肖晨明(2004)按照SITC一位数指标分析了1993-2001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产业内贸易互补情况。研究发现产业内互补已经在中国与东盟各主要国家(菲律宾除外)的双边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中国与新加坡已经以产业内互补为主。蒲文彬(2005)分析了2003年云南与东盟国家农产品的贸易互补状况,得出云南在温带水果出口和林产品进口方面与东盟国家具有很好的互补性,但整体上双方的农产品贸易竞争性很强(林产品进口除外)。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与新加坡处于产业内互补状态;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的初级产品竞争力逐年上升;2006年,中国与东盟五国(菲律宾除外)工业制成品贸易处于产业内互补状态。

(3)世界环境下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互补性

主要采用出口相似度指数来分析两国在第三方市场的贸易竞争情况,从而间接地反映了双方的贸易互补情况。出口相似度指数是用出口数据从商品域和市场域衡量两国在第三方市场的竞争优势,其值介于0到100之间。如果指数随时间推移而上升,则表明两国的出口结构趋于收敛,同时也意味着这两个国家在第三方市场(或世界市场)上的竞争程度愈来愈激烈(史智宇,2004)。

孙笑丹(2003)运用产品相似度指数和市场相似度指数分别测算了1996年和2001年中国与东盟三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农产品出口结构相似程度,得出中国与东盟三国在产品和市场上都存在很高的相似度,且有递增的趋势。史智宇(2003)则分析了1971-1997年中国与东盟在美国市场及其纺织品和服装市场上的出口竞争情况,得出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之间的出口相似度很高。荣静和杨川(2006)分析了1994-2003年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出口农产品的相似程度,得出双方在农产品贸易中未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表3反映了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出口市场分布的相似程度。本文只选取了美国、欧盟和日本3个主要的出口市场进行测量,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与泰国和马来西亚的市场相似程度最高,与新加坡的最低,说明中国与新加坡的竞争最小,而与泰国和马来西亚最强;2006年与2005年相比,只有中国与泰国的市场相似度指数呈上升趋势,竞争性增强,而与其它国家的市场相似度指数在下降,竞争呈减弱的态势,说明双方区域内贸易有一定的加强。

四、讨论与建议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互补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相应给出了几点建议。

1.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是相近的国家,竞争关系就越强;水平越是有差异,互补关系就越强(关志雄,2002)。由本文分析可以看出,采用不同的测度指标,得出中国与新加坡的互补程度最高。因此,中国应加强与新加坡的贸易往来,充分利用两国的差异性,从而促进双方的贸易发展。

2.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的贸易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与互补性,但是双方贸易互补性有逐年增强的趋势,只是具体的产品贸易存在下降的趋势。荣静和杨川(2006)分析得出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的农产品的贸易互补指数呈现下降的趋势。本文由贸易特化系数也得出中国在初级产品上相对于东盟竞争优势在下降,但是工业制成品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所以,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加大工业制成品的产业间贸易,同时促进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3.在出口市场上,中国与东盟的市场相似度有所降低,说明双方区域内的贸易有所增加,但是农产品的出口结构相似性很大,竞争激烈。双方只有加强区域内部贸易,加大产业内贸易,从而减少竞争因素,增强双方的贸易互补性。

4.近10年的资料研究表明,研究中国与老东盟五国的贸易互补关系是最多的,而且大多数是研究农产品的。因此有必要加强中国与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的贸易关系研究。

总之,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存在越来越密切的贸易互补关系。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双方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将不断下降,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的双边贸易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永富.国际贸易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08):103-114.

[2] 贾继锋、李晓青.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互补与竞争[J].世界经济文汇,1997,(05):21-26.

[3] 关志雄.从美国市场看“中国制造”的实力――以信息技术产品为中心[J].国际经济评论,2002,(07):5-12.

[4] 孙笑丹.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出口结构比较研究[J].当代财经,2003,(03):49-59.

[5] 于津平.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与贸易互补性[J].世界经济,2003,(05):33-40.

[6] 史智宇.出口相似度与贸易竞争:中国与东盟的比较研究[J].财贸经济,2003,(09):53-57.

[7] 陈富桥、祁春节.中泰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4,(02):40-43.

[8] 王勤.中国与东盟经济的互补和竞争及其发展趋势[J].东南亚研究,2004,(03):4-10.

[9] 潘青友.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和贸易竞争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07):73-75.

[10] 陈建军、肖晨明.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贸易互补性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4,(08):22-28.

[11] 薄文彬.云南与东盟国家农业合作的互补性和竞争性研究[J].东南亚纵横,2005,(05):64-69.

[12] 荣静、杨川.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竞争和贸易互补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08):45-49.

[13] 薛芳.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互补性研究[J].国际经贸,2007,(03):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