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纪录片摆拍史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纪录片摆拍史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试图对我国纪录片摆拍的历史进行梳理和分析,其实通过我国纪录片的历史来划分的摆拍发展阶段。其分为起步期、发展期、繁荣期以及拓展期四个时期,本文力图通过对各时期电视技术、理论观点以及国内政策和我国所处国际环境的分析,同时利用各时期较为典型的纪录片加以佐证,来探讨各时期摆拍发展轨迹变化的原因,以及学者和受众对其接受程度。

[关键词]纪录片;摆拍;真实

摆拍作为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段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应该是不被纪录片所接受的,因为纪录片区别于其他影片的特点就在与它的真实。而与欧美相比对于摆拍我国的认可度更低一些,这是由于我国的纪录片不像欧美那样是由电影发展而来的。但是在很多被受众喜欢认可的我国纪录片中,甚至是其中一些获奖的纪录片依然存在着摆拍,而且我们能够感受到摆拍这种表现手段在纪录片中使用的广泛度一直是不断变化的。那么它是怎么变化的呢?又是哪些原因导致它发生变化的呢?本文将对摆拍广泛性的变化通过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对其进行时间上的纵向梳理,而导致其变化的原因则将从技术变革、理论环境以及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起步期(1958~1978年)

之所以将1958年定为开端是因为我国第一家电视台(也就是后来的中央电视台)是在1958年5月1日成立的,与其同年成立的还有上海电视台和黑龙江电视台。由于当时多种的政治因素,使得我国当时对于纪录片基本没有过多的概念 ,在制作时更是没有过多的限制。因此在纪录片方面有时会出现与电影类似的情况,像是虚构和摆拍都是存在于的。

我们以这一时期的纪录片代表《收租院》为例,该片是1966年在北京电视台播出并引起了巨大反响。在该是通过一组关于《收租院》大型泥塑来讲述刘文彩的恶行的,在片中给观众印象最深最气愤的就是刘文彩设水牢,以及他要喝人奶这两件事。而在45年后上海纪实频道一档名为《档案》的节目中,对于纪录片《收租院》的真实性进行了讨论。经过该节目组的调查发现这两件人们印象深刻的事情都存在不属实的地方。由此可见当时我国对于纪录片的真实性并没有过多的概念,更多的是为政治需要服务的,因此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不仅会使用摆拍,其记录的内容更是虚构的。

二、发展期(1979~1990年)

在这段时期主要是我国的国内形势以及国际环境影响了纪录片的发展。1958年北京电视台成立之后我国各省级电视台也纷纷成立,形成了一个覆盖较广的电视网。使得我国电视节目需要不断丰富,这也使得我国的纪录片迎来了自己的发展期。在国际方面,1978年后我国对外的政策更为开放与我国建交的国家逐渐增加,这也就使得我国在很多方面与国外交流的更多。在纪录片方面也是一样,这一时期我国同日本进行了多次的合作。

以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纪录片《话说长江》为例。《话说长江》便是我国与日本合作制作的一个系列纪录片,当时筹拍该片时正好有个日本代表团来中国访问,有位佐田先生得知将拍这部纪录片后,提出要和央视合作,最后日方出资8亿日圆共同制作了该纪录片。该纪录片在制作上与之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其拍摄方式采用挑、等、抢;在结构上采取了我国古代小说的章回体;在形式上,更是让陈铎、虹云两位主持人出镜直接讲解。该纪录片与以往更为不同的是其记录的是真实环境,更是在真实的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

三、繁荣期(1991~1996年)

在技术方面,之前使用的35毫米的摄像机体积庞大用起来非常不灵活,而此阶段制造商改进的16毫米摄像机体积更小、使用更灵活、操作更方便,而且其感光度也有所提高,便可以利用自然光进行拍摄。与此同时,录音技术也得到了改进,可以进行画面与声音的同期录制,而且去除了原先连接摄影机与录音机的同步电缆。这些技术上的革新引发了一次制作与观念的更新。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得我国与国外的交流更为广泛和深入,这也使得我国在纪录片方面有了巨大的变化。《望长城》是我国纪录片繁荣期的代表作,它也具备了这一时期纪录片的特点。该纪录片是我国与日本东京广播公司(TBS)合作制作的纪录片,但是由于合作期间两个制作组的制作观念不同,导致最后出现了中国版的《望长城》以及日本版的《万里的长城》两个版本。《望长城》在制作过程中,采取纪实主义拍摄方法,在片中运用了现场同期录音、跟拍、长镜头等方法。例如在第三集中对于张腊梅的采访就是运用了一个长镜头该长镜头时长为3分28秒,这一长镜头一方面将张腊梅接受采访过程整个情绪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十分真实,另一方面又因为是个长镜头没有任何的选择和剪辑便不免显得有些冗长。

四、拓展期(1997~今)

我国纪录片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其纪实主义手法已经发展到了极致,物极必反到了后期已经形成了一种僵化的模式,整体纪录片表现出冗长、拖沓、创作简单、浮浅,客观真实的创作理念已经成为当时纪录片创作的思维定式。在技术方面,由于DV的普及我国纪录片的独立制作队伍也逐渐成熟起来。另外,由于电脑特技的快速发展,它也普遍运用到了纪录片当中。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在这一时期纪录片特别是自然科技以及历史文献纪录片中摆拍经常与电脑特技相结合出现在其中。例如历史文献类纪录片《故宫》其中运用了摆拍,并运用了大量的电脑合成,而自然科技类纪录片《解码本能Ⅱ》其制作更是类似于真人秀节目。而这样较为广泛的运用摆拍并没有引起大范围的质疑,可见不论是学者还是受众对于纪录片中运用摆拍都有着更为宽容的态度。进而我们是否可以进行这样的猜测,纪录片的表现形式并非仅限于纪实手法这一种,类似于摆拍和电脑特技等手法也可以运用其中,只要做到保持其内容的真实便可以被人接受。

通过对我国纪录片摆拍历史的梳理与分析,不难发现其不仅受到电视技术以及相关理论,特别是纪录片真实的相关理论的影响,同时国家的内部环境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也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受众的审美更是对其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胡丽娟.从纪录片中虚拟影像的发展看

纪录片真实观的衍变,重庆大学,2009-

04-01.

[2]周世明.纪实与真实的距离――关于纪

录片创作的思考,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4年第04期.

[3]袁芳.论中国历史题材纪录片中的“真

实再现”,东北师范大学,2008-05-01.

[4]格拉西莫娃(俄).中国对外政策主要原

则(1949~2007年),周红(译),当代中国

史研究,2010年第04期.

[5]钟大年.纪实不是真实,现代传播,1992

年第03期.

[6]钟大年.再论纪实不是真实,现代传播-

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5年第02期.

[7]聂欣如.纪录片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