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为何媒介热词传播愈演愈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为何媒介热词传播愈演愈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新词新语、网络热词、流行语层出不穷,其中有一类被称为“媒介热词”。这类词与某一新闻事件、热点问题、社会现象、公众心理等紧密相关,最初是从某一热点事件、社会问题或媒介文本中提取的关键词,后通过网络媒体广泛传播,形成舆论焦点,成为热点词语,有的后来被传统媒体引用;在形成了特定的词语内涵之后,公众以此去表达同类事件、现象或心理,由此形成了特殊的媒介事件词语化传播现象。

2013年的年度热词“土豪”来源于一起媒介事件。当年9月,新浪微博发起“与土豪做朋友”和“为土豪写诗”活动,其中一位网友发表了一条相关微博,内容如下:

青年问禅师:“大师,我现在很富有,但是我一点也不快乐,您能指点我该怎么做吗?”禅师问道:“何谓富有?”青年回道:“银行卡里8位数,五道口有3套房不算富有吗?”禅师没说话,只伸出了一只手,青年恍然大悟:“禅师是让我懂得感恩与回报?”“不,土豪,我们可以做朋友吗?”

在此期间,媒体报道了多起当事人摆阔的新闻事件,于是,网民纷纷调侃“要与土豪做朋友”;同时,伴随“土豪诗”的兴起,如“日照香炉生紫烟,土豪能顶半边天”、“长海月明珠有泪,我给土豪捶捶背”等,“土豪”一词的使用范围被拓宽。之后,“土豪”成为媒介文本中的高频词,迅速走红网络,不仅成为网民日常交际的常用语,而且成为个别事物的代名词,例如,金色外壳的iPhone 5s被网友们戏称为“土豪金”。

“土豪”一词之所以如此流行,主要原因在于其词义与当前社会心理样态相契合。从词义来看,“土豪”原指地方上有钱有势的家族或个人,但在网络媒体所创设的平等对话平台上,网民以自身的体验对“土豪”进行重新阐释,使其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衍生出新的涵义,成为有钱但缺乏品位又好炫富这类人的代名词。①从社会心理看,一方面,“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反映了普通民众渴望财富而又仇富的心理,“土豪”一词所显示的调侃、讽刺意味,其实是网民以隐喻式的批判宣泄对现实社会不满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土豪”一词在一定社会群体中产生了角色认同之后,个体为了遵守群体规范,通过群体的暗示作用,会依附和支持群体的主流思想,这种从众的集群心理倾向使“土豪”的传播更加广泛。如今,“土豪”的指涉对象不仅泛指某一类人,也泛指某一类行为,只要实施了在他人看来属于相对高消费的行为,即被称为“土豪”。可见,“土豪”一词通过对媒介事件的高度概括,已成为一个阶层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的标识;而且,“土豪”本身虽“豪”但“土”的内涵更符合草根阶层的文化优越感,切合网民的调侃心理,从而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成为媒介热词之一。

新近流传的热词“且行且珍惜”,也是来源于一起媒介事件。2014年3月底各家媒体争相报道了知名演员文章出轨事件,3月31日,文章与其妻马伊针对此事在微博上先后作出回应。马伊微博原文为:“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网友据此句式进行了花样百出的仿拟。此后,两人的微博原文不仅在短时间内被转发超过百万条,而且衍生出各式各样的“文章道歉体”和“马伊体”。网民如此热衷于效仿“文章道歉体”和“马伊体”,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其一,当事人均属当红演艺明星。 在《南都娱乐周刊》爆出文章事件证据时网上已掀起了轩然大波,表明网民对此事高度关注;之后,当事人微博回应报道并承认此事,网民心中原有的明星偶像瞬间坍塌,基于对传统婚姻道德观的维护,大部分民众以谴责的态度看待这一事件,最终使事件得以病毒式传播,不仅引爆了国内娱乐界,还引来了《每日邮报》、《纽约每日新闻》、《好莱坞报道》等多家国外媒体的报道。并且,从新闻报道伊始,马伊对此事的态度也吸引了无数网民的极大兴趣和关注,促使形式简练且表意生动的“且行且珍惜”成为代表该事件的媒介热词。

其二,网民对此事的调侃和“刻意”讽刺的心理。网民的调侃和讽刺传达了对当事人态度的质疑,通过仿拟微博内容,网民有意淡化微博原文中的真情实意,将其转化为普适的、娱乐的情绪,并嫁接到其他事件中,甚至是日常生活琐事中,从而吸引全民的注意,形成“全民忏悔”、“全民感叹”的大众文化现象。此外,据戴维森提出的“第三人效果”理论,人们通常认为大众传播的最大效果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发生在“第三人”身上,所以受众觉得自己不太容易受到负面事件的影响,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了“全民忏悔”娱乐事件的形成。②网民以事不关己的侥幸心理对当事人进行各种调侃,从“且行且珍惜”所模仿语句来看,内容多涉及微博趣味话题,多含有取乐的成分,原文中真实的情感变成了公众娱乐的资本,其实隐含了对此事件的强烈讽刺。

从“土豪”、“且行且珍惜”的传播可见,媒介热词表面上看是一个词语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实质上是一种民间舆论形式的体现。因为每一个媒介热词都与一定的新闻事件、社会问题或公众心理相关,都反映了民众复杂的情感和诉求,折射出一种集体心理,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媒介热词的传播也反映了复杂多样、深刻的社会与文化内涵,如民情民意的朴素表达,对社会负面现象的含蓄抗争,对主流意识形态、精英文化等的无形影射,也有民众追新求异的自我娱乐与解嘲,对美好人性的赞颂与追求,在经历热词狂欢之后,民众压抑的内心得以释放。

为何当前媒介热词传播愈演愈烈?笔者认为,一是,媒介化时代信息海量增加,受关注的事件或现象、碎片化的信息浓缩为一个热词,以类似关键词的形式迅速传播,符合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受众的心理期待,贴近微时代的受众阅读习惯,也顺应当前注意力经济的潮流;二是,话语或者符号的生产总是与权力相关,在现实语境中,受权力、地位、身份等外在因素的制约,弱势群体总是处于失声状态,但在转型期社会主导价值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领域意识形态的控制开始弱化,部分话语权从精英阶层转移至普通民众身上,公民的主体意识增强,开始理性地思考现实的政治、社会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③因此,诸如“我爸是李刚”、“房姐”等媒介热词传播的背后其实是话语权的争夺,并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权力寻租的空间。④

民意是民主政治的起点和归宿,据亨廷顿提出的政治秩序公式,“社会参与的程度越高,参与的意愿越高,而参与的制度化程度越低,则政治越不稳定”;⑤热词广为传播是公民参与意识、舆论监督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社会舆情和民意的一种直接反映。在当前形势下,应完善各项体制建设,加强“官媒”互动,通过各种渠道化解社会矛盾,正确引导舆论走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通过对这些热词传播现象进行探讨,有利于了解民心民情,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引导舆论的正确走向,提升政府执政能力,创设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本文为2013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热点事件报道与城市形象塑造之关系研究――以广州本地媒体报道为例”(13Y09)阶段性成果、广东省新媒体与品牌传播创新应用重点实验室项目(2013WSYS0002)成果之一】

注释:

①吴建华 许振兴 班生:《论当前我国舆论监督新变化――基于网络热词的视角》[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③祝兴平:《转型期民谣与社会舆论评价》[J],《当代传播》,2002年第3期

④吴丹:《话语权:网络热词折射出的民意崛起》[J],《新闻世界》,2011年第5期

⑤方金友:《社会转型期网络舆情治理路径探究》[J],《学术界》,2013年第7期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