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为何?何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为何?何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培养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是解决农村教师队伍现实问题,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的有力举措。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师范院校要高度重视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的培养,承担起主要培养任务。

一、什么是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

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该类型的教师应满足如下特性:适合农村环境、农村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具有坚定的农村教育情怀、广博的知识、全面的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心理,能够胜任国家所规定的小学所有科目和内容的讲授,主动自愿投身于农村小学教育事业。

二、为什么要培养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

(一)解决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现实问题的必然要求

培养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现实问题。一方面,城镇化进程中在经济利益促使下,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大量的农村学生跟随父母进城生活和学习,造成农村地区学生数量不断减少,而国家规定要统一城乡教师编制标准,这就使得乡镇以下的农村小学(尤其是小规模小学)教师队伍遭遇“表面超编,实质缺编”的尴尬。一些地方不得不采取临时聘用代课教师的办法,以缓解燃眉之急。另一方面,目前部分农村地区的教师专业素质水平较低,不足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特别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不合理,如《中国教育报》所报道的:“音、体、美、英语、计算机等学科专任教师非常紧缺,农村师资状况堪忧。”一些农村学校往往让主科教师兼任多门课程,他们的专业能力有限,因而大多数课堂多被主科教师占用,或安排成自习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课程表形同虚设,不能满足国家开足开齐课程的要求,学生无法获得优质的素质教育,最终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

全科型教师能够担任多门课程,能很好地解决目前农村小学存在的结构性缺编问题,进而能够满足国家开齐开足课程的要求,因此推动农村小学教师向全科型方向发展成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诉求。

(二)满足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前提条件

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智慧、个性品质发展和身体发展的重要阶段,小学教育具有启蒙性、基础性和综合性特质。因此,教师应为人师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并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小学生对世间万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同时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本应该是整体化、生活化的,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一个科学、合理、全面的解释。这促使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知识素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让学生感受教师的博学多才和人格魅力。因而,农村小学生需要具备多学科知识的教师给他们带去更多的知识享受,需要全科型的教师在其求学道路上予以教育和指导。

(三)适应农村小学“小班额”教学形势的现实诉求

在城镇化大力推进的社会背景下,近年来,农村小学的生源出现了大幅萎缩,学生人数逐年减少,班容量变小,导致农村大量“小班额”小学的出现。其实,辩证来看,“小班额”也有优势,如果有适合的教师提供适合的教育教学,则能够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使农村孩子受惠。那么,这种适合的教育教学就是小班化教育教学,这种教学就应该是全科型的教育教学,合适的教师必然是全科型的教师。“小班额”的教育教学可以增加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频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加充分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全科型教师符合“小班额”教学的需要,可以承担班级的各科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他们与学生交往时间和机会多,对学生的了解更深入,更能全面地关注儿童智慧、个性、道德等品质方面的需要,实现因材施教。尤其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他们更加迫切需要全科型教师。

三、师范院校如何培养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

上个世纪的中师曾经为中国的农村教师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中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但上个世纪末我国盲目地“一刀切”地撤销、转型、升格中师,是中国教育领域的一大败笔,给中国农村基础教育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们正在和还将付出沉重的代价。今天,培养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的任务只能由师范院校来承担。那么,师范院校如何为农村小学培养全科型的教师呢?

(一)探索有效的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才培养的方向以及质量起决定性作用。从世界范围看,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等发达国家对小学教师的培养方案偏重于综合,强调小学教师应具有任教小学主干学科的能力,实行的是全科型培养模式。例如,美国主要采取“2+2”模式,即前两年是通识教育,课程中涉及的学科相当广泛,主要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个领域;后两年是教育教学知识和一学期的实习。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很大的选择空间,希望把小学教师培养成通才型人才。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我国的小学教师主要由中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承担,按招生对象不同分为三种学制:一是招收初中毕业生,直接在师范院校就读的“五年一贯制”;二是先在中师就读三年,然后通过中师阶段水平测试后进入二年专科学习的“三・二分段制”;三是直接从高中毕业生中招生培养三年制专科生。学校对招收的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和“三・二分段制”培养模式,安排综合课程,促使小学教师获得全面发展。历史可以为现代师范院校培养全科型教师提供一些借鉴。

近几年,我国一些省市对小学全科型教师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探讨,主要采用“3+1”与“3+2”两种。如重庆市要求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实行“3+1”开放性合作办学模式,“3”即大学四年有三年时间在高等学校完成全科课程学习,“1”即一年时间在地方教师研训机构指导下在基地学校见习、研习,或在定向区县农村小学实习。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现高校和地方区县的协同创新。湖南省从参加初中升学考试的考生中直接招生,实行“3+2”形式,即读三年中专,两年大专,并提出“全科培养、低龄培养、定向培养、专门培养”的要求,致力于培养合格的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为农村补充师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