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海顿《f小调钢琴变奏曲》的作品结构及演奏处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海顿《f小调钢琴变奏曲》的作品结构及演奏处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海顿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他的作品不仅继承了前辈的写作传统,还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他所创作的《f小调钢琴变奏曲》是演奏最多,最具效果的钢琴作品之一,它既保留着古典乐派创作的特点,又显示着浪漫乐派的征兆。

关键词:海顿 变奏曲 节奏 力度 触键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自幼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他的音乐旋律丰富,经常流露出纯朴开朗的乡间气息;技巧纯净而完美,充满了乐观情绪,轮廓清晰,和声丰富,旋律朴质。在钢琴作品方面,海顿写了五十二首奏鸣曲和一些其他体裁的奏鸣曲。其中《f小调钢琴变奏曲》是首经典的作品,也被列在海顿最好的钢琴曲之中。

一、海顿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品介绍

1. 海顿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1732年出生于奥地利乡村的一个车轮匠家庭。这一时期,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冲击,欧洲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得到了巨大发展。西方音乐呈现丰富多变的面貌,促成了海顿的音乐理念的形成。交响乐和室内乐的创造贯穿了海顿一生的创作生涯,他也因此被人们奉为“交响乐之父”。在钢琴曲创作方面,他共创作了五十二首奏鸣曲,和一些其他体裁的钢琴曲。海顿的音乐体现出古典主义的典型特征:稳重健康,美妙有序,音色清晰,技巧纯净而完美,也表现出他乐观幽默的性格,从容安详的内心。他的作品无时无刻不向人们宣告:这就是海顿!

2. 《f小调钢琴变奏曲》的创作背景

这首《f小调钢琴变奏曲》op.83作于1793年,海顿第二次到英国旅游期间,呈献给芭芭拉・普洛耶。普洛耶为宫中顾问官的女儿,莫扎特的学生。据说是莫扎特病故后,海顿为安慰普洛耶而作,标题下的题献为:“为了最不幸的普洛耶夫人”。

在他众多的钢琴曲中,除奏鸣曲外,《f小调钢琴变奏曲》是演奏最多,最具效果的钢琴作品之一。海顿将一些综合性的键盘技巧融合在他的这首作品中:结构特点与音色,如左右手的交替,音阶式的旋律,震音,装饰音,复杂的节奏,切分音等。作品充分表现古典时期钢琴曲的结构和技巧,作品中频繁的离调和丰富的和声预示着浪漫派的到来。《f小调钢琴变奏曲》这首作品中运用了双主题,几次拿波里和弦的运用为作品增色不少,频繁的离调在作品中也显现出来。这首f小调变奏曲情绪的对比,感情上的巧妙变化,是他其他作品中少见的。

二、《f小调钢琴变奏曲》的音乐分析

F小调钢琴变奏曲是一首典型的“交替式主题”变奏曲。整曲采用2/4拍,行板。由f小调和F大调的两个主题交替出现。这个绝妙平衡的双主题变奏曲由两个精巧的变奏及一个庞大的尾声组成。较少的变奏和这一庞大的主题在同时期的变奏曲中也是少见的。变奏与变奏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变奏中和声布局与主题保持基本一致。旋律只稍作变化,两个主题并没有密切的相关性,倒是互补的作用。(结构图示)

1.主题部分。主题由A(f小调)和B(F大调)组成。A是带展开中段的三段式。第一段共两句组成,第一句一开始同音反复的附点三十二分音符的动机是整首曲子的核心,在整曲中随处可见。随后旋律换至左手演奏,而右手所控制的中声部存在着一条半音下行的隐伏旋律,半音化的进行在尾声中也得以运用,可见作品段与段之间有着相互的联系,第一段结束在明朗的降A大调上。中段为展开性质,左手节奏仍保持不变,右手旋律稍作变化,旋律质朴优美,在中段快要结束时转回f小调。再现段和声保持不变,旋律改用一开始出现的同音反复的附点三十二分音符的音型,显示出海顿的幽默感。在25小节出现的那波利和弦也为音乐增加了丰富的色彩。主题B为二段式。第一段以明朗的F调出现,主题中七连音的运用、力度的对比饱含着海顿的热情和快乐。第二段又回到f小调,以正格终止结束整个主题。

2.变奏一。维持着和声和主要旋律线,主题A改为使用弱势音和切分音,傅聪在谈及海顿时说到:“切分音很重要,缺少了切分音的旋律,就缺少了性格―海顿的性格!”主题B的变奏运用F大调,七连音基本消失,频繁使用颤音,保持着古钢琴音色的特点。

3.变奏二。不变的仍是伴奏织体和主要和声,主题A的旋律改作使用音阶式进行,音乐更具流动性,抒情性。主题B使用三十二分音符表现了海顿音乐中的快乐。

4.尾声。这是一个庞大的尾声。这也是整曲中比较特殊的地方,具有浪漫主义的征兆。尾声共分三段组成:第一段前二十二小节是对主题的完全再现,但在最后一小节突然转至降G大调,抑制了作品的结束,转至对尾声的发展。接下来的发展段,运用了持续的主题附点三十二分音符的动机,左手的半音阶音型也来自主题A。音乐中出现了合唱的效果,力度的对比变得明显,频繁的离调是音乐变得激烈。第二阶段是发展段情绪变得激动,音乐给人一种不安的感觉,调性由降G大调转至f小调最后转至降A。密集的十九连音和二十连音表现出钢琴的华彩部分。第三阶段是对主题再现,仍持续运用附点三十二分音符音型,一连串属和弦的运用暗示着音乐即将接近尾声。力度由强到弱,逐渐安静下来,主持续音的到来告诉我们乐曲即将结束。

整首作品布局巧妙,每段的变奏和声基本保持一致。通过把简单的和声的旋律变来变去,使人感到有很多不同的意思。而有的地方和声的巧妙运用和变化,使人产生非常微妙的感觉。这也是海顿写作的伟大之处。

三、《f小调钢琴变奏曲》的演奏处理

在演奏一首钢琴作品时,从广义上来说,我们应该注意作品中所包含的技巧和音乐表现力。从狭义上来说,要演奏好一首作品应该注意作品中的节奏,力度,触键方式,踏板的运用,音色层次,分句等。海顿的《f小调钢琴奏鸣曲》属于维也纳古典时期的作品,有着属于那个时代特有的风格和演奏方式,即技巧不是特别复杂,结构规整。以下将从节奏,力度,触键方式,踏板的运用处理来详细诠释作品的演奏处理。

1.节奏

纵观全曲,作品中主用运用到的节奏有附点节奏,切分音,快速流动的七连音,二十连音,十九连音。均匀的音阶式进行的三十二分音符。莱斯曼博士曾在他的音乐美学中谈到音乐的节奏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一种延伸;另一方面是一种紧张的运动,它是由音符的上升和下降以及重音和非重音的交替效果而形成。这首作品主题A出现的附点节奏遍及整曲,因此在演奏时,要给予不同的变化,产生不同的情绪,表现海顿的个性。通过力度和重音的改变能达到我们所需要的效果。下面将以三个例子说明相同节奏如何表现不同情绪:

A、主题A开始的同音反复的附点三十二分音符动机虽标记着跳音,但根据作品的速度和整体情绪来看应弹做断奏,使作品透出一种高贵的简洁。

B、通常在弹奏附点节奏时,我们应该将重音放在长音上,但为了体现海顿幽默的性格,在演奏第十六小节时可以将重音倒置。在作品的201至203小节同样可以利用重音倒置的演奏手法,使作品在充满活力。

C、在作品的170小节至180小节,持续的附点节奏运行可以通过力度的变化避免重复的厌倦感。

多连音也是作品中的主要节奏型。在演奏时主题B中出现的七连音弹奏是不需逐个强调的,快速的流动和高峰音的稍稍强调更为重要。他的音高成弧线形,因此在演奏时要随音高的走向有稍稍的渐强渐弱。整曲中没有太多的复杂节奏型,对于有一定技巧的演奏者来说是较好驾驭的。

2.力度

演奏一首作品之前,我们应该仔细查看整首作品处于怎样的一个力度范围之内,再根据这个范围设计作品的力度布局。在海顿作品的手稿中,很少标明力度记号,即使有,也只在p-f之间。因此,在现代钢琴上演奏海顿的作品,最大的音量也仅仅相当于mf,最轻的音量,则应相当于ppp。而《f小调变奏曲》处于海顿中晚期作品,作品中以有浪漫主义的征兆,所以整曲的力度应该保持在pp-ff的范围内。对一个作品的力度设计包括:整篇的设计,乐段的设计,乐句的设计,甚至每个音的设计,演奏者在演奏时要让所有音都充满生命力,富有表情。在对每个音的力度设计以一开始相同的三个同样音高的音为例:弹奏是要给予每个音不同的力度,根据小节重音来看,三个音中最后一个音应该最强,而附点后的音要弹得最弱,对乐句的处理要考虑整句的音乐走向,和前后句的连接。主题A的第一句经历了mp-cresc.-f-p的过程,旋律的走向呈弧线形,具有歌唱性。因此在弹奏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耳朵辨别,将每个音符如同珍珠项链上的每颗珍珠精密,而有是一串统一的整体。作品的7至10小节谱 强后的突弱一定要做得对比明显,这样才能体现海顿的幽默感。变奏二的主题改为音阶式进行,旋律的力度走向要根据音高来定,上行时渐强,下行时渐弱。而无论是渐强还是渐弱都要做到力度保持均匀。在尾声的第二个阶段(168至193小节)是本曲力度变化最丰富,幅度最大,最不安定的段落。在这一阶段中包含了整首作品最弱的力度和最强的力度。168、169小节和170、171小节的旋律相同,但分别由右手和左手演奏旋律,在力度上要形成对比,是音响效果更丰富。前两小节应弱奏,后两小节强奏。cresc.的出现意味着先要弱下来才能强上去。作为伴奏织体力度的处理,应该根据旋律的力度走向来定。一般来说,旋律强伴奏就应相应的强,旋律弱伴奏就应相应的弱。作为特殊的和声,在演奏时要通过力度的变化表现他的色彩。钢琴家傅聪曾提到:“要使人注意到和声的变化,要有非常微妙的感觉,有时要轻一点才能使人知道,有时则要响一点。”这首作品中比较特殊的和声就是多次出现的那波里和弦,在演奏时要稍稍强调一些,来突出它的色彩。

3.触键方式

古典主义类型的键盘演奏的主要特点是:手指运动精巧、准确,声音轻盈而透明,“绚丽的”色调变化,对织体的精雕细镂,速度、节奏均衡,线条重于色彩;小的手指技巧(“有如珍珠落盘”)重于大的手指技巧。“是音乐作品中的所有地方,每个最小的组成部分,都及至清晰。”这就是古典音乐家在演奏艺术中的追求。演奏海顿的作品也是如此。总的来说,触键方式原则如下:①.以敏感的指尖,尤其是最靠前的第一关节,作为触键的主要部位;②.当音发出声响的瞬间手指马上要放松,是声音变得透亮;③.手掌与键盘尽可能的保持密切的联系;④.手腕、手掌应柔顺的随手指位置的转变而移动;⑤.富有弹性的快速音群与优美歌唱的旋律是主要的音色对比。前者触键应快而有颗粒感,后者贴键柔软触键并尽可能地将每个音连在一起;⑥.重视乐句的构成。根据乐句的呼吸与性格决定使用连奏还是断奏,要分清上抬的弱拍起,与下沉的强拍起。这两种起拍的节奏特征对全曲节奏型态有极大的影响。这首作品是弱起小节,情绪属于比较庄严的。因此,在开始演奏时一定要小心翼翼的触键,运用指尖慢慢落下,弹出透亮的声音。无论在演奏什么作品时,一开始出现的音一定要好好考虑,它将为我们后面所弹奏的有个准确的定义。在变奏一中,右手的旋律为弱拍起的十六分音符,谱面上标记为既有连线又有跳音。所以在弹奏时根据作品的情绪应该弹奏为non legato。演奏者应该运用指尖的断奏。从83至97小节出现了频繁的颤音,这也是本曲中的技术难点。在谈到颤音的演奏时,著名钢琴演奏家吉泽金提出了自己的好方法:“让学生竖起耳朵,极其严格地控制颤音中两个音的均匀,避免其中的一个音出现的过快或过慢。在用两指弹奏颤音尾音时,手的其他部位都不需要运动,只需手指本身运动”,在弹奏颤音时手指不要离开琴键,当手指出于自然的弯曲状态时,指尖的感觉神经起着重要作用。稍稍的渐强。当练好颤音后,我们应当将颤音也弹得有旋律感,如89至91小节左手的长颤音应该做稍稍的渐强。变奏二的主题为流动的音阶式旋律,具有歌唱性。弹奏时,要根据旋律的走向,运用手腕带动手指,将手指尽量贴键,弹出连贯的旋律。尾声处多次出现的和弦,要运用手腕跳音,手指将琴键抓牢,弹出果断而坚定的效果。

4.踏板的运用

海顿的键盘作品基本上是为古钢琴而作。由于古钢琴依靠多排键盘或者“音栓”来改变音色、音区、音量,不具备现代钢琴的开放制音器这样的装置,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不标有使用延音踏板的标记。但这不等于在他们的演奏中不使用延音踏板。使用踏板的原则为:①.在速度不快的乐曲中,为了增强共鸣,加强乐句的连贯与和声的丰富,可使用延音踏板。《f小调钢琴变奏曲》速度为andante,可以根据和声踩1/2踏板,使音响效果不至于单薄;②.踏板主要用于长音上。如:25小节的拿波里和弦。尾声中第二阶段的激烈情绪通过踏板的运用增强声音的厚实感;③.踏板的运用一定要保持旋律的清晰和干净。如:变奏二处音过于密集,最好不是使用踏板。在和声转换的地方演奏者一定要通过自己敏锐的听觉将踏板换干净;④.延音踏板不要踩得过深,要与不用踏板的部分产生良好的衔接;⑤.踏板具有调节音色的作用。在一些长音上为了不使音色过于干涩,可以用延音踏板来润色,使音色饱满;⑥.在作品力度很弱的地方可以使用弱音踏板。如:乐曲结尾处223至228小节,逐渐安静下来,可以使用弱音踏板。因为弱音踏板是现代钢琴上遗留下来的唯一“音栓”。

通过对《f小调钢琴变奏曲》曲式结构的详尽分析,我们已能领略海顿钢琴作品的独特风格和演奏方式。根据古典时期钢琴的特点,应该运用相对的技巧模仿那个时代古钢琴的发声特点。而要弹好一首作品,首先要对作品的结构、和声进行分析,在相同的段落或句子做不同的处理,为我们很好的掌握作品的演奏结构做准备。对作品的每一个乐段,每一个乐句甚至每一个音的设计都是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很好的把握海顿作品的风格和演奏特色。

参考文献:

1、 卡尔・莱默尔 瓦尔特・吉泽金《现代钢琴演奏技巧》,第81页,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版

2、 赵晓生 《钢琴演奏之道》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版

3、 [俄]根纳季・齐平 董茉莉 焦东建译《演奏者与技术》,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版

4、 卡尔・莱默尔 瓦尔特・吉泽金著 姜丹译 《现代钢琴演奏技巧》,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版

5、 傅敏编 《傅聪:忘七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版

6、 哈罗尔德・C.勋伯格 著 《伟大作曲家的生活》,三联书店,2007版

7、 熊旭 周扬《从海顿、莫扎特看钢琴演奏中的古典主义风格》,《艺术教育》2006年第6期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