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四川北川重要的民俗遗存――傩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四川北川重要的民俗遗存――傩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国四川北川众多村社的傩戏,演出正戏前必有傩仪与傩舞。傩舞较傩戏历史更为悠久,它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这是一种与神交流的动作语言。北川傩舞与原始信仰对天、地、祖先的崇拜分不开,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文化遗存,它证明着北川羌、汉傩文化保持了更原始、更古老的面貌,同时也就显得更为稀有和珍贵。

关键词:傩舞;民俗遗存;祭祀

一、傩舞的表演形式

北川傩舞有独舞、双人舞、群舞、锣鼓伴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在不同的地方,其表演的风格也各异,既有场面变化复杂、表演细致严谨、生活气息浓厚、舞姿优美动人的“文傩”流派,又有气势威武磅礴、情绪奔放开朗、节奏强烈明快、动作刚劲有力的“武傩”流派;傩舞表演时一般都佩戴某个角色的面具,其中有神话形象,也有世俗人物与历史人物,由此构成庞大的傩神谱系。表演傩舞的组织称为“傩班”,成员一般八至十余人,有着严格的班规;傩舞往往在傩仪仪式过程的高潮部分与节目表演阶段出现,傩舞的节目丰富,兼具祭祀和娱乐的双重功效。傩舞送福迎祥,娱神娱人,联络族众,和谐邻里。民间将傩舞、傩仪与戏曲演出、灯彩游艺、民俗礼仪等结合起来,纵情欢愉,宣泄情感,满足了广大群众对美好未来的企盼。

羌人的山神会,有的村子又称为祭山会、塔子会,是一年一度以村寨为单位集体祭祀山神的大典。山神会的有些内容就包括了傩舞的基本特征。祭典在塔子神周围进行,端公戴着猴头帽或羊角帽,帽上缀九颗小海贝,帽前挂着有獠牙的狰狞的神魔头像,腰佩法刀,手执羊皮鼓和响盘,拄人头形桃木手杖,走在队伍最前面,众徒弟随后。一人扛着系有五彩飘带的杉树枝,上有五个、七个或九个小枝,羌人称之为“实卓”,即祭神还愿的标志物,所有参会人员,排成长队尾随其后,在锣、鼓、钹、手鼓、手铃、笛、唢呐等乐器演奏的一片乐曲声中,缓步进入会场。一系列仪式后由端公表演求青稞种子。青稞是羌人古老传统作物之一,与荞麦同被视为谷神的象征,若能当场求得青稞种子,则预示来年庄稼丰收。此时端公边唱边舞,反复吟唱(大意):

青稞神是羌人的衣食神,

青稞种是羌人的命根子。

今天全寨人在此立杉竿还愿,

请神给我们寨子青稞神种。

……

这时端公越唱越快,越舞越疾,突然猛地一跳,即见空中一团青稞种向他飞来,他立刻用羊皮鼓接住,这种舞蹈虽然近似于魔术,却颇能满足羌民渴望丰收的愿望。据传以前评判端公本领的大小,就是看他能否请来青稞种子。

这种山神会傩舞情节简单,却寓意很深,表演形式活泼多样,各具特色,舞蹈时多以锣鼓伴奏,配合身段表演,节奏欢快,动作性强;舞蹈动作虽然原始、简单,但舞蹈语言却非常明确,具有爽朗明快、粗犷有力的鲜明特点与东方古典雕塑艺术的自然美。

二、原始傩舞

原始傩舞已极其罕见,它是民俗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舞蹈的活化石。四川北川汉、羌民族间保留着的傩舞这一民间舞蹈形式,如今已成为北川旅游的一个重要“看点”,深受游客喜爱。

我国的原始信仰认为,疾病、灾难都是由某种精灵、鬼物作祟,是可以通过巫术与身体力行将其驱赶、消灭的。当时的物质条件决定了驱疫的武器只能是棍棒、石块,充其量对它们施加了巫术而已。如,汉代的宫廷大傩,仍旧保持着原始的色彩,《后汉书.礼仪志》所说的“扬戈执盾”与“殴方良”,即指要不断地念着咒语,对危害人的邪鬼进行恐吓。后来驱鬼逐疫被固定化、仪式化了。传说时代的葛天氏三人执牛尾而舞以及女巫所作商羊舞,都与原始信仰有关。进入封建社会后,统治者又从古巫那里接过这种自然崇拜和祖神崇拜传统,定为宗庙、社稷祭祀的大礼,除了王室定期举行天地、社稷之祭祀外,还要为群姓立社。民间的社祭,没有皇室宫廷那么繁缛的仪礼,却保存了更多的原始信仰的信息。北川傩舞包含了多种文化事象,如,傩庙装饰、宅院驱邪、傩服求子、傩饭禳灾、傩名辟疫、傩舞祝寿、傩事禁忌、方相送丧等等复杂内容。

三、傩舞的“奏朝”

“奏朝”是北川傩舞非常重要的一个舞蹈形式。“奏朝”是因当地羌民遭受重大灾难,如首领死亡、战争、瘟疫、严重地震、干旱、洪涝、风、雹、虫、兽等天灾人祸,众多端公聚集一起,集体向天神报告灾情,并祈求天神帮助逐鬼祛疫、消灾免祸而举行的仪式。其主要法事为还大愿、冲傩神、踩罡布诀、禳灾星、逐疫鬼瘟神等。举行“奏朝”仪式时,由一个德高望重的端公领头,称为“掌坛师”,其余端公人众由他支派。众端公均戴各种凶恶形状的面具,戴羊头或猴头帽,反穿羊皮衣,手执羊皮鼓、羊皮褂、桃木手杖等法器。仪式一般于深夜在石塔边、神林旁的草坪上举行。是夜,篝火熊熊,全寨男人随端公入场参拜神灵后就在一旁观看,妇女和小孩只能在场观。“掌坛师”通白神祗,杀羊宰牛祭祀,众端公齐声演唱消灾免难的经文,接着由端公九人在“掌坛师”统一指挥下,“踏八卦”、“踩九州”(傩舞),即所谓“踏卦禳星”。参与的端公要一边模拟猴、熊的姿势舞蹈,一边高声演唱歌词,同时还要按照规定的位置,毫无差错地交换和穿插,手上要不断挽诀,最后,由端公表演“踩刀杆”、“穿红铧铁”和“打叉”等惊险节目。其中,“踩刀杆”是用几十把大弯刀把利刃向上一一绑在木杆上,呈两架梯状,表演者光着脚一步步踩着刀刃登上刀杆,又翻身从另一架刀杆上踩着利刃退下来;“穿红铧铁”是把铧铁烧得通红,表演者光脚把红铧铁当鞋穿在脚上,还要长时间在场内舞蹈;“打叉”是用人作靶子,人被缚在一张木板上,表演者远远将几柄锋利的铁叉飞钉在人身后的木板上。这些动作都要求绝不能伤着人。在舞蹈表演中使仪式进入高潮,气氛热烈,紧张至极。

“奏朝”实际是傩舞中的“驱傩”,原本是一种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古代祈福禳灾仪式,历经漫长岁月,不断改革、创新,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广受赞誉的民间舞蹈。它是北川傩舞中一种非常古老的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也是北川乡傩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有着非常久远的传承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四、庙会和扫寨中的傩舞

为更全面地了解北川傩舞,我们还有必要介绍北川庙会和扫寨习俗中傩舞的一些基本情况。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二日,在北川一些庙会上,在众多严肃仪式之外,有一项游艺式的活动,即放出一些活猪来,让与会者用木棒、石块追逐围击,边打边大声呼喊,观者也大声吆喝,直至把猪打死。这是一种古老的风俗,是傩舞对原始狩猎生活方式的一种复制和模拟。每逢春节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坝底等一些地方举行祭神扫寨活动,俗称“祈神会”或“棒棒会”,届时许多端公聚集于此,皆全身披挂,配之以乐队、仪仗队,还要组织两班祭祀表演队伍,两班神童以烟火为号,在端公的引导下同时进庙祭神、扫殿、还愿,所到庙宇、院落,端公作驱祛法事,边唱经文边舞蹈,神童队便两路纵队,两人一伍,合着端公吟唱与音乐节奏,用短棍端部相击,打击出哗哗之声,边击边舞。另外,当地的花灯,亦属与古代宗教驱疫扫寨有关的傩舞性质的民俗活动。正月初一至初五演出,表演者由一人扮演天门土地神,化妆成白发白须老人,七人扮演天神的七个女儿,化妆成美丽娇好、飘飘欲仙的古代美女,均着古典民族服饰,每人手持一盏五彩灯笼,在端公的带领下,到各大小庙宇扫殿、祭神,所到之处,均要在音乐伴奏下表演《天仙女下凡》等舞蹈。数百年的文化演练,至今仍在北川的许多地方流布,实乃幸事。

北川傩舞现存数百种面具,有驱疫神祗、民间俗神、道释神仙、传奇英雄、精怪动物、世俗人物等百余种角色,面具造型浑厚,色彩古朴亮丽,文化符号隐秘。“跳傩”音乐丰富,有清锣鼓、鼓吹乐、吹打乐、丝竹乐等伴奏乐队,民乐俚曲,融合一体,共同构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北川傩文化。北川傩舞,演出灵活,不受场地限制,不论厅堂、舞台、广场、禾坪均可,艺人头扎布巾,脸戴面具,身穿彩衣,手持道具,合着音乐,应着节拍,霍然起舞。演出时“手脚弯钩身段圆”是傩舞动作的基本规律,依照这一规律,配以不同情绪的音响节奏,可以刻划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

北川傩舞迄今,世代相传,历经唐、宋、元、明、清,久盛不衰,它由纯祭祀性的舞蹈逐渐变成含娱人成分的民间舞蹈,并进而向戏剧方向发展,对四川戏剧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脸谱成为一项专门的艺术有它的重要贡献。

由于地理环境与历史国属的原因,在民俗文化的繁衍传承中,形成了北川多源头文化交融并存的形态背景,其中巴蜀文化对北川民间傩舞艺术的影响最为深远。以祭祀天地山川、日月星辰而娱神、娱人的北川傩舞深刻地展示了北川丰富绚烂的民俗民间文化,这种乐舞伴生的民俗活动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非常值得深入研究,使之得以更好地传承与保护。行文匆匆,到此打住。

参考文献:

[1]梦非.《人文羌地》,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2]杨永忠.《北川羌族原始遗俗拾萃》《北川羌

族》《北川羌族编委会》2000年10月第1版

[3]张翔里.《天籁之音――羌族多声部民歌》《全国第二届

禹羌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四

川省社科院禹羌文化研究所编,2007年7月第1版

[4]王兆乾.《楚人祝国的祭仪》《文艺研究》,1990年6期

[5]陈圣燕.《民间立场到地方性知识--江西傩舞研究回

顾》《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