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语言因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语言因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教学中语言因素”其内容是很丰富的,这里就几个主要方面发表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正音辨字。正音、辨字的工作,必须在词的单位上进行,避免从一个个单独的字来着眼。例如“行动”“行为”的“行”与“银行”“行列”的“行”,“会场”“开会”的“会”与“会计”的“会”……这一类的读音,必须指出来,以纠正同学说话时念错音的毛病。其次谈辨字。汉字中有许多容易笔误和混淆的字,例如“恭敬”“羡慕”“增添”的“恭”“慕”“添”(由忝构成),下面是“心”的变形,与“暴露”“泰然”的“暴”“泰”下面不同;“精神”“祖先”“重视”的“神”“祖”“视”从“示”,与“最初”“被动”的“初”“被”从“衣”不同;“满足”的“满”右下方往往写成“雨”,“欢迎”的“迎”中间往往写成“卯”……像这一类容易笔误和混淆的字,教师要有足够的估计,在教学中向学生指出来,有的可以加以简要浅显的说明,使学生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在写作中才能逐渐减少错别字。

二.词的意义和用法。斯大林同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一书中指示我们,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任何语言都是不可想象的”,这说明了词汇与语言的密切关系。解释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基本内容。

如何解释词语,方法很多,这里只谈几项主要的原则。第一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教者要紧密结合课本,将同学应该理解的、应该掌握的和应该分清的词语,毫无遗漏地加以简要通俗而又正确的解释。应该掌握的还要多举例句说明它的用法。如同义词训练,有很多词语意思相同或相近,但用的时候区别却很大。这一类词比较难掌握,解释同义词应该说明词性。例如“专长”和“擅长”,意思相同,如果不说明词性,光是解词义,学生就很可能写出“他专长数理”这样的句子。解释同义词还应该说明词义的褒贬。例如“爱好”和“嗜好”,“赞成”和“附和”,意思相同,但前面几个都是褒义的,后面都是贬义的。第二是连类并举的原则。有很多通用的词,不一定每一个都能在课文中读到,这就不妨用连类并举的方法来丰富学生的词语,以便更快地发展他们的语言。例如讲到“悦耳”“攀谈”“健谈”,就可以顺例举出“悦目”“交谈”“健忘”;讲到“纲领”“附和”“迟疑”“坚定”“根究”“神往”“从容”,就可以举出“提纲挈领”“随声附和”“迟疑不决”“坚定不移”“寻根问底”“心驰神往”“从容不迫”等成语。这工作要适可而止,不能扯得太远,否则会使学生眼花缭乱。对低年级学生,这一工作不太适宜,必须在学生有一定词语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第三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精妙的词语必须讲清,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内容并体会用词之妙,从而使自己的语言趋于更精密、更精确、更形象、更生动。例如:“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走了……”,如果教师把“掏了半天”、“抖抖的”、“按了两下”、“抢过”、“扯下”、“塞与”等熟悉的词语讲清,如果教师再让学生模仿这样句式,连续运用动词,造出新的内容的句子,使学生既认清了人物形象,又练习了语言表达。

三.修辞。目前我们还没有修辞专课,只有结合讲解课文来给学生以修辞知识,使学生从一点一滴的积累上逐渐丰富这一知识。其实,仅仅如此不够的,还应当加大修辞训练的力度,让学生练字练句,锤练语言,使语言具有形象性,画面感。而学生作文语言干瘪,没有色彩,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会运用修辞,不知道用修辞。“他来了”这一句,如果要演“来”这一个动作,怎么演?必定要设置情境,将“来”的情形通过修辞传达出来,这样才能搬上银幕。“从此,村道上,人们每天都看见吴吉昌在艰难地扫地。……如今,这些已经长高了……”将这一段文字与课文第一部分第六段作比较,比较什么?现抄录原文中的句子,一看便明白了,“从此,树影斑驳的村道上,人们每天都看见吴吉昌弯着残废的手,拖着打伤的腿,艰难地跪在地上扫地。……如今,这些树已有碗口粗了。……”原文用动词排比句,用比喻句,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给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

因此,从小学起,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进行修辞练习,具体可通过修辞句来进行实施,譬如造比喻句,造拟人句,造对偶句等等,不要局限一种训练形式,即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有效地进行修辞训练,既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可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它可以使你不断地向语言修养的高级阶段迈进。

四.篇章层次。任何一篇好文章,首先必须具备丰富而又正确的内容,相应地表现方法上起码要求条理清楚,全文连贯。

所谓条理清楚,就是把材料组织、安排得很有层次。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客观事物是有条理的,反映在思想里是思想的条理,反映在文章里便是文章的条理。所以,文章的条理,是以客观事物的条理和思想条理为基础的。研究客观事物,掌握住客观事物的条理,从而训练自己的思想有条理,是把文章写得有条理的根本方法。反过来,阅读一些好文章,分析并理解它的层次结构,又可发展自己逻辑思维能力,训练自己的思想有条理。

所以,语文教学中分析作品的篇章层次对学生很有好处,可以发展他们逻辑思维的能力,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首先是必须细致、深入地钻研教材,掌握反映文章中的客观事物的时间线索和空间线索,掌握作者对客观事物分析推理的层次和依据,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只是从作品的形式上着眼,就容易分析错误。而错误的分析,对学生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其次是要根据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进行。例如一首短诗,一个短剧就大可不必分析它的篇章层次,对低年级学生可以分析得细致些,对高年级学生,就不妨简约些。一篇小说如果分析了它的情节,就不必再去分析它的层次。最后要保持作品的完整。分析的时候,切忌罗嗦、琐碎地讲述,分析过后,应该综合起来说明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前后逻辑的发展,才能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认识。如果光是分析而不综合,就好像给学生看一幅幅静静的画片,在学生脑子里不能形成完整的印象,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作用不会很大的。

五.朗读和默读。从目前语文教学情况来看,年级越高,这个工作做得越不好。这首先是思想上不够重视,而且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认为朗读只是一种教学手段,通过朗读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大意;有的认为主要是把课文内容讲清楚,朗读不朗读没有多大关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就存在不少缺点:教师很少练习,范读时候音不准,语调不够流畅,不能充分传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有的加字、掉字或者读错字,没有抑扬顿挫,甚至结结巴巴,就连语言本身的语言美也破坏了。因为思想上重视不够,于是对学生要求也就不严,在课堂朗读的机会不多,学生朗读后纠正字音和句读的工作也做得不够。又因为认识欠正确,于是对学生的错误认识(例如“朗读浪费时间”、“朗读是读死书”等)不能及时加以纠正,影响所及,学生就很少在课外自动地朗读语文。其实这种偏向是亟须纠正的!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是很重大的,好的朗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可以使学生受到极大的感染,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说话和运用词语的技巧,更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的声音美与节奏美,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语文教学,不但要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也要培养并发展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听话能力,而优美的朗读,就是达到后两个目的最好方式,经常注意朗读训练,可以丰富并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在这基础上,又可进而丰富并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俗语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何况我们现在的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距离很小,我们又是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对学生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并提高,就会有更大的效果。

所以,朗读本身就具有独特的目的,我们不应把它看作只是一种手段,更不应该看作是“浪费时间”。当然,朗读的要求和方式,应该随着班级与课文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低年级学生,要求应该低些,能咬准字音、弄清句读、辨别声调就行。在这基础上慢慢提高,能掌握逻辑的重音,传达作品的思想感情。长篇作品,可以挑选精练的章节或者重要的章节朗读,短的作品就不妨全部朗读。

目前,语文教学中语言因素的被忽视,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现象,我们应该从思想上重视这一工作。当然,要把这一工作做好,必须发挥集体力量和群众智慧,在教学实践中了解学生水平,结合教材内容,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陈国祥,教师,现居江苏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