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导”字上下功夫在“读”字上给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了真正扭转语文课堂教学串讲串问、偏重内容分析、忽视语言文字训练的倾向,我们进行语文“导读法”的实践,把学生的读书活动放在首位。“教师致力于导,学生循导学读”。课堂腾出足够时间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吸收,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效益。
1、把握“导”的重点。阅读教学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从练的内容看,字词句段篇到听说读写都要考虑到。但落实到一堂课,“读”作为主要活动,“导”便是关键。如果面面俱到,什么都要导,必然挤掉学生宝贵的读书时间,使主体作用不突出。因此课堂的“导”必须“导”在重点处,“导”在难点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必须切实把握课文的重难点。如《爬山虎的脚》一课,重点段是第三意义段,着重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特点。重点词句如“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触着”、“变成”、“巴住”等,这些词句都是课文中“导”的重点。只有教师把握了重点,才能做到“精讲”、“善导”,导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这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我之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讲明之。”什么地方“讲”,什么地方“导”,叶老说得十分精辟。
2、选择“导”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抵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导的目的在于学生的读。读不应是学生机械反复盲目地读,而是老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多方设法,选择正确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如《再见了,亲人》第一自然段中“送打糕”这个典型事例的导读,怎么样引导学生从事例的内容体会思想呢?老师采用了抓住重点词句、启发边读边想象的方法进行引导:(1)默读事例,画出重点词句;(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雪中送炭”在文中的意思;(3)边读边想象朝鲜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打糕的情景;(4)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的情景;(5)吟读重点词句,加深内心体验,体会朝鲜大娘不怕牺牲的精神。通过指导学生读、想、说,使静态的书面语言“活化”起来,在头脑中留下鲜明的表象,使学生真正透过内容体会到了思想,达到导读的目的。
3、设计“导”的过程。学生读懂课文离不开老师的导,即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经历了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的读书训练过程。在训练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读的能力都得到锻炼,逐渐达到“会读”。因此,教师的导不是单纯为导而导,而是要有目的地精心设计“导”的过程,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在读书训练中提高能力。如《难忘的一课》的导读,作者参观学校小礼堂,听老师说“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台海老师的话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老师设计如下的指导过程:(1)理解什么是“伟人”;(2)为什么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他们的目的是什么;(3)朗读比较句子,体会感情。A: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的伟人。B: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学生朗读比较,从重点词体会台海人民在光复后当家作主的自豪感。如此“导”的过程,即是学生认知的过程,又是能力提高的过程。有了“导”的过程,才有“读”的效果。
二、在“读”字上给方法
1、“导”中授法。“导读”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己读书。这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读书训练,把读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读书实践中去,逐渐转化为能力。因此在读书训练中,老师要有意识地进行读书方法的示范,读书规律的揭示,做到以“导”示法,“导”中授法,逐步培养学生“会读”。如《再见了,亲人》第一自然段中重点词语“雪中送炭”的理解过程,老师采用了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引导:(1)先让学生说说“雪中送炭”的意思;(2)联系上下文想想“雪中”在文中指的是什么,“炭”指的是什么;(3)再想想当时如果没有“送炭”将会怎么样;(4)联系上下文说说“雪中送炭”的结果怎样;(5)运用“雪中送炭”说一句话。这样,学生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懂得联系上下文、展开联想、对词语进行揣摩的读书方法。
2、读中悟法。课堂教学根据阅读进程的发展和需要,我们通常引用了多种多样读的方式,但各种方式的运用都有不同的目的和适用范围。老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读。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领悟“读”的方法,达到自己能有效地读书。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最后三个自然段是课文感情最浓烈的语段,采用什么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老师选用了两种引读的方式进行引导。(1)创设情景,激感。出示幻灯图,放火车启动的声音,然后深情地描述:“列车缓缓地开动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刻到了……(2)分步引读,体会感情。老师提示:此时此刻,志愿军呼喊着什么?生接读: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老师又提示:今朝一分别,何时再相见,志愿军此时唯一的心愿是什么?生又接着读:列车呀,请慢点儿开……,老师再提示:列车飞奔而去,可志愿军心里仍然在呼唤着什么?生再接着读:再见了,亲人!……这样,创设情境,提示引读,引导学生深刻地体验人物思想感情,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情境中读,在情境中体验,这就是一种读书的好方法。
3、练中得法。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导读的过程中,老师要根据训练要求,立足于读书训练的全过程,促进理解力和表达能力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中得到学习语文的方法和规律。如《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在感知这一棵葫芦长得很美的基础上,设计了“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的练习:细长的(
)可爱的(
)绿色的(
)雪白的(
)。先让学生从自然段中找出这棵葫芦的四个部分:藤、叶、花、小葫芦。接着根据各部分的特点,分别填入括号里进行了词语的搭配,然后再让学生读读词语的搭配。安排这个训练不仅使学生理解课文描写的这棵葫芦四个部分的特点,形象地感受这葫芦长得很美了,还让学生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懂得词语的搭配规律。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呈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