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冬小麦栽培管理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冬小麦栽培管理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介绍安徽淮河以北地区冬小麦栽培管理技术,包括整地、选种、播种、水肥管理及病虫草害防控等方面内容,以为冬小麦的栽培管理提供指导。

关键词 冬小麦;栽培技术;淮河以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019-02冬小麦的合理栽培管理是获得高产的关键,各个地区生产和生态条件各异,所适用的具体栽培技术措施不尽相同,各有特点[1-2]。为保证冬小麦年年持续高产,在栽培管理中需特别注意诸如整地质量、品种选择、播种质量、水肥运筹及病虫草害防控等方面的问题,把握关键,从而为小麦高产奠定基础。

1 提高整地质量

多年种植经验表明,播后未进行镇压,旋耕未进行耙压,土壤耕层虚松,土壤失水较快,影响根系生长,不易形成壮苗;播后进行适当镇压或耕翻后耙压,麦苗生长较好,受旱偏轻。因此,耕后耙压和播种后镇压是苗齐、苗壮的重要保障[3]。

播前进行整地可以提高麦田耕层的深厚,使土壤的肥、水、气、热协调发展,土壤的保水、保肥力增强;且地面平整,适于小麦精量播种,为全苗、壮苗及方便田间灌排创造条件。最好是3年少免耕后,进行1次深翻,同时与耙压、镇压等措施结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整地质量。

1.1 少免耕

一次深耕效果可以维持几年,因而冬小麦生产中不需要年年深耕,应采取少免耕的方式,包括浅耕或旋耕等,2~3年少免耕后深耕1次为宜[4]。

1.2 深耕

耕翻具有很多优点,如将作物秸秆、有机肥、杂草和病虫有机体翻埋到土壤中,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孔隙度,促进养分释放。并将化肥深施,提高肥效和肥料利用率。可破除连续多年旋耕和机械收割辗轧形成的坚实的犁底层。犁底层过浅影响根系下扎,阻碍降水和灌溉水的下渗,会导致小麦根系生长受限,抗倒性差,还导致肥料流失加重。因此,有必要每3~4年进行1次深耕。

1.3 耙耢、镇压

为使土壤细碎,田面平整,冬小麦种植要进行耙耢,使田间土壤达到上松下实,提高土壤的抗旱保墒能力,在播种后并进行及时镇压[5]。

多年来,安徽淮北麦区连年旋耕,土壤耕层较浅,麦田表层疏松,水肥停留在表层,根系无法扎深,生长不良,不利于从深层土壤吸收水分,抗旱、抗涝及抗倒能力普遍下降。同时,易于水土流失,降低肥效,污染环境。为解决这些问题,要切实提高麦田整地质量。

2 科学进行品种选择

冬小麦种植要选择通过审定的优良品种,同时保证品种与当地的土壤、气候、肥力状况、种植制度、目标产量和主要病虫害等相适宜。

前些年安徽淮北地区常选用偏春性品种,由于农民急于外出务工,种植时间偏早,又遇暖冬,经常出现冬前发育过快,麦苗过旺,在冬季或早春部分品种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造成产量损失。为此,近几年该地区开始选用半冬性或春性弱的品种[6-7]。

据土壤生产水平不同,在土壤耕层较厚、地力水平较高的旱地,应用抗旱耐肥品种;在干旱贫瘠的地块应用抗旱耐瘠品种;而在肥水条件好的高产田,应用丰产潜力大的抗倒、耐肥品种。同时,要注意品种的综合抗逆性要好。总之,宜根据生产条件的变化和产量潜力的提高,适时更换新品种。

3 提高播种质量

不论何种作物,若要获得高产,首先要保证出苗整齐、均匀、壮实,而要达到出苗标准,就必须提高播种质量,做到“三适播种”,一播全苗。

3.1 适墒播种

为使小麦一播全苗,保证种子根和次生根及时长出,促进根系下扎,提高抗旱、抗涝和抗倒伏能力,在土壤墒情适宜时进行小麦播种,易于培育壮苗。小麦播种时的适墒标准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5%~80%,即取一把土,用手能抓实,齐胸丢下,能碎。播前墒情不足时要提前浇水造墒。

3.2 适期播种

为保证冬小麦既能培育冬前壮苗,又能安全越冬,要准确掌握播种期,在安徽淮北地区,半冬性品种播种期一般在10月中旬,偏春性品种可在10月下旬及11月初播种。具体的播种期可根据当地的土壤肥力水平、气象条件、病虫害等进行综合确定,主要原则是保证小麦能安全越冬。

3.3 适量播种

一般根据品种特性,包括分蘖力、适宜的单位面积穗数、分蘖成穗率、土壤肥力和播种期进行确定。成穗率高、分蘖力强的品种,若播种较早,田间土壤肥力较高,播种量宜少,反之宜多。淮北地区基本苗多为225万~255万株/hm2。有时也要根据天气形势进行调整,例如2010年冬季干旱,分蘖少,播种量大的基本苗多,群体较大,产量高;播量小的基本苗少,群体过小,产量低;2011年部分农民仍然依据2010年经验,加大播量,结果冬前雨水足,温度又偏高,播量大的田块群体过大,有的苗期出现倒伏,冬后群体会更大,倒伏也会更重,产量必然会降低。

4 完善水肥管理

4.1 灌冬水与春水

冬灌是冬小麦增产的有效措施之一。要根据温度和田间小麦的长势等进行冬灌,一般日均温3 ℃左右最佳。气温过低,进行灌水,土壤容易发生冻结,水分不能下渗,导致麦苗表面结冰,受冻死亡;气温过高,进行灌水,田间水分蒸发量大,不能达到灌水增墒的目的,还会导致麦苗徒长,后期易发生冻害。

旺苗一般不缺水肥,不必冬灌。弱苗,尤其是单根独苗也不宜冬灌,以防止淤苗、凌台、受冻伤害麦苗,甚至死苗。冬灌水量不可过大,以免地面积水或遇低温而形成冰壳,致植株地上部受冻,并最终导致减产。灌水后要及早进行划锄,以提高地温,利于根系发育及分蘖生长,培育壮苗。

为提高冬小麦的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浇好春季第一水非常关键。对墒情较差的麦田及苗弱或基本苗数少的麦田,春季第一水在起身期进行浇灌;对墒情较好及壮苗麦田在起身后至拔节前浇水。

4.2 肥料施用

提倡化肥深施,用施肥机械或人工拉耧播肥,不要表层撒施;对群体偏大的高产麦田要控制肥料的用量,一般在浇水前追施尿素,用量为300~375 kg/hm2。

5 加强病虫草害综合防控

与植保部门联系,加强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麦蚜、红蜘蛛、吸浆虫、灰飞虱等重大病虫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喷施高效低毒药剂进行病害和虫害的综合防治。

及时化学除草,化控防倒。小麦拔节前施用苯磺隆或巨星等高效除草剂防治杂草,严格按说明书要求,掌握施药量及用水量,安全施用,避免对小麦本身及下茬作物产生药害。同时,针对群体大、播量大、有倒伏趋势的麦田,在起身至拔节前及时喷施多效唑、助壮素等进行化学防控。

6 参考文献

[1] 刁操铨.作物栽培学各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2] 刘巽浩.耕作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3] 贾振华,恽友兰,黄曾藩.晚播冬小麦高产栽培生育特点的初步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1990(1):96-103.

[4] 张金帮,孙本普,孙雪梅,等.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15):3634-3636.

[5] 刘淑君,牛秋萍,马正树,等.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及应变管理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2005(11):117.

[6] 沈学善,李金才,屈会娟,等.种植密度对晚播冬小麦氮素同化积累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4):41-46.

[7] 王永华,李金才,魏凤珍,等.小麦冻害类型与小麦受冻致死原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12):2789-2791.